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历史学日益社会科学化,产生了众多社会科学化的史学流派,比较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比较研究源远流长,古希腊至20世纪早期的许多作家都或多或少采用过比较方法,形成了西方比较史学的前史。西方比较史学诞生于1928年,作为开创者的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对西方比较史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战后至21世纪,比较史学在欧美蓬勃发展,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突飞猛进。本书分为三编,分别对西方比较史学的前史、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专题性考察,展示了西方历史比较研究从偶然的、不自觉的、非专门和缺少理论方法的到经常的、自觉的、专门的和兼顾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的转变过程,史学观念和问题意识的演进,以及众多富有启发性和生命力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专题性研究反映了21世纪早期西方比较史学的最
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本书以东汉思想家王充及其著作《论衡》为研究对象,聚焦《论衡》中关于命、天人感应、鬼神、人才四大主题的论述,揭示王充 疾虚妄 背后蕴含的 济世 与 利己 双重动机。 济世 体现在王充以 真 为美,通过论定是非、考辨虚实来教化世人。他对命、天人感应、鬼神的自然主义解释,很大程度上以移风易俗为导向,彰显儒者深沉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 利己 表现在王充常从个人得失出发讨论问题,如否定道德与命运的联系,意在为自身怀才不遇辩解;强调文儒、贤人的价值,则是其求仕心愿的直接表达。 本书还原王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地方士人的本来面貌,审视其思想中不同文化传统的交融与碰撞;并以王充为典型案例,剖析东汉时期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下,地方士人如何在儒家崇高的理想追求与个人现实利益之间艰难抉择,展现了这
《血酬定律》是吴思先生在五年前推出的一部作品,此次新版,增写了新的前言,对五年摸索的思路与心得作了简要的交代,着重对“血酬定律”的三个要点作了更完整的总结与表述。作者正式提出了“血酬史观”的概念,并预告了自己下一本书的内容:将继续从暴力集团与生产集团关系的角度解释历史现象,用暴力集团之间的竞争关系解释一些重大的制度变迁;理清暴力掠夺生存策略的内外关系,考察各种生存策略的互动和演化,描述演化而成的社会秩序的基本轮廓。 《血酬定律》早已成为吴思先生、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本书以作者一贯的幽默叙事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取材,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说明影响中国历史的法则。书中探讨了不同朝代的性命价格、平民百姓的反抗策略、土匪绑票勒赎的利害逻辑、商贾巨富的抗害手段等主题,这些类型各异的文章,连
德国的卡夫卡研究学者莱纳·施塔赫往返美国、欧洲两地,花费十多年时间,处理四千多页报刊、信件和文学章节(很多之前都未曾出版过),再现了卡夫卡从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五年生活、写作和工作的全景,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核心阶段。他在那些关键岁月里写下一系列重要作品——《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通过批判性地检验关于史前社会男人和女人的流行的科学理论,作者为科学及其与公众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有关男性偏好的论点渗透进了上述这些理论之中,这一论点对于思维开阔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抗拒的。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三十二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 形象史学 ,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学脉传承、三星堆探源、秦文化研究、图像研究、跨文化研究、文本研究和文化史札等七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