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文集》(四卷)涵盖了中国著名经济史家李伯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涉及其博士论文、经济史理论、地区经济史作品以及学术讲演、书序与书评。这些作品有助于年轻的经济学学者开阔眼界,把所研究的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中进行讨论。本文集收录的作品呈现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同时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学术史的演变。
陈先行先生积几十年古籍善本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厚功力和研究心得,精选最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珍稀古籍善本一百余种,以个案解析的方式,丝丝入扣地讲述古籍的真伪该如何鉴别,价值该如何判定,艺术美感该如何欣赏。不仅可使读者获取丰富的古籍善本收藏、鉴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解答了收藏爱好者们在日常的鉴定与赏析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书初版于2003年,一经出版即广受好评,此后多次重版。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修订版,修订内容包括:(1)补充了作者近十余年来对于版本学的新认识、新见解,并对书中所收古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助于鉴定版本的品种,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与实用性;(2)修改了初版时的讹误;(3)鉴于辨识字体在鉴定版本时的重要作用,特地增加了相应的内容;(4)针对当前一些典型的版本鉴定错
本书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铭与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艺术史学(含建筑、工艺美术史等)、历史学、民族学、语言文字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书中主要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章以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岩画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汉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础。第二章从藏区吐蕃艺术遗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门之族属、《步辇图》考察唐蕃文明交流。第三章将10-13世纪作为新时代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复兴与交融时期,对宋、辽、西夏、南诏大理等多民族艺术史作了细致考辨。第四章重点放在对西夏文化的桥梁作用的研究上,考察了吐蕃-西夏文化交流与西夏的藏传佛教文物、莫高窟西夏石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等文化遗存,将西夏文化视为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与扩展。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汉藏多民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梳理了元代
德罗伊森治史兼重史事考证与史学理论建构,1857年起。他曾十七次在大学里讲授过“历史知识理论”,除1868年出版的“大纲”部分之外,系统的讲稿先后有徐本芮的整理本(1937)和彼得·赖的考订本(1977)。彼得·赖考订版共三卷。本书系卷(即该书主体部分)的选译。原著包括三部分:德罗伊森讲授史学理论的手稿、大纲草稿、正式出版的《历史知识理论大纲》。本书以大纲的条文为骨干,将手稿中相关内容选出分别附录在条文之下。以此精炼地显出德罗伊森历史理论的要义。 德罗伊森主张史学方法的本质是“理解”,认为历史学家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的需要和问题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他的历史理论代表了德国19世纪历史主义反思的高峰。
《陈旭麓文集》(精装五卷)系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一生文字生涯的结晶,除了收录先生在1949年以后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还汇编了先生早年(1949年以前)的作品,比如学士论文《司马迁的历史观》、25岁之年任贵州修文中学校长时所写的《论当前县立中学的几个问题》、1942年编辑出版的《初中本国史》,等等,许多作品为1949年以后 出版。我们在尊重作者原意、保留作品原貌的基础上,对文集稿件进行了精心编校,力求呈现一套精良的学者文集。
《闽国》 本书是薛爱华ZUI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ZUI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珠崖》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闽国》的姊妹篇,从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等方面探寻海南岛的历史,是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的权
《历史哲学概论》一书内容是评述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末期西方思想家的历史哲学思想。本书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本书是黎明书局1934年出版的版本。
在东亚地区,日本是很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然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其对外扩张和对华侵略而展开的。日本在地理上毗邻中国东北,在战前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武力强行把中国东北变成殖民地、建立傀儡政权,纳入其所设计的“东亚共荣圈”中,妄图以中国东北丰富的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为本国的现代化服务。 本书以搜集到的大量史料为基础,在掌握近年来日本学者公开出版的论著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前提下,以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的创始人、已故有名日本史学家邹有恒教授生前的未刊手稿——“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始末——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为论丛首篇,从历史、社会、语言、文学、文化、经济、教育以及交通等角度,全面、系统地梳理“近代以来的日本与中国东北”之间的内在关联。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好太王碑建立、好太王碑发现、好太王碑火焚除苔、关月山手拓数字、李大龙拓出完整拓本、初天富父子拓碑、其他拓碑人、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碑歌考》、陆心源《高句丽广开土大王谈德纪勋碑跋》、郑文焯《高丽国永乐太王碑释文纂考》等。
《权演论:永恒的社会动力学》通过对权力和权势及其变理的讨论,意在探索权演原理即权势整合原理、权势差值效应原理、权力辩证法原理和权力基本规律即域内权力中心律、社会(组织)权力分层律、权力关系意志相融律、权力集散律。这些原理和基本规律构成了《权演论:永恒的社会动力学》的中心内容。
《本土化视域下的口述历史理论研究》利用本土资源对口述历史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度研究。全书利用对一些口述史资料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口述史的文体、特点和作用。研究了口述史的学术潜力,规范性发展和民主化问题。这些都是口述史研究中十分前沿的问题。《本土化视域下的口述历史理论研究》研究精深,立论新颖,学术价值很高。
作者继承王国维所提倡的利用纸上史料(文献)和地下资料(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二重证据法”,利用传世文献及简牍、帛书,分析《史记》战国史料的结构,阐明其编纂意图和作为历史史料的可信度及其界限,作者还通过利用出土资料,史料的限制,了解战国时代各国的动态和其在地域上的共同性和不同性,以及这些共同性和不同性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从而为战国史重建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 全书分两编:编,侧重于弄清《史记》战国史料所取材的各种资料的特征,考察与战国时代相关之文献及出土书籍的特征;第二编,具体地讨论《史记》秦本纪和战国世家(赵、韩、魏、楚、燕)的整体结构及特征。
《北京大学东北亚是研究丛书:东北亚史研究导论》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东北亚的国际体系沿革、诸家竞说古代东北亚国际体系、体系的酝酿与初步形成、体系的发展与成熟、体系的动荡与衰落、古代中韩(朝)文化交流的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与演化、佛教东渐过程中的文化互动与选择、朱子学与中日韩三国近世政治文化等。
梅尼克认为,历史主义的兴起乃是西方思想中所发生过的最伟大的精神革命。历史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观,而且是一种生命观和世界观。这种生命观是经由从莱布尼茨到歌德为止的德国运动获得的。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讲述了历史主义的预备阶段与启蒙运动史;第二部分讲述了历史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成熟。 梅尼克探究了一种新的历史意识的起源,从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维科和柏克开始,直到它在伟大的德意志思想家的著作中所获得的最终胜利。梅尼克学识渊博而又严谨,他对思想体系和学术观点上极其细微的差别审慎而又敏感,这即使在伟大的先驱者那里也是非同寻常的。他对三位主要人物默泽尔、赫尔德和歌德的论述,将叙述、思想和历史背景精心编织在一起,将每个思想家的个人气质与他们写作时所身处、所关涉和所致力于其中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