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我们为什么会长智齿? 患近视的人为何越来越多? 为什么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才爆发了瘟疫? 肥胖、亚健康、患糖尿病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年轻时体力活动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骨质疏松? 给接触的一切物品消毒能保障健康吗? 更长寿一定更健康吗? 如果人体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那么为什么人类还会患上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呢?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以进化生物学的视角,回溯了过去600万年人体的进化历程。他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比如2型糖尿病、近视、二型糖尿病等。“失配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许多特征都适应我们进化所经历的环境,但不适应我们通过文化创造的现代环境。 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呈现了他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了农业革命
本书收录了作者2018年以来发表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及“札记随笔”等四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念、从宋代多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的统一性、宋朝文明向东亚诸国的传播等:“海洋文明”包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宋代对海陆关系的认知及其新变、宋代海洋政策的国内效应、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等;“财政治理”涉及宋代赋役衍变的制度逻辑、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吴潜在庆元府治理中对财政制度的运用、南宋财权分配与地方治理等;“动态综述”及“札记随笔”则包括了作者对于宋代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检讨、近四十年来南宋经济史研究回顾以及“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记等内容。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中国碑刻史》以三千年历史为线索,从先秦到当代,远追碑的起源和繁衍,下及现代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按朝代顺序全方位系统梳理展现中国碑刻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揭示中国碑刻三千年的演变轨迹,是一部中国碑刻文化专门史。
本书是一部水利社会史研究学术专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金元以来山陕水利图碑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最终结项成果,并获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水利社会史尤其是山陕水利社会史研究是一个在国内外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热点领域,成就斐然。本书以金元到明清的山陕水利图碑这一并未受到高度关注的珍贵资料作为切入点,将图像与文本、实地调查相结合,在视角、方法乃至理论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作者既从总体上对山陕水利图碑的发展变迁状况进行梳理,同时也以分属不同类型的几通水利图碑为中心,结合学界已有研究和其他民间文献,进行个案性的综合研究,分门别类,抓好问题和重点,为学界呈现出山陕水利图碑的个性特征及其与全国其他区域水利图碑的共同点,并努力挖掘差异性背后的原因所在。本书既以山陕区域的水利图碑为中心
创作者的经济收入对文学作品的生产、个体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园林经济视角去关照唐代文人的生活,无疑是有趣又有价值的:唐代文人是如何获得属于自我的园林的,又是如何经营自家园林的?唐代文人园林的收入和支出如何?园林经济对唐代文人及其创作带来哪些影响?本书以私家园林为切入点,主要从私家园林产权的获得、日常经营和收入与支出等三个方面,探讨唐代园林经济与文人生活及创作的关系,并选取白居易、王建和陆龟蒙进行个案研究,以 具体地了解唐代文人的园居状态,以及经济因素对他们园居生活的影响,由此生发出一些关于唐代文人心态及文学创作的思考。
书记录了清嘉庆年间,为解决京旗闲散生计,以东北三千旗丁为开荒主力,于吉林双城子(今黑龙江省双城县)筹办双城堡屯田,其所钩辑者,为嘉庆十九年(1814)至道光三年(1823)六月计十年的部分档案。凡乾隆、嘉庆年间上谕暨道光三年以前谕旨、吉林将军经办屯田的具体措施,均予采录,比较全面详细地反映了双城堡屯田的状况,尤其是屯垦前期,即吉林、盛京三千旗丁对双城堡具体措施和开发情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策彦周良 谦斋南渡集 研究》由陈茜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大项目研究总成果。本书以中国西南地区(尤其以四川三星堆文化为代表)作为出发点,站在内陆开放历史的角度,将欧亚大陆上的古代文明作为相互往来交流的整体视野,从十个方面探讨南方丝绸之路与古代印度、西亚近东和东南亚文明的关系,展现中华民族与欧亚大陆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数千年前的交流互鉴,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数千年前中外交通历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此书以“诚与真”为主要线索,就陶渊明的生平、作品、精神世界、文学风貌中“重要而又文献足征”的问题与话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陶渊明的历史世界”,分为“生平六考”与“作品六考”,处理陶渊明生平、作品中一些最基本且重要的问题。中编“陶渊明的精神天地”,包括“笃意真古:自我与风度”和“诚之以求真:陶渊明的人生行思”两部分,讨论了陶渊明的自我认知、发展与展示,写作的真诚性,以及他的文化偶像,讨论魏晋玄学对陶渊明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陶渊明人生与文学的“真”之境界,并拈出“诚之以求真”一词,以此归纳陶渊明人生哲学与实践的独特面目。下编论“陶渊明的文学风貌”陶渊明的文学,包括“谁识弦上音:主题与风格”和“希声:陶诗的修辞”,就陶诗的“边境”主题、陶诗的力
本书是一部西方史学理论的思想史著作,重点讲述了西方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发展演变和历程。全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环境中考察各个时期的史家、史学思潮和流派等,主要选取了每个历史阶段在西方国家中影响力的史学思想进行阐述,揭示西方理论的演进和变革,阐明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概貌,从而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学者建构新史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提供的借鉴。 西方的史学思想内容十分庞杂,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方法和流派,产生了许多的史家和有影响的作品。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大,但就其内容来说,则较完整地包含了西方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西方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以及深刻而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等,都有较系统地阐述。本书是在
本书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历史学的演进做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反思了日本史学依据何种思想、具有何种问题意识、利用何种方法推进其研究、历史学的趋势与未来等问题。作者并不志在深入描述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具体研究史的细微内容,而是希望厘清历史学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近代历史学的形成”从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史学谈起,讨论了启蒙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超国家主义历史观等史学观念与流派的影响;下篇“现代历史学的发展”对二战后至当代的日本历史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资料的发现与利用,是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书中包含的法国拉罗谢尔所藏清代外销画题材广泛,包括戏剧、红楼故事、人物、生产生活场景、花草虫鱼等等,其中不乏罕见之作,富于跨学科的研究价值,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可贵资料。例如其中的戏剧图像,纪实性很强,可以作为清代戏剧史研究的视觉证据。本书的编者在外销画研究方面有良好的基础,曾多次到世界各地访画,本书是其调查与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书中之画色彩生动,内容、画法、纸的种类都给人新奇之感,无论研究还是观览,都饶有趣味。
南宋宁宗朝前期的十四年处于韩侂胄专权时期,在此期间,韩侂胄经历了一个由以外戚、近习身份专权到以平章军国事即宰相身份专权的转变。本书的主旨即在于探讨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其意义,并在这一脉络下对绍熙内禅、庆元党禁、开禧北伐等一系列在南宋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重新加以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