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是以编年体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翔实可靠的史料,同时也为 外读者查阅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资料提供方便。 本书为《国史编年》2013年卷,本卷起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社会、民族、宗教、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历史面貌和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历史哲学概论》一书内容是评述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末期西方思想家的历史哲学思想。本书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本书是黎明书局1934年出版的版本。
本书收入了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月各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收入史料较多。 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系列新举措的推出,新制度新法规的制定,收入史料较多。此外,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也有所讲述。
“表现”原本是美学和文学理论中的范畴,安克斯密特将之引入关于历史叙述的讨论,其意在于“提议从美学的观点看历史编纂”。在这一意义上,历史叙述就像肖像画,它不是有关对象的摄影反映,却是人物风神的丰富表现。作者在《历史表现》中从“史学理论”、“历史意识”、“史学理论家”三个层次,系统讨论了历史表现理论。《历史表现》充分认识到,历史写作在满足理性的、科学的探究要求的同时,审美也是其内在固有的要素。为了恰当理解历史写作的性质,应该区分表现与描述,并且以表现概念为核心,重新来定义诸如意义、真理和指称等传统的语义学工具。《历史表现》的目的,是要在历史研究的文学进路之铺张与实证研究之节制中间界定并探寻某种中道。这一思路导向了历史研究的一种理性主义美学,在重申历史写作的审美维度的同时,也再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由 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纂,是以编年体(纲目)形式,逐日、全面地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详尽反映新中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曲折。本系列从1949年卷开始,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2014年卷》,由中央档案馆参编。本卷起止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书稿由纲文、目文、注释、附录等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由 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纂,是以编年体(纲目)形式,逐日、全面地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详尽反映新中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曲折。本系列从1949年卷开始,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2017年卷)(精)》,由中央档案馆参编。本卷起止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书稿由纲文、目文、注释、附录等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2016年卷)(精)》是一 年体国史资料集,起止时间为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记录2016年中国各个领域发生的重大史实,全面反映了一年中中国在政治生态、法制建设、经济形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外交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书稿的依据和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为中央文件以及各政府网站,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媒体。逐日排列的体例方便读者查找资料,为国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增订本)是一部以闻名中外的“古史辨派”为研究重心的现代学术史著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史著作,而是着眼于陈述和分析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师生之间的关系。首论顾颉刚的学术造诣、影响和品格,次及他的育才之方,主要讲述了顾颉刚和他的五大杰出弟子——何定生、谭其襄、童叔业、杨向奎、刘起釪——之间的关系,五大弟子都曾紧紧追随顾颉刚,但又都因各种的原因与顾颉刚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甚至分道扬镳,师生之间的分分合合,其原因除个人心性、气质上相异之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各类政治运动,对人们心灵的扭曲,在顾颉刚与童叔业一章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太仓市志(1986-2005)》由太仓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天文分野的历史演变、理论模式及其政治文化涵义做了系统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重点考察影响z大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定型与衍变,以及在古代王朝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折射出的天下观思想,进而透过天文分野的视阈对东西方世界观试作比较,体现出一种全球视野。
《现代中国藏学文库·王尧藏学文集(卷5):藏汉文化双向交流研究》分为藏汉文化双向交流;研究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藏族翻译家管·法成对民族文化交流的贡献;《贤愚因缘经》藏文本及其译者小考等。
《山居存稿》,《唐长孺文集》之一种。收入作者论文29篇,其中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6篇,隋唐史的6篇,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的8篇,辽金元史的9篇。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本集所搜笔者过去所发表的11篇论文,其中有3篇讨论唐代吐蕃史的史料问题,包括吐蕃文献、各类藏文文献以及汉文史料等,对唐代吐蕃史研究的意义、重要性及所产生的影响等。唐代吐蕃社会,在藏学研究成果中,属较少着墨的一环,笔者以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探讨吐蕃信史以前的社会,发展到唐代时期,其社会形态及社会阶层分化的情形,复由唐代吐蕃社会的阶层,研究其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状况,及彼此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