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既往“政治集团”与“党争说”的分析范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作了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梳理还原了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探究这一社会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在现今魏晋隋唐史研究领域,仇鹿鸣算得上是极为突出的学术新锐,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也显示了此书的市场号召力。
乱世枭雄曹操,统一北方,鼎立势成。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推动改革,促进融合。 蜀国名相诸葛亮,出谋划策,开创基业。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折五斗,世外桃源。
本书以六朝 的“地方”为研究对象,由三个部分组成——“环境、景观与居地”“政区、地志与地方”以及“人群、编户与家族”,综合使用传世文献、石刻资料、出土材料和散见的佚文,探讨长时段和区域差异视角下制度对“地方”的形塑、地方人群和制度的互动,并围绕“地方”的不同面向,考察与地域社会史相关的社会群体的身份表达和地方认同等核心议题。本书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地方”,在地方历史的脉络中观察 制度及其运行、大小政治事件的发生和消亡。本书还考察地名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梳理六朝地记文本的产生、编纂和地方行政制度间的关系,就编户对边缘人群汉化、进入行政系统中的作用,家族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营建,人群的身份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综合使用石刻、墓砖铭文和相关考古资料,呈现了中古地方社会
本书从拓跋鲜卑的“祖宗之庙”嘎仙洞开始,讲述了拓跋魏王朝几百年间的兴衰沉浮,特别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其深远影响,并呈现了几位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面貌。此外,作为 地理学家,作者不时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水热、地势条件对北魏迁移、扩张、迁都之影响,使这一段历史展现出了 丰富的面向。
提及汉末三国,读者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然而长久以来常为人所忽略的是,这些英雄并非单打独斗的草莽匹夫,其行事规则、奋斗历程甚至命运结局,与其所属家族的权力积淀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说,汉末三国是群雄逐鹿之际,更是豪门大族争衡之时。因此,本书依托《三国志》等正史,系统盘点、汇总了影响三国时局的众多世家大族,考据并梳理其谱系渊源。通过展现属于不同地域、不同阵营的家族之兴衰浮沉,力图探寻暗藏其中的权力运行机制。 此外,全书从 家族 视角出发,穿插丰富的秘闻趣史,展现了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众多人物的家庭生活,暴露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书中还发掘了不少隐匿在史书中的秘事,如诸葛亮养子猝死、费祎遇刺案、荀彧与曹操决裂等历史谜团,展现历史人物在面临抉择之际的纠结。本书力图兼具知识
两晋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晋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历史瓶颈期?皇室与士族共治秩序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这是一本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书中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揭示晋朝在中国历 两次 的价值。本书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本书宏观地聚焦于这三百多年乱世的种种因素和历史发展脉络,以 政权、 时代的广阔视野,跳出王朝 替、权力斗争等短时段的政治纷纭,综合性地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织,追踪在其中顽强生存着的“贵族制社会”的变迁轨迹,并重点介绍中国文明的结构和特点,探究华夏文明惊人的一贯性与强韧性。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 《拓跋史探(修订本)(精)》作者田余庆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传统北魏史的框架内,而是以北魏建国之前的代北时期为焦点、包括北魏时期的框架内,去探求拓跋部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死亡与生命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考古所见的墓葬正是关于死亡的遗存,它不但是人类物质社会的遗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死,也关乎生动的人类社会。三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政权割据、人口迁徙、 民族交融以及外来 和文化的渗透,共同促成了汉唐之间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从这个社会背景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礼俗与生死观,是考古学的重要任务。 本书通过分析魏晋北朝墓葬材料的类型和文化因素,将魏晋北朝墓葬分为12个区域,分别讨论了各区域墓葬文化的形成与互动。在此基础上讨论汉唐之间墓葬的礼仪空间、丧葬模式和丧葬观念的转变,并对墓室图像、碑铭和器物所反映的南北朝文化交流进行了个案研究。 \"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
219年,关羽败走,后为吴军所俘,被杀,此后被尊为关公或关帝,成为不亚于观音的重要神袛,至今仍受到民间的敬奉。本书是对关羽崇拜的研究,也是对在书写文化愈来愈重要的世界中口头文化的研究。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了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从早期的饿鬼到护法恶魔、驱邪将军,及至后来的雨神、财神和地方保护神、科举神,甚至全能救世主形象……在多重面相中,每种形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包括佛道教力量的介入、特定地方群体的参与、王权和国家力量的形塑等,但归根结底,关羽信仰兴起于口头文化,而非大多数研究主张的三国叙事传统。正如作者自己反复提到的,《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为“对口头文化在一个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巨大作用的研究”。
十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多元文化激荡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混居杂处、冲突融合得到了充分展示。本书分为“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认同”“北魏造像中的民族认同”两大部分,通过详细解读汉赵国号的取舍,赫连勃勃的民族心态,吐谷浑的“中国”认同观,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中所表现出来的胡汉服饰、姓氏、供养人形象的相互渗透等内容,勾勒出十六国北魏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的进程。
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狡诈?多疑?宦官之后? 曹操一直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本书讲述了曹操从顽童时期至王爵之尊的人生轨迹。曹操在顽童时期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究学业,并不为世人所看好。但正是这样一个纨绔子弟,却趁着时代之机,于黄巾起义时崭露头角,统一北部中原,成就不朽功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上,同时期中无人望其项背。本书文风酣畅,诙谐幽默,一气呵成。以《史记》《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史书为史料,引经据典,全景展示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历史过程,力求为读者展示出曹操真实而又丰富的一生。 本书为《曹操:阿瞒出道》《曹操:喋血中原》《曹操:魏武雄风》套装。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是近年来发现的关于三国孙吴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其主要内容是孙吴嘉禾年间临湘侯国的一些行政簿书。所涉及的事务大都是临湘侯国的要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临湘县廷日常行政的政务特征,也忠实地记録了当时临湘侯国重点处理的甚至事关孙吴全局的上务与时务。对于这些吴简的解读与利用,是近年来历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书即利用这批吴简解读孙吴制度乃至与汉、晋制度的关系的一次尝试。全书结构清晰,分析深入,论述严谨,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一段较长的动荡时期,那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尤为显现,一代枭雄曹操、神机妙算诸葛亮、风流才子周瑜都成为后世演绎的对象。而乱世之后的晋国,除了忙着斗富的君主外,更令人称道的是那采菊东篱下的诗人。人们把三国时候的歌以咏志和两晋时候的纵情山水称作 魏晋风流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浪漫的气氛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硝烟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