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后,嬴政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旧制度为什么无法搞定新的欲望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是什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 璀璨的一颗珍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色彩纷呈,高潮迭起。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过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得热热烈烈、通通透透。自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这八年时间,可谓中国古代史中 为精彩的八年。
......
“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多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学者葛
......
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本书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推动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对外开放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关系 中长期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些战略的部署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各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中国不断走向成功、永葆生机活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支撑。 《中国为什么能》从战略部署的角度,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些重大战略的推出与实施,并对这些战略提出的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本书有助于读者从战略角度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 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这是一本帮助父母如何通过经营好亲子关系,从而去引导和教育子女的家教指南。作者贺岭峰教授以自己三十余年心理学一线教学研究经验,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应对考试、情绪管理等这些家长 为关系的话题,总结出父母必修的八堂心理课。 为难得的是,贺教授同时分享了自己作为爸爸,在教育女儿这件事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些经验和案例,贺教授 想传达的核心理念是融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触达的基本通道。没有这个基础,再好的教育都发挥不了作用。有多少家庭,为了一道数学题,为了一张卷子破坏了亲子关系,一旦孩子拒 和父母沟通,这才是 的悲哀。书中的所有案例都来自贺教授经历的真实故事,每个案例都 代表性。贺教授以心理专家的角度来分析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逻辑,并提供了面对这些行为家长应对的言行方式,给为人父母者以启迪, 给孩子以
把玩回忆杀:烛之武为何能以一言退秦师?勾勒全景图:苏秦为何能成功获得六国相印?臆断可能性:杯酒释兵权中,赵匡胤为何能顺利收权?……你想学会这些说话技法玩转职场、高效社交、赋能生活吗?本书精选了50个经典的历史故事,其中既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谋士能言善辩的典故,也有左右历史走向的 谈判,它们无一例外地聚焦了同一个关键词——口才。作者从口语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对这些故事进行了精彩地分析,并从逻辑性、表达力、策略性、即兴度、影响力五个维度对每一个故事进行了评价,读者可以 直观地感受说话的艺术和口才的魅力。作者以史为鉴,提炼出了50个实用的说话技巧,教你从零开始学会高情商表达——开口就能打动人心,掌握人际沟通 权,职场晋升快人一步,即兴演说也能应对自如。
马敏先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微言希声:马敏谈史论学集》主要收录了马敏先生在史论方面的文章。《微言希声:马敏谈史论学集》共分以下五个部分:一、谈师忆旧;二、治学杂感;三、深度书评;四、各类序言;五、附录。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极富文化历史知识,又具有作者非常深刻的思想体验的典籍。鲁迅曾说“读经不如读史”,如果将儒家的“五经”与《史记》相比,这一点可以看得特别清楚。司马迁很热爱先秦的文化传统,对先秦的许多思想文化大师非常敬仰,但他又从来不对任何一家僵化地迷信与崇拜,而相反是表现了他极其可贵的对传统、对的某种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因而读《史记》,可以让一个人的思想更解放,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陈曦同志研究《史记》十多年,写成了《(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一书,从许多方面对司马迁的思想特点与其对中国思想 史、文学史的贡献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例如,她将司马迁的《史记》置于周汉文化的大背景下,探索了司马迁在文、史、哲等不同文化领域熔铸百家而又独出机杼的创造成果;探索了司马 迁生活在汉武帝“罢黜百家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塑造着人类的存在形态,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争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讲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有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内容从古希腊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开始,一直论述到福山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历史观念,领悟这些观念所凝结的历史智慧,对于人们的历史性成长和社会文化的提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辑收录的主要文章包括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原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先生对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回顾; 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讲述中国探月工程的缘起;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回忆;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原巡视员梁耀君等。
从中西角度对比来看中西文化,会发现其中息息相关。本书选取华人学者孙隆基先生多年来文章多篇,既关注鲁迅,又关注美国大众文化里的“第三性”与东方人,论说有据,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