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始于修筑吉萨大金字塔的时期,涵盖了古王国的衰落、第一中间期的出现、中王国的兴起和君主制的重建,以及中王国的衰亡等阶段,其间的主角既有法老和廷臣,也有普通民众。相较第一卷中相对沉默无言的历史,本卷所涉及的非凡历史因圣书文字的出现而显得更为喧闹,它见证了古埃及王国中宫廷文学的诞生、统一国家的复兴以及法老时代最精美艺术品的问世。在叙述历史之外,本卷还梳理了埃及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关于这失落已久的古埃及世界的传统观念在最早书写这段历史的年代遭到扭曲的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 者 孟宪实著 出版时间 20210801 I S B N 9787220121272 定价 10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457 (千字)
本书在尽可能多的搜集和占有相关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分析,论述了五代十国时期到宋初的贡举制度、选官制度、考课制度、职官制度、殿阁制度、起居制度、史馆制度、军事制度等内容,尤以论述此时期的科举、职官及军事制度为详。书稿结构条理清晰,内容翔实,论述精当,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为世人研究五代十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面貌提供了一个可贵的范本,对了解和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典章制度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是文史学者卜键继《国之大臣》后,历时八年,查阅史料、多次实地考察创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以清代中叶名臣王杰为引,展开一幅时代的画卷。本书史料充分,作者笔墨酣畅,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中期的选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官员生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作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官员、官员与官员、官民之间关系的描写,全面呈现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图景。全书背景宏阔,但细节却生动有趣,一个个人物形象借助于细节跃然纸上,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内容简介 《史学理论手册》属于“格致人文”系列之一,主要梳理了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史学职业化以来至21世纪初约200年史学的发展脉络和史学理论的建构沿革,介绍了现代史学理论的基础以及将如何这些理论运用于历史研究。本书通过展现各种学术论争和当下理论的发展,尽可能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呈送给读者。具体探讨了史学研究中的现代主义、经验主义(形而上学)、解构主义、叙述和后现代主义。各章节由史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撰写,内容覆盖该学科各专门领域,包括社会史、思想史、性别研究、历史记忆研究、心理分析、文化史。另外,还讨论了诸如德里达、福柯、海登·怀特等重要思想家的历史影响。
即使是手握法典,也不见得能依法而判,时而依赖执法者运用情、理和礼,来补法之不足。本书聚焦特殊身份的僧人、妾侍,试图发现各种影响宋代司法的人为因素,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着重探索僧人的宗教身分和妾的家属身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并从司法者的角度,综合考虑法官做出裁判的复杂性。基于对法典和案例的分析,阐释司法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以及当时人的命运、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概念、潜意识的观念,从司法的角度,以跨学科的知识互通与交流,直击传统中国治理的深层脉络。此次出版——新增万字修订内容,以别开生面地形式呈现,读之犹如面对面聆听三代学人的交流讨论,了解多样学术观点与近期新学术进展。
本书精选外国著名史学大师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和阐释,展示史学大师们的理论创见、治史方法及其作品所呈现的历史画卷。 选取的史家的作品,上溯古代希腊,下迄当代,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史家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史学的发展演进;在空间上,以欧美史家著作为主,兼及亚洲著名学者的作品,反映不同地域史学家研究历史的不同视角和特点;在类型上,除古典史学、传统史学外,更多地选取新兴史学流派的作品,以展示治史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多样性。附录提供了近70部外国史学名著提要,可使读者对史学精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激发高等院校历史系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史学名著的兴趣,引导其更好地理解名著的精髓,同时也适合对史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习字卷》由任占鹏著
本书对敦煌蒙书《九九乘法歌》《立成算经》《算经》《算书》进行了细致整理和校录,说明了唐五代《九九乘法歌》的内容特点以及该歌诀从秦汉以来的发展与传播,探究了《立成算经》的编撰特点和影响,《算经》的编撰特点和源流。本书指出唐五代的《九九乘法歌》重在实用,《立成算经》追求简便易记,《算经》追求全面、实用,总结出敦煌算术蒙书具有普遍性与地域性共存、受《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影响较大、注重教学效果与实践的特点。
《中国史学史长编》为“专题史研究文库”中的一种,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首尾完整的中国史学发展通史。它采用编章体,以专题化的方式分期论述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脉络,涵盖史家、史书、史官制度、修史活动等方方面面。全书90余万字,涉及史著449部,论及史家约600人,是新中国贯通古今的史学史著作,也是整个20世纪全面系统、篇幅较大的史学史著作。此外,此书完成于1975年,填补了1964-1976年中国史学史编纂的空白。本书为首次整理出版。
《中国碑刻史》以三千年历史为线索,从先秦到当代,远追碑的起源和繁衍,下及现代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按朝代顺序全方位系统梳理展现中国碑刻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揭示中国碑刻三千年的演变轨迹,是一部中国碑刻文化专门史。
本书属于中国近代史书整理性质的作品综合汇集,包括我国近代学者撰写的关于东北通史的四种著作,分别是李絜非的《东北小史》、卞鸿儒的《东北之史的认识》、方德修的《东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以及由傅斯年牵头的《东北史纲》的相关系列著作如李济的《东北史纲节略》、萧一山的《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蒋廷黻的《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上)等。这四种书在近代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印刷和知识性错误难免。本书对这四种书进行汇集整理,以期对我国近代百年前的一次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尝试进行生动展示。
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本丛书在吸收国内外近期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分六卷,从《西方国家制度的演变》《西方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西方工业制度的变革》《欧洲农业制度的演变》《英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和《近代中西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结构剖析,分析了不同时期各制度部类发展的不平衡性,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西方制度史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具有资料翔实、史论结合和原创性、前瞻性的特点。该项目的完成与出版对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各主要层面制度形态理论的细部结构,总结制度演进变革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我国的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思路启示和方法借鉴。
《中国史学史长编》为“专题史研究文库”中的一种,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首尾完整的中国史学发展通史。它采用编章体,以专题化的方式分期论述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脉络,涵盖史家、史书、史官制度、修史活动等方方面面。全书90余万字,涉及史著449部,论及史家约600人,是新中国贯通古今的史学史著作,也是整个20世纪全面系统、篇幅较大的史学史著作。此外,此书完成于1975年,填补了1964-1976年中国史学史编纂的空白。本书为首次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