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柳春新先生以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深入探讨了从汉末王纲解纽到西晋重归统一约百年间的政治变迁。全书从宏观形势、社会风气、政治文化、制度结构、政治事件、家族个案等角度,论述了汉末袁氏政权、曹操政权、曹爽集团、司马氏政权等统治集团的发展演变与斗争兴衰;分析了不同阶段统治者如曹操、魏文帝、魏明帝、晋武帝的治国政策及其利弊得失。从纷乱的史事中,执简驭繁,选取关涉当时政治格局乃至整个时代特征的大问题,做个案研究,各篇彼此独立,又逻辑贯通、相互链接,勾画出汉末魏晋政治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整体面貌。本书初版于2006年,此次再版,整理者按照作者生前的规划,增补了数篇文章,更为全面地展现了柳春新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政治史领域的学术成果。本书文风质朴,考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陷入群雄逐鹿的争夺旋涡。中原战乱,汉人南迁,地处王朝权力边缘的南方,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彼时,来自南方前线的富春孙氏,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出发,经孙坚、孙策、孙权接续经营,成长为江南地方的中坚。在近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南方的将军们不仅建立了吴国的伟业,还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奠定了基业。在文学演绎的加持下,孙吴的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或许略为逊色;但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系列简介:《晋国600年》分为四册,生动讲述了先秦时期晋国六百余年历史,厘清了晋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逻辑,深刻剖析了晋国兴、盛、衰、亡的历史原因。作者立足于古籍史料,同时参考了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晋国权位之争、制度之变和春秋争霸故事,并常佐以精彩点评,以晋国的霸业兴衰为中心展现了春秋时期云谲波诡的历史画卷。分册简介:《晋国600年1:周礼秩序的解构与重构》聚焦于晋国从开国到晋文公时期初步确立霸主地位的历史进程,讲述了从唐叔虞到晋文公的具有代表性的晋国王侯将相如何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历经纷乱,治国强国,以 法令的形式确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 行政运行机制。第二册《晋国600年2:中原霸权的兴盛与衰落》聚焦于自晋文公城濮之战到晋平公十二年晋楚弭兵会盟这一时期,生动讲述了晋国与秦、楚、齐三
\"死亡与生命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考古所见的墓葬正是关于死亡的遗存,它不但是人类物质社会的遗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死,也关乎生动的人类社会。三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政权割据、人口迁徙、 民族交融以及外来 和文化的渗透,共同促成了汉唐之间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从这个社会背景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礼俗与生死观,是考古学的重要任务。 本书通过分析魏晋北朝墓葬材料的类型和文化因素,将魏晋北朝墓葬分为12个区域,分别讨论了各区域墓葬文化的形成与互动。在此基础上讨论汉唐之间墓葬的礼仪空间、丧葬模式和丧葬观念的转变,并对墓室图像、碑铭和器物所反映的南北朝文化交流进行了个案研究。 \"
乱世往往思想活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三四百年间,兵连祸结,人若飘蓬。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固然是人间至痛,新亭对泣,大江茫茫,也让人格外忧伤。乱世之中,天地失序,尊卑易位,一切价值皆须重新估量。两汉儒者对世界的解释无法祛除新生的疑惑,于是玄学兴起,佛教弘扬,或脱俗谛于清谈,或觅解脱于来生。然而尘世虽然卑微,仍需竭力经营,个人由此成长,家族得以昌炽。礼学家应时而起,缘情制礼,损益调适,传统与现实兼顾,秩序与自由并存,乱世求生之际,人类的灵性与坚韧,也因此得以昭彰。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本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之书。
本集刊延续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开创的研究风格和优势,以中国古代史从汉魏至隋唐史研究为主体,涉及政治史、制度史、地理、社会等以及新出文书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个方面。
本书立足于汉唐之变,对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河西魏晋墓门墙壁画所见中国上古的天界想象、北魏政权建立和佛教流行对北朝墓葬壁画布局和形式的影响、南朝竹林七贤壁画的时代和性质、长江中游南朝画像砖与荆襄政治地位升降的关系、高句丽墓葬壁画的分期等重大问题,并利用出土绘画资料讨论了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名画的时代与特点。
魏晋士人厌弃世俗世界的虚妄伪善与礼法秩序,归玄成为魏晋士人的文化认同,代表一代知识分子由有入无的神话回归与心性追寻。本书从大传统的文化基因视角重新审视魏晋风度的编码,力求揭橥其潜藏的神性源泉与文化认同。作者综合采用文学人类学的多学科视角,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整合性范式。
三国,一个群星闪耀、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演绎、传说和浪漫遐想的舞台。“一吕二赵三典韦”“过五关斩六将”“白衣渡江”……时至 ,三国英雄的形象仍旧生动鲜活,三国英雄的事迹仍旧广为传颂。 然而,一千八百年过去了。经过野史、小说、戏曲、评书、连环画、影视剧、游戏等各种作品的塑造,三国英雄的形象往往和他们的本真面貌相去甚远,掺杂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时代特征。 那么,刘备、关羽、诸葛亮,孙权、周瑜、太史慈,曹操、许褚、夏侯惇,这些主公臣下、文臣武将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相貌是英俊还是丑陋?他们的身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披挂什么样的甲胄,使用什么样的 ?他们的才能、武力、功绩和传说中有什么不同?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结合现代考古成果,以人物彩绘、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