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谈论治史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应众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要求而写。 全书主体为治史方法论,但所述观点与方法并没有流于说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风朴实真诚,理论与事例相结合,活泼生动,夹叙夹议,令人既读来轻松,又深受启发。书中关于治学基本功、问题意识、如何写传记人物等见解,对于想投身于学术的人,会有深刻的指导作用。书中还有两篇作者新近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呼应了书中对治史方法的阐述,可谓最好的示例。 此书亦可视为作者的治学小传,从中可窥一代史学大家对学术传承的殷切期望。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1987年,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站在数字时代门槛前的弗卢塞尔,一边充满乡愁地回顾了文字的历史,一边大胆预测书写将要面临的衰落命运。三十多年后的 ,人工智能已将我们推向创造和风险的双重边缘,重读弗卢塞尔的前瞻发问,将启发我们再度思考:数字化时代下,基于书写的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 香水狂魔 ,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 非诚勿扰 ,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
灭六国后,嬴政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旧制度为什么无法搞定新的欲望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是什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 璀璨的一颗珍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色彩纷呈,高潮迭起。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过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得热热烈烈、通通透透。自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这八年时间,可谓中国古代史中 为精彩的八年。
《血酬定律》是吴思先生在五年前推出的一部作品,此次新版,增写了新的前言,对五年摸索的思路与心得作了简要的交代,着重对“血酬定律”的三个要点作了更完整的总结与表述。作者正式提出了“血酬史观”的概念,并预告了自己下一本书的内容:将继续从暴力集团与生产集团关系的角度解释历史现象,用暴力集团之间的竞争关系解释一些重大的制度变迁;理清暴力掠夺生存策略的内外关系,考察各种生存策略的互动和演化,描述演化而成的社会秩序的基本轮廓。 《血酬定律》早已成为吴思先生、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本书以作者一贯的幽默叙事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取材,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说明影响中国历史的法则。书中探讨了不同朝代的性命价格、平民百姓的反抗策略、土匪绑票勒赎的利害逻辑、商贾巨富的抗害手段等主题,这些类型各异的文章,连
......
《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收录王水照先生文章学研究相关论文十五篇,《半肖居文史杂论》收录唐代文学、词学、文学史相关论文十四篇。其内容是王水照先生学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除了可借此了解诸多文史论题外,也可感知一代学人的学术触角和人文情怀。如《三个遮蔽:中国古代文章学遭遇 五四 》,检讨 五四 的观念和策略给中国古代文章学学科建设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启人深思;《况周颐与王国维:不同的审美范式》,从况周颐、王国维二人的交流互动之一冷一热的反差中,察觉出二人不同的词学追求,并通过论析况周颐自身的词学背景、词学理论等加以证明,文章可谓引人入胜。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本书主要收录了反映民国时期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古史辨派的基本思想主张的代表人物的代表性文章和专著;翻译文章及介绍性的文章没有收入,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来自当时国内出版的各种报刊杂志、专著和1949年后所编辑的文集,为学者研究古史辨派思想提供了原始的资料。
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每讲解答一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众多历史中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恰当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利,让 不断地发展;而糟糕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输, 崩溃。本书每讲围绕着三个线索展开: ,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第二,从财政制度的变迁角度看,中国古代是怎样不断成长发展的。第三,体现在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是如何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地实现公共化的。跟着钱走,打开一个 真实的视角。
作者蒋梦麟于抗战期间写过一部英文自传,名为《西潮》,后在台湾发行中文本,颇受欢迎。《新潮》,是蒋梦麟原计划继《西潮》之后续写后半生的自传, 讲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经验 ,可惜未终篇即逝去。本书是将上述未终篇的自传,连同作者遗留的一些追念师友(孙中山、蔡元培、吴稚晖、傅斯年等)的文字,结集而成。 吴俊升曾任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教师,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政治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教学和行政工作都从基层做起,循序而进,对于教育有比较完备的经验。在《教育生涯一周甲》中,作者回顾了一生中求学和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同时有很多精当的经验总结和思考。
本书探析了南宋朝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从政局变化、学术思想,以及乡里社会的基础,分析王学与程学在南宋的消长起伏,进而对南宋末年与王安石相关的谶言与话本进行考证。全书内容丰富,考证详实,对南宋的政局变化、教育与科举的内容,尤其分析详尽。因此,本书既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整合梳理,也包含作者深入相关史料后所得出的创见,对于有志于研究宋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几代帝王在百年困顿中开拓出一条新路,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场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变——由天下共主、分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的大一统 ,对后世两千年的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以汉承秦制的国策变革为主体脉络,从周制崩溃后到秦制创立,再到汉承秦制, 演变为成熟的汉制,为读者展开秦汉制度变革的画卷。 从时代、人物、派系、文化四个维度入手,通过对秦皇到汉武之间的历代 帝王将相进行微观层面的人物性格、决策心理分析,结合宏观层面的趋势推演,以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和抓手,为读者深度剖析历史人物内心的决策逻辑,既展示历史人物赖以“英雄造时势”的 才能,又展示历史人物无法跳脱的“时势造英雄”之局限困顿,尽可能为读者展现大变革时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何以脱颖而出,又何以功过
本书为 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全书用60万字,100多个小节,50余幅插图,完整再现了作者从世家少年、流亡学生到民主青年,从出任大学校长而力行改革开放,再到主动辞去荣誉回归布衣学人的人生经历。书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位,长辈家人、师长前贤、中外学人,作者以流畅亲切和忠实客观的笔调写下与此有关的回忆,读来令人倍感温情。这些被作者谦称的“凡人琐事”,不仅折射了百年来的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也记录了近百年中国社会世变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