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棋谱,时代变了,那些历史的棋局还能教会我们什么?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北魏实行了 子贵母死 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 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 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 从 洪武 到 建文 ,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历史不只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用处在于人生。 本书由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编著,讲述了从商到清的政治兴衰重要节点,解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或者人物,呈现历史的原貌。不误导、不戏说,让历史发出真实的声音。 在历史的棋谱里,看中国人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学习历史智慧。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 华人 与周边 他者 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 他者 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是张爱萍上将之子张胜,利用16年时间打磨的一部传记文学精品力作。作者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对父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用独特的笔法展现历史,用全新的理念揭示人物,饱含深情地记录了张爱萍上将的传奇人生。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近,记者就作者是如何走上从军之路的、在与父亲的交谈交流中有怎样的感受感悟、书稿是怎样酝酿形成的、张爱萍上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对当今时代的人们有什么教益和昭示等话题,专访了张胜。
在三年时间里,《吾家吾国》团队与时间赛跑,采访了数十位见证国家发展与飞跃的功勋人物。这些国之大家,跨越语言、艺术、科学、航天等领域,从立志到成才,再到燃烧一生,既在为实现个人理想孜孜以求,也在为国家各领域发展寻找突破。他们在人生岔路上的选择,在人生奋斗中的失败与喜悦,在科研过程中的攻艰与灵感,传递着朴素坚韧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 本书讲述了其中10位宝藏老人的故事。 陆元九: 七一勋章 获得者,两院院士,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化控制专家 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 郑小瑛: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 常沙娜:工艺美术家,敦煌艺术图案研究和设计应用的开创者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技术专家 陆俭明: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汪
作者引出 军阀主义 的概念,并沿用C.M.威尔伯关于 军阀主义 是 一种有组织的政治体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权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决定因素 的定义。这样,军阀政治统治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系统,就成为作者主要关注的对象了。换言之,对个别具体的军阀的政治行为进行描述,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本书的研究要旨,而是通过 角色 的分类,然后加以系统分析的方式,从而凸显历史描述与政治分析的最佳结合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本书的研究路径是 避免对角色作出评价 ,而重点在于对体制进行分析。 第一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框架,论证其理论体系的依据;第二章从历史实证的角度,简单叙述了中国军阀派系的起源;第三章至第七章从关系、兵源、训练、武器及其经济等诸多侧面,对中国军阀政治系统的各项要素作出了较详
《图说上海老洋房》介绍的48栋老洋房,都是如今不可多得、不可复制、不可再生、闻名上海滩的名人豪宅,如沙逊别墅、马勒别墅、马歇尔别墅、马立斯花园、丁香花园、三井花园、荣宗敬故居、周湘云故居、严裕棠旧居、盛重颐旧居、宋子文旧居、爱庐、郭棣活旧居、白宫馆 自然,其中发生过的故事,留下的遗韵,产生的影响,就更加耐人寻味。 《图说上海老洋房》是集上海老洋房建筑语汇和上海名人掌故逸事于一体的彩色影集,一卷在手,上海滩昔日的独特风貌自在眼底,于增智、解史、娱情、鉴赏都有不可替代的补益。
本书是 金冲及文丛 之一种。 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胜利和失败的全过程做了系统的历史阐述。第二部分 辛亥革命研究 ,精选自作者40余年来所写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文章,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盟会人的政治方案、护国运动中的政治力量等各个专题进行考证。
该书稿是一部用文学笔法来重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历史的作品。该书稿分为十二个独立篇章,以十二个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历史烟云,以回忆的口吻讲述南京城里的大事小情。个人的曲折人生与时代洪流交织辉映,复杂的情感体验为历史画卷添上生动注脚。本书的作者王一心老师是一位极其成熟、严谨的写作者,大胆尝试了一种非虚构性质的虚构写作。以微观史研究的功夫来书写小市民的心灵史。看似在做小说家言,但对细节的把控笔笔不苟,运用大量的回忆录、日记、新闻报道作为史料支撑起全书的严谨叙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感。总的来说,该书稿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可读性,作者功力深厚,潜心研究,书稿文辞优美,配图得宜,以微观视角深挖宏阔历史,具有相当的文史价值。
国难当头,惊心动魄,死里逃生,南京大屠杀期间,钮先铭将军藏匿鸡鸣寺240天,其传奇经历,闻者难以置信 一名弹尽粮绝的职业军人,从阿鼻地狱般的逃难,到藏身寺庙,化身知客僧,表现出的依然是一名和日本兵斗智斗法的战士,始终保持 胜也好、败也好、就是不和他讲和 的战略原则。期盼有朝一日能设法归队,继续抗日。 在共赴国难期间,袍泽兄弟相互扶持、永清寺僧众冒死收留、洪门兄弟侠肝义胆 人们在本能的利己、偏狭、虚荣的人性之上,表现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家国情怀。 一个个小人物,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沦陷后南京人民 万死孤忠未肯降 的悲壮与隐忍。僧众们对于落难的职业军人从惧怕牵连到冒死收留,再到与寇周旋,最后陪护撤离,同生共死。
