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本书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1861 1911)创建、发展及衰落的曲折历史,对海军购舰、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海军战略等领域,都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作为我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本书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又有对鲜为人知的幕后问题的阐幽发明;既有统摄全局的广阔视野,又有考证细节的精确功夫;既有对近代海军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又有对诸如舰船性能等问题的静态专题分析;既是一部近代海军发展史,又是一幅晚清政治生态图。这部以史立论的著作,对奋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线的三军官兵和对海军史、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不容错过的。 在本次增订中,作者特地对清末龙旗做了研究,补入有代表性的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
西南联大三部曲 分为《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先生之风:西南联大群英谱》《大师之大:西南联大风云记》三本,共百万余字,分别围绕联大师生的生活状况、学术研究、救国实践的主题,从不同侧面,详细讲述了20世纪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生,是怎样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学者本心的故事。整套书涉及西南联大全部5个学院的269名大师、8000名学生,其视野绝不止局限于联大8年,而是将叙事跨度延伸至整个20世纪,更全面地展现每一个个人,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归宿。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是*本,讲述满是生活气息的联大故事。本书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趣事和吃穿住行状况,集中呈现有温度有情怀的生活细节,由此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在炮火的逼迫下,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师生是怎样艰苦跋涉来到昆明?在
在中国人心中,任何一座山都可能是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山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灵感之地或名胜古迹。人们朝山、进香,追求精神超脱,或在自然中获取崇高感。 本书中的八篇论文,讨论了泰山、五台山、嵩山和曹溪、黄山、普陀山、武当山、妙峰山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朝圣之地的起起落落,通过对圣地的构建、对朝圣之旅的探究,一窥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精髓。
《中国典当史》是中国部典当史专著,原于1993年初版,在海内外相关学术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反响,不仅引用、摘转率颇高,也屡遭盗版。《中国典当史》基本内容由中国典当史说和中国典当史论两大部分组成,从《红楼梦》的"当事"说起,分别考察了中国典当的源流、典当行事与典当文化、典当类型、典当设施、典当招幌、经营管理、当字、当票与隐语行话、行规与行会、其他行业习俗,以及典当与佛教文化、典当与政治生活、典当与社会生活、典当与社会风尚、文学艺术中的典当等。《中国典当史》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颇具个性特点,可供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及一般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 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本书以五代王朝 迭时发生的权力动荡和统治者对正统性的追求为线索,分析五代政权所面临的诸多政治问题以及其应对策略,分别针对五代王朝国号制定、史传书写、张全义家族兴衰、后唐义儿与赐姓问题、后晋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与建国过程等具备代表性的专题展开了具体研究。此外附录部分则讨论了“枯树复生”这一异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从而完成其建国时的政治宣传。通过对以上各专题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枢政局的权力变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
19世纪的 20年,世界公海上的霸权掌握在大英帝国手中。公元1889年,英国《海军防御法案》生效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提升了原有的“两强标准”,即它必须拥有与世界第二强和第三强加总起来同等的战力,这样的结果导致船舰的建造迈入新阶段。 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战愈来愈受到重视, 军事强国在海上霸主地位的争夺中,对海上 的研发越来越不遗余力。 本书由英国军事专家撰稿,精选20世纪海上战争的经典战例,详细描写战役进程,评述作战双方战略和战术,梳理海上战争的发展历史。书中以珍贵的战时历史档案照片、专门绘制的精美战舰工艺绘图、战场作战态势图和战役示意图等,对 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场重大海战、各种 战舰及其研发过程、参数装备等都加以解说和展示,使读者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到一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海上战争历史。
20世纪战争的主要特征是 的射程不断增加,战斗的激烈程度与毁灭性加深,以及战争范围的持续扩大。战争面貌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传统战争意义上的士兵只需要携带基本的 与露营工具,以及相对简单的个人防护装备;现代高度机械化的战争中,他们需要 广泛的后勤支援和装备来维持作战。 本书由英国军事专家撰稿,对 次世界大战至今为止的历 各时期战争作了逐一评述,并对未来战争作了展望。书中配有珍贵的历史档案和照片,专门绘制精美的工艺绘图,并结合战场态势图和作战示意图,以便读者从军事历史的各个角度了解20世纪重大战役的全过程。 本书还特别注重在作战形态和战争特征方面的评论,有助于读者阅读生动的战争历史同时,对战争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塑造有进一步的认识。
本书收录了城市解放前夕相关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概况;人民解放军政治攻势、战役战斗等军事斗争情况;城市解放后的接管政策、接管过程、各界反映;接管城市后的政权建设、城市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的情况。
