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瑞德(Denis Twitchett,1925 2006),中文名字杜希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中文版写作崔瑞德,故通称崔瑞德)。崔瑞德是二战以来*重要的汉学家之一,也是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他在这一领域的著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填补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一大空白。崔瑞德多年担任《亚洲专刊》(Asia Major)的主编,在艰困环境中支撑着这本老牌汉学杂志继续出版,并*终将它由伦敦迁至台北。《剑桥中国史》主编,发起人。
《宋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南朝梁沈约撰。记述了自东晋后期刘裕兴起、刘宋立国至灭亡前后七十多年的历史。 刘宋是南北朝时期shou个南朝政权。晋安帝元兴二年(四〇三),桓玄代晋称帝,国号楚。次年,北府兵将领刘裕等率众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和广陵(今江苏扬州)两地起兵,攻灭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晋恭帝元熙二年(四二〇),刘裕受禅建宋(历史上又称刘宋),改元永初,仍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凡八帝,历时六十年,至宋顺帝昇明三年(四七九),萧齐代宋,刘宋政权灭亡。刘宋之初,西有汉中,东与北魏夹黄河相对,后期疆域退缩至淮河、秦岭一线,与同时期统治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沈约(四四一 五一三),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宋书》,本纪10篇、列传60篇、志30篇,共一百篇。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沈约根据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的《宋书》,进行增删、订补工作。《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参考价值很高。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这完全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同时因为志才是沈约亲自创作的部分(人物传记多抄前人徐爰之宋书),所以志的价值z高。《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份量占全书的一半。《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
本书收录了梁庚尧先生自1977年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以来所撰写的大部分论文,除附录外,均属于宋代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梁先生在书中主要论述了四类问题,即西北边粮与宋夏战争,财政对政策与朝议的影响,地区发展与城镇社会,以及官户、士人的家境与活动各篇论文单独就某一问题作探讨,但聚合而观,则可以呈现宋代的基本时代趋向与特色。全书内容丰富、考订翔实,为后继学者研究宋代提供了极有价值和新意的切入点,是梁先生宋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次增订出版,添入了梁先生最新的四篇论文。
《辽史》,元脱脱等奉敕撰修,是研究辽朝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书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从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至辽朝灭亡二百余年的历史,兼及辽末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史事。 《辽史》在 二十四史 中成书快,问题也较多,整理难度较大。点校本《辽史》*初由冯家升负责整理,后由陈述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为通校本,参校南、北监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全校一过,同时运用本校、他校方法,订正了不少错谬,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订,选择以百衲本为底本,以原内阁大库所藏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永乐大典》引《辽史》为通校本,参校以明南、北监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为基础,充分利用本校,重点利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其自有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产生了剧烈碰撞,而这一点尤其在元朝的国家祭祀制度中得以呈现。因此,研究元代国家祭祀的继承与变通,对于探索元朝蒙汉二元制度之冲突与调和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突破以往研究对于元代国家祭祀体系的认知,以蒙汉二元文化为中心,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综合考量元代国家祭祀与宗教、政治、社会的互动关系,立体展现了元代国家祭祀的形成与发展。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BU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 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 ,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金元史。此为第38辑,收录35篇学术专论,分为名家访谈、宋代经济史研究、宋代政治史研究、文献与考证、宋代文化史研究、五代辽金史研究、综述与书评等栏目。本辑所刊论文,或研究考证提出新见,或发掘新史料,为学界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宋辽夏金元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阅。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四年来发表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 华夷内外 、 海洋文明 、 财政治理 、 动态综述 及 札记随笔 等五部分。 