本书聚焦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即1921 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中极具代表性的事件,以时间为线索,以 漫画+文字 的形式,串联起一部极简党史,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极具幽默感和通俗性的表达,提纲挈领地勾勒出这一时期党的发展历程。全书分九章,重点分别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极,至191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统,这260余年的历史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以致晚清穷于应付的能臣李鸿章说是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段历史是如此的面目多样难以厘清,又和我们离得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复杂多变正可以考量著者的功力,因为身在其中纠缠不清正可以验证学者的眼光,朱维铮先生有胆有识,以七篇30万言,为读者抽丝剥笋,以细致扎实的史料辩证,带领读者进入去今未远的事件发生现场,发现定论未定论的历史中的种种存疑之处,供读者思考,供读者阅读。这七篇文为:篇之甲 史有疑, 篇之乙 往回看, 篇之丙 说维新, 篇之丁 鸦片史, 篇之戊 神和圣 篇之己 时趋异 篇之庚政难改 篇之辛 记慈禧。
本书是从民国史料生发出的短篇随笔集,内容涉及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界、学界、文坛无所不包;文章多短小精悍、笔法生动,可读性强。作者从边角史料发散开去,有料亦有趣,可爱亦可信,可从细节处补充读者想象中的民国图景。
首度全新视角补正 中华民族八年抗战史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 二战 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由于种种因素被遗忘。 基于大量珍贵的历史文件、私人信件、日记尤其是*的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本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周旋,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 战火中崛起的划时代巨人*,挑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 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 在书中,米特严肃地指出:自 二战 时起,中国就已经是 负责任的
《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作者运用国内外的大量历史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及张学良*权威的口述史料,引经据典,多角度、全方位地详细说明张学良爱国思想的产生过程、表现及影响。该著既是风格别具的传记,更是思想评传;具有视角新、史料新、观点新之特征,填补了张学良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人们可能会问,作为 东北王 的长子,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他何来 孤独 ?如果从其显赫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看,他确实没有理由 孤独 ,也不可能 孤独 。但当你走近张学良,特别是走进张学良的思想世界,就会发现,他不仅 孤独 ,而且是 孤独百年 。
十字军是中世纪历史长河中避不开的一段历史、一个专门的历史术语。 《十字军东征》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描述和较为客观的分析,讲述历时200多年、反复八次的十字军东征,完整呈现了十字军东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以及它给西欧和东方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全书展现近1000年前东西方世界第一次交流时的历史场景,同时揭示了近代西欧向外扩张的历史源头,是一本世界史普及读物。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 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直以来备受争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以及马克斯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他对于中国人的理解 友善
《民国时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繁华景象,既有上层名流的奢侈生活,也有市井小民富有生活气息的日常,呈现了一幅完整的民国上海全景图。
同根相生,各历风雨的三朵金花;手足情深,惊世婚恋背后的分分合合;姐妹反目,政见殊途后的分道扬镳;似敌非友,剪不断的复杂骨肉情等。
康有为因何否认曾密谋捕杀西太后? 戊戌变法是否败于袁世凯 告密 ? 同盟会内部为何发生 倒孙 风潮? 共和知识分子为何才是辛亥革命真正的领导者? 辛亥革命时期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有何内幕? 南京临时政府面临怎样的财政危机? 孙中山是 资产阶级 还是 平民知识分子 ? 围绕 国民国家 改良派、革命派提出了哪些方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它推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探求,从此之后,中国人民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汹涌澎湃,再也无法阻遏。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的这部作品,从史料本身出发,对辛亥革命前后的史料进行系统梳理,严密分析论证,进行探微发隐,目的在于揭示辛亥革命前后一段时间中国政治、文化、人物的历史真相。作品通过解读戊戌政变至孙中山改组国
1924年7月,鲁迅与同行的十余位名家学者,从北京西站坐火车出发,西行前往西北大学暑期学校讲学。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西北之行。鲁迅的这次长安行收获颇丰,观光游览,阅市淘宝,买书看戏,讲演《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仰望 唐朝的天空 ,在西北大地播撒下新思想新文化的种子。全书以民国时期日记、书信、新闻报道、回忆文章与诸多信史记载等相关资料为基本素材,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追寻鲁迅的脚步,梳理出这一年前后鲁迅所经历的一些重要时刻,唤醒尘封的历史档案,揭开流言背后的真相。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完成了一段长安记忆及其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面对军阀统治与各界人士,鲁迅身处的每一个历史现场与细节都格外引人注目,作者用行云流水的文笔,向读者复原了一个血肉饱满、伟大而平凡的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