本书系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与四次来华 、 第五次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 、 初败*次缅甸战役 、 整训中国军队 、 打通中印公路 、 开辟'驼峰航线' 、 统率'飞虎队' 、 指挥'梅里尔突击队' 、 赢得第二次缅甸战役 、 派遣延安观察组 、 解职归国 、 新负重任 、 中美人民的怀念 以及附录等部分。书稿是*部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战区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点军校、菲律宾),用1000多幅照片如实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抗战历程。
本书由25 万字,100 多幅照片、图片构成,以编年史和史料考据的形式,讲述桂林米粉的起源、影响及围绕桂林米粉所发生的,牵动中华民族心魄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史上部专门为某种地方小吃立传、考据和书写编年史的大型书籍。 这是一本以史料为食材烹制的风云大餐。作者以清末到1949 年的广西为主要背景,展示了桂林古城最富戏剧性的半个世纪。有清末新军训练、民初议会选举、老桂系陆荣廷统一两广、新桂系在北伐中崛起、广西“模范省”的建设、八桂子弟浴血抗日前线,也有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湘江突围战、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在抗战文化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等,在这一系列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桂林米粉都充当了其中一个角色,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展示历史,需要有宏大的叙述,更需要有对细节的关注,以桂林米粉作为民
《抗日战争的细节4》内容简介:1942年春天,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与此同时,美机轰炸东京后回降中国,直接引发浙赣会战。进入1943年,敌我力量开始发生逆转,常德会战再次把第74军推上万众瞩目的舞台。养精蓄锐的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拉开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1944年全年烽火不息,日军在这一年发动了明治以来规模的一次作战行动,即纵贯大陆的豫湘桂会战。在酷热的衡阳之夏,爆发了震惊中外的47天攻防战,方先觉0军以不足一万八千人的兵力,阻击三倍于己的日军,却取得了我死一人敌亡一双的创纪录战绩。进入1945年,在最后一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中,各路中国军队再次痛歼顽敌,与敌后战场上的抗战军民一起,迎来光辉的八年战争和十四年抵抗的最后胜利! 海报:
本书以民国名家张次溪的岁时风物佳作《北平岁时志》为底本并加以注释,《北平岁时志》系老北京岁时风物*完整的辑录,张次溪先生将元、明、清、民国关于北京岁时风物的古籍文献《北京岁华记》《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京都风俗志》等进行全面梳理,将文献中涉及的老北京风物民俗按月份日期辑录于一书之中。 全书以日历的呈现形式对老北京一年之中的风俗特色进行梳理,对原文中的历史、文化、民俗、风物等普通读者感兴趣但因文言阅读障碍而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注释,并配以民国时绘制的北京民间风俗图,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民国史(上下)》简介:《蔡东藩中华史》即《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风靡海内外的一套通俗历史 巨著,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2166 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历史。文笔通俗,点评机智, 从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鲜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 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部具有廿 四史规模的庞大卷帙之作。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 北后曾致电李克农:“请购整个《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两部。”足见著述具有极强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 、珍藏价值、馈赠价值。 《民国史(上下)》是《蔡东藩中华史》中的民国 部分,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民国历史 。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在《三十自述》里,梁启超曾这样描述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然而生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时代里,也注定了其一生的跌宕起伏。 本书以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严复、孙中山、杨度、宋教仁、蒋百里、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交往为横轴,以点带面、以人带史,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讲述了晚清民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以梁启超为中心再现了时代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求索和彷徨。
本书运用丰富的史料,客观地分析点评了从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为止这一历史时期,曾活跃在中国共产党政治舞台上的焦点人物,解密了大量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事件全过程和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分析了这些代表人物走上成功之路的原因,剖析了个别人物失意甚至走向堕落的教训。
《南渡北归:南渡》 本著是《南渡北归》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南渡北归:北归》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二部,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
由王兴科主编的《辛亥革命图史》不是《辛亥革命大写真》简单的缩减再版,而是推陈出新、另行编纂的新著作。仅选材的主要来源,已经不限于原有的4000张图片,而是更为注重馆方近十年新搜集的相关资料。《辛亥革命图史》当然也保持求全存真的品质,但更为着重考虑的还是为数众多的非专业读者的业余或课外阅读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相当于历史的科普读物,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通过“读图”了解历史。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母鸡般,以弱身御强
《南渡北归》部“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南渡北归》第二部“北归”,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抢救学人”计划,连同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