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光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已退休。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论及的范围颇广,但主要围绕着殷商上古帝国之前的历史、殷商集权政体的形成,以及殷商王族来源等几个问题。不同于以往先秦史研究以文献为主、考古为辅的方法,《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更多的是从考古资料着手,并认知到文献形成的立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结论是五帝、尧舜、禹汤等早期神话,是由不同文明的故事及英雄传说整合而成。其中源自长江古文明的成分相当高。但因为在历史上商周政权是代表北方族群打败南方古老文明的事实,一切神话便是经过北方族群传给后世。这也是世界其他古文明常见的情况。中国上古文明其实就起源于江汉淮流域。并且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
本书运用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商代的封国、方国及相关的分封制度,以及商代的地理环境。经过缜密研究,作者认为商代确有封建制度,西周的分封之决非空穴来风。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多年的学术空白,开阔了研究的思路,对研究夏商周三族的关系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把商代的分封制度探索与方国地理的考证合为一书,回答了学界关注的许多热门话题,并提出了不省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一些看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论证,但拓展了学界的研究的视野并将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因此,《商代分封制度研究》,是商代方国地理和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的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 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直没有走出过那个时代圣人先贤们的思想边界,我们的生活习惯也与春秋战国丝丝相扣:见面点头打招呼,是周礼作揖的简化;端午节吃的粽子,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包好;指导中国农耕安排的农历节气,同样始于春秋战国;甚至我们的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也来自于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翻开本书,查看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