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每讲解答一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众多历史中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恰当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利,让 不断地发展;而糟糕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输, 崩溃。本书每讲围绕着三个线索展开: ,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第二,从财政制度的变迁角度看,中国古代是怎样不断成长发展的。第三,体现在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是如何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地实现公共化的。跟着钱走,打开一个 真实的视角。
斯维特兰娜是斯大林的女儿,也是斯大林最为的“叛逆者”。自从中学毕业前一年得知自己的生母并非死于阑尾炎,自已的初恋男友被控间谍罪而被捕,她就走上了与父亲“永远离心离德”的不归路。她不再用父姓,而改用母姓;她背弃共产信仰,而皈依;她背弃父亲缔造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投奔“腐朽”的西方;在西方生活三十年后她又背弃西方,而回到她曾唾弃的祖国。她终其一生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哪怕是住在故乡格鲁吉亚。最后她心若死灰,决定把余生托付给修道院中的苦修……
此次将黄现瑶著《唐代社会概略》与《宋代太学生救同运动》纳入“民国学术·历史学编”丛书重印出版,正是“世纪回眸”热潮中涌动而出的一股暖流象征。笔者不揣浅薄,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撰一导读,旨存简明扼要地回顾一下黄氏两书的成书时代背景,爬罗剔抉黄氏之书精义,同时旁及作者的治学渊源及其对新史学的贡献,以揭示出作者早年问学释疑求道的特征及其黄氏之书的学术与历史价值,尝试为读者更好理解原著和认识黄现蟠的学问个性略尽绵力。
《历史解释:重演和实践推断》处理的是历史哲学中两个常见的问题。其一是柯林伍德的主张,即历史学家通过“重思”或者在思想中重演的过程来解释过去:其二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许多人的见解,即力图通过对从行动者的处境到其行动的实践推断过程的重构,以获得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人类行动的解释。马丁关注的不仅是重演的本质,而且是要尽可能地使实践推断清楚明晰。他提出了一种中间的立场:一个历史学家们“可接受的反思共识观念”,即“通过参照行动者的意图、动机、背景、手段/目的信念等等来说明一个特定行为的解释是可接受的”。
本书回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探寻吕思勉、许思园、范文澜、张荫麟、萧一山、柳诒徵等最有成就与影响的史学大家的学术追求与人格魅力,同情地理解、分析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思想遭遇与人生遭遇,并从整体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做出自己的考量。新见迭出,多发人所未发。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塑造着人类的存在形态,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争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讲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有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内容从古希腊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开始,一直论述到福山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历史观念,领悟这些观念所凝结的历史智慧,对于人们的历史性成长和社会文化的提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论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此讲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详细阐述了史料的价值如何辨别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本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夷夏东西说论所谓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书详细介绍了qt的基础知识和gui编程应用,举例翔实,内容全面,基本涵盖了qt编程的各个方面。全书共分3篇25章,包括qt gui编程的基础知识(对话框、基础窗口部件、程序主窗口、布局管理)、中级编程(2d绘图、拖放操作与剪贴板、文件处理、网络编程、多线程、事件机制、数据库及qt风格)和应用(xml应用、模型/视图结构、绘图、进程间通信、qt插件和脚本应用、多媒体、浏览器、动画及状态机等)。同时,在相关章节也穿插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元对象系统、属性系统、对象树机制、信号/槽机制等。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实用,可以作为qt初学者的入门进阶书籍,适合具有一定开发经验的qt程序员作为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及培训机构的教材。
这本小册,只是我就所想得到的若干问题,随意漫谈,说不上史学方法论,充其量只能说是我上人的体验,个人方法而忆。综合这九篇文字,扼要言之,不外下列几点。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下下功夫;因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持成规。
本书作者沃尔什为英国当代哲学家。本书把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概括为两大类,即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前者是研究历史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后者则是研究历史学的认识论。这一区分现已成为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界的一项重要共识。《美国历史评论》评价本书说:“它应该为每一个对历史或历史学进行反思的学者所。”
本书首先追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陆军的建军过程和军人培养制度,讨论“精英”式军事教育对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陆军“中坚层”军人战争观的影响,并以石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军事战略考虑为线索,探究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思想根源。其次,在重新梳理日本侵华战争史实的基础上,着重考察石原莞尔等日本陆军“中坚层”对发动侵华战争的谋划及其相应行动,并从组织派系和战略思想两个层面分析其内部派系纷争、人事矛盾,以及在侵华策略上的歧见,以深化我们对日本侵华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进一步分析日本陆军“中坚层”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本书试图从 视野考察近代日本陆军战争理论的形成、发展与 终结局。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受到 政局的影响,还与 次世界大战后整个 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希望通过深入分析石原莞尔在
十五年前,文学青年张宏杰将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投入邮筒,信封上的地址是“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杂志社”。从此,这篇作品开始了漫长的“退稿—投给下一本杂志”的循环,五年之后,才获发表。这是张宏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此后的作品,大都保持着此文所确立的纵横捭阖、杂糅各种文体的“合金体写作”特色。 2000年1月,张宏杰出版了本书《千年悖论》。本书是《千年悖论》的大幅增补版。除了原有的“合金体”散文,如写曾国藩、慈禧、袁世凯、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之外,张宏杰还敞开心扉,回顾了自己的投稿生涯以及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畅叙对自我、欲望、爱情、记忆等的看法,同时披露了数枚此前从未示人的童年和文学青年时期的照片。
从中西角度对比来看中西文化,会发现其中息息相关。本书选取华人学者孙隆基先生多年来文章多篇,既关注鲁迅,又关注美国大众文化里的“第三性”与东方人,论说有据,令人折服。
青岛地区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重要集结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即墨北阡遗址、胶州三里河遗址和平度东岳石遗址为代表的东夷文化精彩纷呈。逮至周秦汉时期,以即墨、琅琊和不其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异峰突起,呈现了海陆一体化的文化视野,在文明对话与文化自觉方面蕴含着诸多有益于未来启示。本文分“海洋聚落:东夷文化在青岛”“周秦汉时期青岛地区的城市文明”两篇,探讨了青岛地区东夷文化暨早期城市起源问题。
本书内容简介:唐人李延寿之《南史》与《北史》,合称《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其中《南史》叙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事,合四代之正史《宋书》、《南齐书》、《梁书》与《陈书》而成南朝史,简称《南史》,凡八十卷;《北史》则叙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之事,合《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成北朝史,简称《北史》,凡一百卷。由于二者所叙均非一朝一代之史,故相对于专叙一朝一代之断代史而言,历代均以通史目之。首倡此说者是唐人刘知几。他在其《史通·六家》篇中,就把《南史》和《北史》同纪传体《史记》并列于通史。他还列举了梁武帝时期成书的上起汉武帝时期下终齐世的《通史》六百二十卷及北魏元晖所撰二百七十卷的《科录》,然后就举及李延寿之《南北史》,谓:“皇家显庆中,符玺郎李延寿抄撮近代
《历史讲稿(第二版)》是雅各布 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 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 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