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光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已退休。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论及的范围颇广,但主要围绕着殷商上古帝国之前的历史、殷商集权政体的形成,以及殷商王族来源等几个问题。不同于以往先秦史研究以文献为主、考古为辅的方法,《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更多的是从考古资料着手,并认知到文献形成的立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结论是五帝、尧舜、禹汤等早期神话,是由不同文明的故事及英雄传说整合而成。其中源自长江古文明的成分相当高。但因为在历史上商周政权是代表北方族群打败南方古老文明的事实,一切神话便是经过北方族群传给后世。这也是世界其他古文明常见的情况。中国上古文明其实就起源于江汉淮流域。并且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
本书的主题是讲匈奴史的。但在中国史上,匈奴以前有北狄,当春秋、战国之时,北狄在中国史上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讲匈奴必须先讲北狄。继匈奴之后,与匈奴融合在一起的部落部族很多,例如铁弗(伐)部匈奴、独孤部匈奴、拓跋鲜卑、秃发鲜卑、卢水胡等,还有稽胡。因此在匈奴史上都应当提到,只拓跋鲜卑和秃发鲜卑在此仅提一下,其详细叙述当在鲜卑史内,自不待言。本书以“北狄和匈奴”为名,只是说匈奴以前有北狄。 ?? ?? ??本书叙述自然只叙述中国史上的匈奴。对于匈奴的人种、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对于西方汉学家过去所提了的谬论,是有意义的。
本书运用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商代的封国、方国及相关的分封制度,以及商代的地理环境。经过缜密研究,作者认为商代确有封建制度,西周的分封之决非空穴来风。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多年的学术空白,开阔了研究的思路,对研究夏商周三族的关系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把商代的分封制度探索与方国地理的考证合为一书,回答了学界关注的许多热门话题,并提出了不省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一些看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论证,但拓展了学界的研究的视野并将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因此,《商代分封制度研究》,是商代方国地理和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
周振鹤、李晓杰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精)》包括“总论”“先秦卷”两部分。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三卷分别对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过程进行断代的具体考证,一般较少涉及理论与规律性的论述,而由卷前的《总论》来承担通代的政区变迁规律的研究,作出系统的理论性分析。 总论主要内容:一是论述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对象与意义,并对行政区划变迁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二是从政治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国历目前行政区划变迁的基本特点以及影响其变迁的因素;三是综述历代特殊形式的行政区划类型;很后以对于中国政治地理的两种基本格局的分析作总结。 先秦卷依据传世与出土的有关文献,抢先发售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行政区划的产生及其变迁,同时,兼而论及了与政区紧密相关的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疆域的演变过程。 全
作者的研究范围涉及经、史,曾经聚焦于(国语)、(左传)二书,尤其前者。有一个时期,几乎茶思饭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然部分。但无论从寻行敷墨的功夫,到考镜源流,到论究史实,重点都在求真。莫不深其辨析、重其理据。以深捆周密见称于同道之间.这本论文集,应该呈现了这样的风格。
本书运用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商代的封国、方国及相关的分封制度,以及商代的地理环境。经过缜密研究,作者认为商代确有封建制度,西周的分封之决非空穴来风。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多年的学术空白,开阔了研究的思路,对研究夏商周三族的关系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把商代的分封制度探索与方国地理的考证合为一书,回答了学界关注的许多热门话题,并提出了不省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一些看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论证,但拓展了学界的研究的视野并将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因此,《商代分封制度研究》,是商代方国地理和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