华夷内外 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念、从宋代多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的统一性、宋朝文明向东亚诸国的传播等; 海洋文明 包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宋代对海陆关系的认知及其新变、宋代海洋政策的国内效应、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等; 财政治理 涉及宋代赋役衍变的制度逻辑、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吴潜在庆元府治理中对财政制度的运用、南宋财权分配与地方治理等; 动态综述 及 札记随笔 则包括了作者对于宋代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检讨、近四十年来南宋经济史研究回顾以及 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课程记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中西元史》是《清华元史》的延续。本学刊虽以 元史 命名,但其所收论文、评述等,内容远不限于传统元朝历史的研究视域,而是秉承百年来元史学界既有之 大元史 精神,以 元史 概指千年以来海陆 丝绸之路 沿线各文明国家交流、互鉴、融合与发展的历史内涵,以期真正意义上体现中国元史研究作为一门 世界性学问 的独特地位。本刊第四辑设 中外交流史与内陆亚洲研究 蒙元史研究 评述、译介与考察 三大栏目,共收文十六篇。其中, 中外交流史与内陆亚洲研究 栏内包含刘迎胜《海上丝路的黎明》、李兴达《幻方在古代东方世界的发源与流通》等七篇文章; 蒙元史研究 栏内包含魏曙光《海都事迹考》、乌罕奇《〈史集〉〈瓦萨甫史〉所载蒙古部族谱系探析》等六篇文章; 评述、译介与考察 栏内包含余辉《邓文韬〈元代唐兀人研究〉评介》、刘开古与华
辽金卷 余 蔚 著 本卷主要利用宋、辽、金、元四朝史书,辅以文集、方志及金石等考古材料,系统阐述了辽、金两代的地方行政建置,并对其疆域及行政制度作了全面的梳理。 全卷四编,前两编为辽代行政区划研究,后两编为金代政区研究。 *编探讨了辽代疆域及政区制度。其中着重对辽代的道 路体制与州制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辽代的高层区划是五京道与军事路、财政路并行的体制,五京道虽非辽代自始至终*重要的高层政区,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并且是后两者的前身。此外,对州的种类划分作了全新的梳理,重点论述了方州形成的过程,并合路、州两级的研究,得出辽代政区是以四级制为主干的多种统辖模式并存的结论。第二编以道及军事路为纲,对辽代州、县建置沿革作了详尽的考述,并列出三个时间断面的政区设置情况,从而使辽代的政区在通代
《中西元史》是《清华元史》的延续。本学刊虽以 元史 命名,但其所收论文、评述等,内容远不限于传统元朝历史的研究视域,而是秉承百年来元史学界既有之 大元史 精神,以 元史 概指千年以来海陆 丝绸之路 沿线各文明国家交流、互鉴、融合与发展的历史内涵,以期真正意义上体现中国元史研究作为一门 世界性学问 的独特地位。第三辑设 东西陆路交通与内陆亚洲研究 元史研究 东西海路交通史 研究评述、域外史料译注与成果译介 四大栏目,共收文十八篇。 东西陆路交通与内陆亚洲研究 栏目含论文五篇,涵盖对于欧亚国家的文物考古、语言、地理、史事等方面之研究成果。 元史研究 栏目含论文六篇,包括对于元朝史事的考察、对《元史》的校勘等。 东西海路交通史 栏目含论文两篇,集中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前沿探究。 研究评述、域外史料译注与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BU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 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 ,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37辑,收录35篇学术论文,分为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宋代军事史研究、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宋代法制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代文献与考证、辽金元史研究、研究综述与述评等栏目。本辑所刊论文,或研究考证提出新见,或发掘新史料,为学界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宋辽夏金元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阅。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十四辑)》涉及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辽海文博等栏目,刊登以辽金史研究为主的原创性学术论文42篇,总字数65万字。其中,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3篇,包括宋、辽、金、西夏嫔伽脊饰的考古学研究等;历史研究17篇,多结合传世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对辽金史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文物研究5篇,对近年出土的辽金文物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碑志研究8篇,为《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十四辑)》的常设特色栏目;辽海文博9篇,是对文博行业发展有较高价值的研究。
本书收录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至2019年以来所著学术文章70余篇,类及蒙古史、元史、清史及历史地理、文献学、史料学等诸多领域。其中《成吉思汗生年考》《蒙古源流初探》《元朝对唐奴乌梁海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的族源》《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迹》《藏文古史——红册》《蒙古与蒙古族的形成》《蒙元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张穆、李文田手迹考释》《元代文献辑佚中的问题》《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大蒙古国时期儒学机构和学官的设立》《新发现的点校本(元史)标点错误和失校》等,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刊物,在学术界产生过重要影响,资料性及研究性较强,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研究水平,具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