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年谱长编》带你用黄埔军校5.8万名毕业生的经历和视角重新、全面的认识当时的黄埔军校,首次披露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大量讲话和活动资料。 《黄埔军校年谱长编》在黄埔军校同学会历年积累、黄埔军校研究专家陈宇穷30年收集整理基础上完成,系统梳理了黄埔军校波澜壮阔的历史,史料详实,脉络清晰。这是海峡两岸第一部贯通黄埔军校全史的力作,完整记录了黄埔军校在广州、南京、成都、凤山各个时期的重要轨迹,详尽记述了军校创办、发展、荣膺世界籍名校的历史传奇。全书以1924年-1949年间黄埔军校本校历年事件为主体,同时前缀1911-1923年的“前期筹备时期”,同时以附录的形式补充了1950年之后在台的“凤山军校时期”的材料。全书体例,采取逐年、月、日排序纪事,部分条目根据叙事需要采用纪事本末体。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史料,详述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宋代若干议题的透视》是作者游彪近年来有关宋代研究的部分文稿汇编,分为上、中、下三篇进行专题式的论述。上篇为“庙堂之上的‘文字’”,这“文字”既包含各种类型的官方文书,又囊括反映朝廷一举一动的邸报,以这些“文字”为中介,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庙堂与江湖之间的起起伏伏;中篇为“礼制与民俗”,详细地阐述了盛行于宋代的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于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下篇为“家与国的认同”,积贫积弱的宋代,士大夫们用自己怀揣天下、心系万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表达对家和国的深情挚爱。尽管那份沉重的道义已沉寂,但那些面容依然鲜活……
这四卷《文集》大体上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论文,但也有几篇是讨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写作的时间上起 20世纪 50年代,下迄近一二年;在这半个世纪中,作者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有很多的变化和进展。如果作者以今天的理解重写这些论文,它们当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无论是重写或修改,在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作者只好让旧作新刊,以存其真。
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书中引述了大量他人的言论,涵盖古今中外。各位论者的思想背景和言说语境各不相同,将他们的言论条贯于一个系统当中,不仅显得牵强而芜杂,而且可能导致曲解和附会。
此书汇集浙江松阳县石仓村民间所收藏之各类文书,如地契、户贴、帐册等等,内容包括原件影印与释文,因其从未正式刊行,为原始资料,故此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史学既有时代的烙痕,也有史家的激情与理想,只在站在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与创作辉煌的史学。因此,我想,一部好的史学著作,应当建立于开阔的视野之上,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繁多的细节,刻意赋予它们一种固化的思维理论,用假想的结论去寻找众多的论据。在教条与形而上学的研究模式下,常常是没有研究就已经出现结果,或陷入狭隘的文学辩论,从而失去思想的源泉,远离了人类精神的历程。史学著作不应仅仅成为只有学者才能读懂的工具书,而应更多地启迪人们的智慧,呼唤人类的精神。这部论著从明代目录学著作中的史部分类切入,在把握明代学者对史学发展及史书流别认识的同时,考察了明代史学发展中出现的特色。以明正德朝为界限,分前后两个阶段展示了明代史学发展的特色与走向。
本书在详尽梳理外研究兰克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论述了兰克史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兰克史学的“如实直书”、“上帝之手”,以及兰克史学的政治性的真正内涵,并阐释了兰克史学的世界影响及其中国回响。作者认为,兰克作为19世纪西方史学成就的代表,其创立的史学流派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在新史学、后现代史学勃兴的今天,兰克史学的功绩仍不可回避。
浙东,作为一个地理范围,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是这样记载的:“元至正二十六年,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而两浙始以省称,领府九。明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十五年割嘉兴、湖州二府属焉,领十一府。国朝因之,省会日杭州,次嘉兴、次湖州,凡三府,在大江之右,是为浙西。次宁波、次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凡八府,皆大江之左,是为浙东。” 自章学诚《文史通义》有专篇论述“浙东学术”以来,梁启超、钱穆、何炳松、陈训慈、金毓黻、刘节、杜维运、朱仲玉、叶建华等学者对浙东学术的精华”浙东史学”都有论及。上述学者的论述,或偏重于某一个时期,或着眼于浙东的某一个地区,或研究一两个重要学人。本书在上述各家看法的基础上,试图把浙东史学作为一个在区域内不断发展的史学流派进行研究,并
“四书”采用“志”和“纪事”的体裁,以整理和保存历史资料为基本任务,为今后编写校史奠定基础。此次编纂工作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力求客观辩证地反映史实,体现学校不断积累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全面再现的原则,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医疗、管理与服务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关注师生,关注教学、科研,着重反映重大历史变迁、重要事件与人物、重要办学思想与决策、重大成果等;坚持团结向前的原则,充分尊重各种意见,求同存异,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