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多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七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汉代儒学 ,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多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七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民国时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繁华景象,既有上层名流的奢侈生活,也有市井小民富有生活气息的日常,呈现了一幅完整的民国上海全景图。
本书是从民国史料生发出的短篇随笔集,内容涉及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界、学界、文坛无所不包;文章多短小精悍、笔法生动,可读性强。作者从边角史料发散开去,有料亦有趣,可爱亦可信,可从细节处补充读者想象中的民国图景。
华夏文明历经千年的演进,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克服 熵增 的过程。对中原王朝既有系统的冲击大部分来自长城以北的草原和东北地区,这些冲击为中原王朝带来活力,也最终重塑了华夏文明。如何解释从失序到有序、从混乱到均衡的内在机理,可以有很多角度,但从经济学入手是本书选取的角度。本书并没有系统地展现出这些冲击如何塑造中原王朝,而是选择了几个特殊事件,如耶律德光为什么入主中原后会很快狼狈北逃?为什么会有 澶渊之盟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等等。也选择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长城究竟具有怎样的经济价值?草原民族为什么总是南下劫掠中原王朝?等等。这些是透析中原王朝在完成自我更新和蜕变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和关键问题。本书在整合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将给出独居特色的回答
《民国生活简史 民国社会众生相》收录了《良友》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手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热热闹闹;在《北平的庙会》上,鸟摊、布摊、小吃摊、药摊、卦摊揭开了市井生活的画卷 带我们深入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 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甫一出版,立即引起 学术界的关注,先后获得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两个 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周锡瑞凭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研究功底,使本书成为这个领域的扛鼎之作。
本书真实地记叙了无锡王家百年来闯荡上海滩的精彩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二十世纪上半期,民族资产阶级 乱世出英雄 的种种传奇 王尧臣、王禹卿兄弟原本南宋朝廷御林军的后代,岁月潮汐中,他们成了一肩行李到上海的弄潮儿,十里洋场,商海沉浮,几致危殆 命运把他们与荣家兄弟连在一起,共创基业,同挽狂澜,还是亲家,与军阀、官僚、洋人、流氓频频过招,终成为中国*的面粉企业 福新面粉公司的实际掌控者。他们后代的经历亦波澜壮阔,代有人出,有在五卅运动中冲锋陷阵的青年革命家王启周,有在港台经济中大展身手的王云程,有中共地下党的老朋友曹启东,有改革开放后来沪创业的王建民 他们与沙逊打过官司,与秦邦宪、陆定一办过报纸,帮助过邹韬奋在沪治病,跟杜月笙有过经济上的合作,跟吴国桢也 沾惹 了一些交往。王尧臣与王禹卿昆仲
民国是个**特殊的年代 一方面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学人又在时代的夹缝中尽显其个性、性情 辜鸿铭的狂放、金岳霖的率真、陈寅恪的耿介、丰子恺的温情、叶企孙的纯净、傅斯年的仁爱、刘文典的桀骜、严怪愚的血性、吴宓的宽容、胡适的襟怀、傅雷的自省、鲁迅的孤介 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作者游宇明多年来披阅许多史料 力图通过对当时文人、学人的人生细节的描绘突显其精神特质 并融进自己对前辈文人、学人的理解。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 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在民国谋生 民国人是如何生存的》从反映民国时期百行百业的角度,选取了《良友》画报中曾刊载的有关手工业、制造业等内容的介绍性文章和大量照片,包括橡皮、草纸、酱油、汽水、飞机、糖、蚕丝、汽油、油漆等物品的制造过程和电影事业和动漫产业的初期发展状况,投射出民国工业的发展足迹。
《陈独秀大传(第3版)》从陈独秀的家世、童年写起,对陈独秀的青年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大革命时期、托派时期、抗战时期以及晚年,都作了客观的介绍,不仅对大时代背景下他的独特形象有深入刻画,还对其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政治生涯进行了精彩论述。另外,通过陈独秀一生的思想演变,读者可以透析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演变过程。 《陈独秀大传(第3版)》的作者是任建树。
《李叔同:在爱和自由中行走》:李叔同出身豪门,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在诗赋文章、金石书画、戏剧音乐等众多领域里均有建树。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一枚标准高富帅。然而在他39岁那年,他却落发为僧,宁与古佛青灯相伴。 做这样的决定,非他寡情薄义。在他眼中,人生终归是悲欣交集,快乐和痛苦、喜悦和悲伤总是如影随形。只有放下尘世中一切,追随佛法,才能展获得真正的爱和自由。而具足慈悲的爱才是超脱一切痛苦的解药。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1874 1949)是天津档案馆画报收藏、研究专家周利成及其学术团队历时20余年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画报资料集成和研究成果,范围几乎涵盖了1874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出版的所有画报。该项目入选 十四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资助项目,总计约240余万字,3700余幅图片,涉及画报(含存目)共计1300余种,共分图录提要卷(附存目提要)、报刊文论卷、公牍档案卷、中国近代画报史稿等卷。本书是《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书系的学术专著《中国近代画报史稿》,分为 绪论 萌芽时期(1874 1884) 发展时期(1884 1920) 鼎盛时期(1920 1937) 衰落时期(1937 1945) 低谷时期(1945 1949) 六章,对中国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画报、主创者、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力等重要信息进行系
《图说中国历史 中国版图和历史年表》正面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集中梳理,并表达在一张对开图上,一览性强,时间和事件清晰明了,便于查找和记忆;背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除了表达*行政区划信息之外,还独创性的在今天的地图上表达了中国古都和重要古地名信息,并配以文字和图片说明,使读者在使用本图的过程中有切实的古今对比体验。
《民国亲历记 跟着良友去民国》选取了《良友》画报中收录的良友考察团到全国各地考察期间撰写的数十篇游记,以及当时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考察团自1932年9月于上海出发,历时七个半月,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共16省。本书讲述的就是考察团在此期间的所见所历。 《民国生活简史 民国社会众生相》收录了《良友》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手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热热闹闹;在《北平的庙会》上,鸟摊、布摊、小吃摊、药摊、卦摊揭开了市井生活的画卷 带我们深入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 《民国里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直以来备受争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以及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他对于中国人的理解——友善和冷漠
......
在中国,北大、清华是家喻户晓的高等学府。北大,起步于戊戌变法中改革派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在20世纪20年代,它汇聚了中国几乎整个知识分子精英群体。 北大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精神。清华,*初是用庚子赔款建成的留美预备学校,经过历代校长的抗争和建设,终成独立大学。清华贯彻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社会、人文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可以说,自清末建校以来,这两所大学就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本书从北大红楼、清华工字厅开始讲述,涉及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全面抗战时期风雨飘摇的西南联,内战时期各方势力的博弈,故事中有大师,有学子。无论在什么时期,北大和清华的学人都以其洞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由张鸣所著的《张鸣说历史(角落里的民国)》讲述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作者选取了与一般史书不同的角度,内容多为与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的奇闻趣事。大到军阀与总统,小到茶壶与牙刷,无论话题大小,都被作者信手拈来,为读者讲述了一番不为人知的另类历史,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思考。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很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过。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最后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尚拙”的哲学发挥到了极点。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最终用四场胜仗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深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