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成就,体现了开明执政的理念,为后世行政提供了典范。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政治史观,将“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人们在文景时代发现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文景之治”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
《后汉书精华(注译评)》是我国古代史学名著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该书记述了东汉由光武建武元年至献帝延康元年(25-220)一百九十五年间的历史。《后汉书精华(注译评)》精选《后汉书》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加以题解、注释、翻译、评析,一方面尽可能见出史传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也尽力体现范晔本人的创作特色。
无
秦朝的始祖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大功而得“赢”姓,之后,成为夏朝高干,夏末投奔商汤,再次成为商朝的贵族。周灭商时,沦为草根。从最底层干起,逐步做大做强,经过数代经营,在周王朝东迁之后,终于成为一方诸侯。至秦穆公时。赢秦统一西部,扩地千里,开始与中原诸侯分庭抗礼,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而后,广揽贤才,以关中为基地,兵锋直指中原,以奇计与铁蹄相结合,最终横扫六国,兼并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然而,干戈未息,暴政又起,只十五年大秦即失其鹿,以致一夫作难,三世而斩,千秋万代帝王之梦,毁于一旦。 《历史新阅读丛书·秦朝那些事儿(贰):变革时代卷》从春秋末期写起,直到秦昭襄王时代。秦穆公之后,秦国进入一个长期的中衰过程:共公黩武,国力耗尽;桓公为政,麻隧惨败;吴越崛起
《三国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国别断代史书,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六十五卷,由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编撰。本书因取材严谨、叙事简约、史实准确的优点,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372― 451)为其作注,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套《三国志》即完整收录了《魏》《蜀》《吴》三书的全部内容,并且保留了裴松之所作全部注解,另辑有附录,收录了《陈寿传》《裴松之传》《上〈三国志注〉表》等文。 一、全书精选底本详加校对,采用简体横排、文白对照的排版形式,以“原文、裴注、译文”的方式排列。 因大多篇目篇幅很长,故进行简要分节,并且区分字体,避免了大篇幅原文、译文堆砌的问题;书中每卷末特有的史论部分——“评曰”也另设字体以区别于正文部分,简 洁直观,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