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惊心动魄,死里逃生,南京大屠杀期间,钮先铭将军藏匿鸡鸣寺240天,其传奇经历,闻者难以置信 一名弹尽粮绝的职业军人,从阿鼻地狱般的逃难,到藏身寺庙,化身知客僧,表现出的依然是一名和日本兵斗智斗法的战士,始终保持 胜也好、败也好、就是不和他讲和 的战略原则。期盼有朝一日能设法归队,继续抗日。 在共赴国难期间,袍泽兄弟相互扶持、永清寺僧众冒死收留、洪门兄弟侠肝义胆 人们在本能的利己、偏狭、虚荣的人性之上,表现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家国情怀。 一个个小人物,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沦陷后南京人民 万死孤忠未肯降 的悲壮与隐忍。僧众们对于落难的职业军人从惧怕牵连到冒死收留,再到与寇周旋,最后陪护撤离,同生共死。
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10年的历史,
本书基于作者对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史料的积累,以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线,以大事记的形式叙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全国抗战胜利,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并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全方位展示国共两党携手抗日并为取得胜利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1924年7月,鲁迅与同行的十余位名家学者,从北京西站坐火车出发,西行前往西北大学暑期学校讲学。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西北之行。鲁迅的这次长安行收获颇丰,观光游览,阅市淘宝,买书看戏,讲演《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仰望 唐朝的天空 ,在西北大地播撒下新思想新文化的种子。全书以民国时期日记、书信、新闻报道、回忆文章与诸多信史记载等相关资料为基本素材,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追寻鲁迅的脚步,梳理出这一年前后鲁迅所经历的一些重要时刻,唤醒尘封的历史档案,揭开流言背后的真相。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完成了一段长安记忆及其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面对军阀统治与各界人士,鲁迅身处的每一个历史现场与细节都格外引人注目,作者用行云流水的文笔,向读者复原了一个血肉饱满、伟大而平凡的鲁迅先生。
在民国这个巨大的历史和思想时空里,封建传统社会旧有的道统、学统和家法,与民国社会逐渐新兴和发展的科学、民主等理念,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相互冲突、交融,新的学统和文脉需要被一个整体包容的氛围有条件地吸收、整合、重建。全书本着为见树木,必入森林的原则,力求通过多个关键词和兴奋点,揭示民国大学文脉与学统间复杂的内在关联和理路,并与读者一起感受历史细节的力量。 作者在长期深耕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查阅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 入林见树 雅言俗语 旧学新知 激烈稳健 积极消极 古典现代 激进保守 等12章,以民国时期南北两所代表性大学 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和胡适、傅斯年、吴宓、胡先骕、卢冀野等代表性人物的文学理念、文化思想差异及其演变为研究对象,由文入史,关联人事,进行解读讲述;试图重返民
《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作者运用国内外的大量历史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及张学良*权威的口述史料,引经据典,多角度、全方位地详细说明张学良爱国思想的产生过程、表现及影响。该著既是风格别具的传记,更是思想评传;具有视角新、史料新、观点新之特征,填补了张学良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人们可能会问,作为 东北王 的长子,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他何来 孤独 ?如果从其显赫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看,他确实没有理由 孤独 ,也不可能 孤独 。但当你走近张学良,特别是走进张学良的思想世界,就会发现,他不仅 孤独 ,而且是 孤独百年 。
该书稿是一部用文学笔法来重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历史的作品。该书稿分为十二个独立篇章,以十二个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历史烟云,以回忆的口吻讲述南京城里的大事小情。个人的曲折人生与时代洪流交织辉映,复杂的情感体验为历史画卷添上生动注脚。本书的作者王一心老师是一位极其成熟、严谨的写作者,大胆尝试了一种非虚构性质的虚构写作。以微观史研究的功夫来书写小市民的心灵史。看似在做小说家言,但对细节的把控笔笔不苟,运用大量的回忆录、日记、新闻报道作为史料支撑起全书的严谨叙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感。总的来说,该书稿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可读性,作者功力深厚,潜心研究,书稿文辞优美,配图得宜,以微观视角深挖宏阔历史,具有相当的文史价值。
从皇家废园到莘莘学子梦想之地,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经历了怎样的建造过程? 未名湖畔的诗意景观险些被从校园规划的蓝图上永远抹去,博雅塔 中国式外壳 的建造本是一场耗资不菲的实验。 中国建筑复兴 的号召下,对于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样式 ,燕园的缔造者们争论不休,规划者和实施者的分歧贯穿始终。 在这段往事中,有说着流利英语的国学大师、深爱着中国园林的异国教授、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对建筑问题负有责任的化学家,还有号称在内务府干过活的工匠 本书以一手史料、百余幅图片,再现他们的合作、争执、博弈、妥协,以及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狂澜中,燕园一步步拥有如今湖光塔影的历程。