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多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七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汉代儒学 ,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紧要关口,但民国的未来之路却注定要历经坎坷与波折。在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下,一代枭雄袁世凯以权谋治天下,但洪宪帝制却将其推上绝路。袁世凯称帝败亡后,中国再度陷入到南北分裂的危险境地。在南与北、血与火的冲突中,北洋军阀内部又分化为皖系、直系、奉系等派别,其间朝云暮雨、风云变幻,演绎了民国纷繁复杂的一段乱世传奇。
本书是五十年来中国会党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基于二十余年的档案和文献资料搜集利用,兼采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的方法,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代会党的产生、发展、影响和作用,填补了许多长期无人问津的空白点,勾画出中国近代会党史的清晰脉络和轮廓,并将会党问题放在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人口增长、社会结构变动和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之下,对许多重大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本书是美国传教士香便文1886年在伦敦出版的《岭南纪行》的后半部分。1882年10-11月间,香便文和冶基善陪在海南岛进行了为期45天的徒步考察。他们从海口出发,走西线经过琼山、澄迈、临高,从儋州南丰进入黎区,沿黎母山西侧向南翻越白石岭,到达今琼中县的红毛镇。因受汉族商人蒙骗,不得不掉头向北,出岭门、下乌坡、走船埠,一夜漂流至嘉积,然后返回海口。他们一路调查当地民俗和人文风情,观察自然地理和动植物,收集植物标本,并一路治病救人,完成了这次非凡的考察旅行。此书不历史学、人类学和博物学价值,也有文学价值。香便文用简洁、清晰、流畅且带美感的文笔,描绘了一幅19世纪晚期海南岛真实的社会生活画卷。此书以其纪实手法和真材实料,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影响很大,一出版,包括《自然》(Nature)、《皇家地理学会会刊》(PRGSL)
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来探索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洋货和机器制品大量涌人的时期,洋货必然会对传统的手工业部门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某些手工业部门,例如土布业,却在这个时期洋布和本国机布的双重夹击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华北和江南,形成了几个大而繁荣的织布区,在这些地区,农民几乎家家织布,织布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而成为农民增加收人的主要来源。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洋货和机器制品大量涌入的时期,洋货必然会对传统的手工业部门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土布业却在洋布和机布的双重夹击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书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认为,包买制是决定一个地区土布业是否达到繁荣的最为重要的因
《中间商与中国近代交易制度的变迁:近代行栈与行栈制度研究》以近代经济活动中的中间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行栈及行栈制度的深入研究,总结以中间商为纽带的近代市场交易制度、交易秩序及其演变,借此探讨市场贸易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近代交易制度变化的轨迹及特征。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在《三十自述》里,梁启超曾这样描述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然而生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时代里,也注定了其一生的跌宕起伏。 本书以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严复、孙中山、杨度、宋教仁、蒋百里、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交往为横轴,以点带面、以人带史,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讲述了晚清民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以梁启超为中心再现了时代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求索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