《吕氏春秋》是我国先秦的重要典籍,对研究我国先秦的历史和文化有极大价值。此书自东汉高诱为之作注以来,注释研究者代不乏人,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未有集释校注的新版本。陈奇猷先生积四十余年之辛苦经营,于1984年纂成《吕氏春秋校释》一书,其后,又以近20年精力进行补正,成此《吕氏春秋新校释》;不仅对以往的校释进行了大量补充,还对古人的论述作校正。比如,对司马迁《史记》周公封微子于宋一事重新作了考证,认为当是武王封之。其他如武王伐纣的年代等等多有新的观点与证据。
先秦社会形态的系统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工程。本书只能选取若干我自以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如果本书的探讨能为这个工程的基础增加一个小土块,我将十分欣慰。回忆起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时常感慨系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交会之际,在北京师范大学编号为“学12楼”的研究生宿舍里,每当外面风雨大作而又不愿意顶风冒雨奔向图书馆借书、看书的时候,大家就在鸟笼式的房间里高谈阔论,让思想冲破这鸟笼。限于当时学术发展的形势,大家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深入全面地进行研究,不少问题也就只能是说说而已。现在能够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实得盎于思想解放的大形势,得盎于思想禁区的被逐步打破。现在虽然早已离开了那“鸟笼”,有的学友还住上了宫殿般的华屋,但是大家依然留恋那“鸟笼”和那风雨中的往事,忆念那“天下英雄
先秦社会形态的系统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工程。本书只能选取若干我自以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如果本书的探讨能为这个工程的基础增加一个小土块,我将十分欣慰。回忆起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时常感慨系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交会之际,在北京师范大学编号为“学12楼”的研究生宿舍里,每当外面风雨大作而又不愿意顶风冒雨奔向图书馆借书、看书的时候,大家就在鸟笼式的房间里高谈阔论,让思想冲破这鸟笼。限于当时学术发展的形势,大家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深入全面地进行研究,不少问题也就只能是说说而已。现在能够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实得盎于思想解放的大形势,得盎于思想禁区的被逐步打破。现在虽然早已离开了那“鸟笼”,有的学友还住上了宫殿般的华屋,但是大家依然留恋那“鸟笼”和那风雨中的往事,忆念那“天下英雄
本书的主题是讲匈奴史的。但在中国史上,匈奴以前有北狄,当春秋、战国之时,北狄在中国史上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讲匈奴必须先讲北狄。继匈奴之后,与匈奴融合在一起的部落部族很多,例如铁弗(伐)部匈奴、独孤部匈奴、拓跋鲜卑、秃发鲜卑、卢水胡等,还有稽胡。因此在匈奴史上都应当提到,只拓跋鲜卑和秃发鲜卑在此仅提一下,其详细叙述当在鲜卑史内,自不待言。本书以“北狄和匈奴”为名,只是说匈奴以前有北狄。 ?? ?? ??本书叙述自然只叙述中国史上的匈奴。对于匈奴的人种、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对于西方汉学家过去所提了的谬论,是有意义的。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是华夏文明的起源。本书作者通过深入研究,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我国自进入文明社会至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亦即我国历早的三个王朝: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具体包括这三个王朝的治乱兴衰、三个王朝之后的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斗争、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等内容。本书特别注意吸收近年来学术界有关先秦史研究的成果,也特别注重新发掘的考古资料,包括田野考古资料及古文字资料的介绍。在整体内容的把握上,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注重对中原以外地区文明进程的介绍。这些内容都是以往的先秦史著作或缺的。
西夏学肇兴于黑水城历史文物的发现,历经罗福成、罗福苌、王静如、聂斯克等中外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她虽不能与“敦煌学”、“丝路学”等国际显学相媲美,但也具有的国际影响。众所周知,由于受封建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元朝修史者独摒西夏于“正史”之外的做法使得西夏建国近二百年,文献无征,西夏因此被蒙上了“丝绸路上的神秘王国”、“被遗忘的王朝”等称誉,故西夏学有“绝学”之称谓,足以看出文献缺略给西夏学研究带来的巨大困难。 西夏地理研究是西夏学中基础性的课题,地理不明,往往会给其他问题的探讨和解释带来诸多不便。以《西夏地理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虽然从宋代到现在均有学者涉足于西夏地理的研究,但由于著作失传、资料匮乏等原因,西夏地理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