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北洋政府时期掌控或左右北洋政府中央政权,或在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鲜明人物特点与争议的军阀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韩复榘十人,参考20世纪初和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原始资料,以及相关人物口述,褪去尘封已久的历史,通过客观事实,讲述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迹、崛起,以及后结局,力求客观、公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语言通俗生动、事件记述详尽准确、人物描写细致入微。是一部有价值且有可读性的历史作品。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晚清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晚清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古老王朝最后的余晖,那里集结着时代潮头的困惑与茫然、自救与奋斗;同时,还看到晚清日常社会的缩影和普通人的文化心态 在这里,有关晚清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直白的文字叙述,而是带有温度和无奈的一种真实。透过那些历经百年的旧日影像,晚清历史的飘摇与残阳历历在目。
《华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的第二册,客观、系统地记述了华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华侨不屈不挠,继续支持祖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他们在海外声援五四运动,少部分华侨先进分子向国内传播马列主义、参与创建中共;他们响应孙中山号召改组海外国民党组织,声援五卅运动,支持北伐战争,参与推动国民革命掀起高潮。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以人力、财力、物力报效祖国,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开展文化救亡运动;反对投降分裂,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开展国际抗日援华活动、参加侨居地反法西斯战争配合祖国抗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内战,华侨社会发生分化整合,越来越多的华侨对国民党大失所望,声援人民解放战争;部分华侨
本书讲述清末状元、近代工商业先驱、教育家张謇参加科举高中状元、后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的奋斗经历,详细记录了张謇作为一代爱国企业家用实业救国的辉煌人生。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共牺牲了六位亲人,分别是他的妻子杨开 慧、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堂妹毛泽建、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他们都是毛泽东的至亲,也是胸怀救国救民理想的革命志士。 本书详细记述了毛泽东的六位至亲,是如何在毛泽东的思想引领、精神鼓舞和行动带动下,投身革命、不畏艰辛、视死如归、流血牺牲的过程。歌颂了革命者胸怀天下、大公无私、大无畏的精神。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民国初年的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民国初年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在时代交叉点上诞生的民国,它充满新生的气息,但却有各类势力的暗流汹涌;同时,还夹杂着新旧更替时期的尝试与阵痛 在这里,有关民国初年的那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直白的文字叙述,而是锋芒与理解并存的一种真实。透过那些历经百年的旧日影像,民初历史所饱含的矛盾、复杂与困惑,悉数浮现。
《华侨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的首册。 《华侨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全书资料翔实,充分肯定了华侨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高潮的重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华侨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主要阐述鸦片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列强疯狂掳掠贩卖华工,大批中国人被迫出国形成华侨及其悲惨命运。华侨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救国运动;大力支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动力和基础之一;继续跟随孙中山讨袁护法,捍卫辛亥革命取得的民主共和成果,成为革命果实的坚定捍卫者。
全书以传主阎廷瑞(泽溥)的人生发展为主线,记叙了其由一个闯关东的天津码头苦力,发展到张作霖深耕东北的得力干将,*后成为*后一届北洋政府经略经济、外交等事物的财政总长,但在时代乱局下,*终离奇殉难的人生轨迹。全书将个人命运与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历史发展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到抗战爆发前东北、华北的历史沧桑,既是一部个人发展史,也是一份历史启示录。
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10年的历史,
本书收集了原国民党将领亲自回忆 围剿 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文章数十篇,内容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闽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湘鄂西边区革命根据地,等等十三个边区革命根据地,并对 围剿 每个根据地的情况写了 综述 ,以便给读者一个概况,更易于阅读回忆录。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 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甫一出版,立即引起 学术界的关注,先后获得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两个 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周锡瑞凭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研究功底,使本书成为这个领域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