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我们关注遥远
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脍炙人口、英雄辈出的《三国演义》,以“三国归晋”的雄壮篇章收场了,然而“归晋”之后的历史,分合大势,却少有人知。 一段汉人与胡人对峙的历史,一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一部号角伴钟声共鸣的诗篇,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收场的呢? 本书以历史事件为主干,以历史人物为线索,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讲述了三国之后一个半世纪壮烈的十六国纷争的历史。
两晋宗室制度,尤其西晋宗室制度具有典型性。 《两晋宗室制度研究》对此展开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制度史分析和政治史研究并重的方法,从服制角度细化了学界关于两晋宗室封爵的有关认识,两晋王国职官制度亦经洗剔考察而大为清晰。《两晋宗室制度研究》对两晋宗室管理制度与仕宦制度的讨论则可以为多向度理解晋代政治体制特质和政治格局变动提供借鉴和参照,而回溯两晋宗室制度历史渊源及探讨两晋宗室制度政治影响,则对把握此一制度历史定位及了解晋代宗室阶层在政治变迁中的历史作用不无裨益。
本书是近代史学家蒙思明先生的一部未刊稿。作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历史,实为一部世族兴衰史”,“以世族问题为中心,则一切问题皆有迎刃而解之势”。以此立论,本书对这一时期世族的形成、衰落、崩溃及其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风尚的影响与表现作了全面深入而集中的剖析。这一研究,不仅在当时可说是,故而得到了如顾颉刚等学者的高度评价,即在今天,也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内在的骨架是一种回环式的梳理:从蜀汉集团的政治论述中厘清其政治定位,以政治定位为参照衡量其政策策略的取舍,以蜀汉集团的兴衰脉络检点其主要政策策略的得失,再以这种成败与得失的比照回溯其政治定位。归结到:政治定位如何影响一个政治集团的兴衰。藉此视角,通过对蜀汉兴亡过程的完整领略刘备的崛起及其局限、诸葛亮在局限中的努力、蜀汉国策的调整及蜀政的衰败冀能对政治变迁的内在逻辑有所体悟。《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在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上诸如
地缘政治是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特色之一,对于重要州镇的认识和研究直接关系到对整个东晋南朝历史的理解和把握。东晋南朝会稽隶属扬州,是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政治军事重镇,会稽是永嘉南渡之后南北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对江南文化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系统研究了东晋南朝会稽郡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阐述了会稽郡地理人文环境与政区沿革情况,会稽郡对东晋南朝政治的影响,会稽郡经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而以点带面,全面展现东晋南朝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本研究可视作地方史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对于推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乃至整个古代史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是一部较为扎实的史学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