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现了曾国藩最后二十年的夹缝人生和晚清大变局的转折关头。短短二十年里,曾国藩由丁忧侍郎先后擢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与此殊荣相伴的却是常人难以背负的如山压力和难以承受的生死煎熬。这期间,曾国藩主动或被动与死亡擦肩的瞬间不下五次,看似权力极大的督帅却不得不挣扎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一次次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到底是什么一再将他逼入生死绝境,又是什么让他死而不亡?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诚如作者所说, 这既是个人境遇所逼,也是时代潮流所迫 。担任总督之前,曾国藩率孤军迎敌,受到君王中枢的猜忌,常陷战阵之危的困局。担任两江总督后,不仅要想御敌之策,更要协调各战区的关系,处理复杂的人事纠葛和权力纠缠,常因心绪焦虑而陷入迷茫绝望的困局中。而当上直隶总督后,他又面临处理中外事
本书撰成于1938年春夏之交,是蒋廷黻先生为当时的年轻人写的近代史通俗读物。这本两个月内 一挥而就 的 初步报告 ,竟成了八十多年来史学界不可逾越的高山。自成书以来,畅销海内外几十年,长盛不衰。 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以往的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 因袭 本书作者的史学观点。 作者以局中人的身份,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将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间近百年的历史大事、风云人物娓娓道来。语言通俗有趣、公正全面、开明前卫,常有颠覆性的评论。如: 同、光时代的士大夫完全不了解时代的危险及国际关系的运用,他们只知道破坏李鸿章诸人所提倡的自强运动。 严格说来,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大阻碍之一。 民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 这本被他称为 初步报告 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 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本次再版,全面校订文字,并搜集增补作者相关文字九篇,内容大为丰富和完善;同时,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以帮助读者理解历史情境。
本书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历史图景。 本书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极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 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情感
继前作《二战那些事》畅销30万册后,国内以漫画的形式讲述清末民初 中国近现代历史浓墨重彩的开端的作品。《黄同学漫画中国史》以轻松、幽默的画风,按历史发生的时间轴,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一段宏大的清末民初历史如画卷般慢慢展现在读者的眼中。让读者轻松地记住了清末民初的那段历史,明了战争的缘由,知晓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特别的故事。 ★爱闻苹果香气,还喜欢 cosplay ?没想到慈禧的生活如此有趣! ★ 清朝带货达人 NO.1 李鸿章独创的杂烩菜风靡北美饮食圈! ★百年名枪 汉阳造 ,辉煌开创中国自制步枪新纪元! ★清朝*短命的纸币,还未发行就已变成古董 ★功夫之王 or 杏林圣手?真实历史中的黄飞鸿竟是民营企业家! ★爱穿西装、打网球,还喜欢收藏眼镜?没想到溥仪竟是 京城潮男 ! ★怎样才算 帅 ? 关于民国军
本书为著名近代史学者沈松侨力作。胡适倡导文学改良,章士钊代表 五四的另一面 ,进步主义和保守主义精英们有着怎样的复调构想?从 中国的一日 到 一日的中国 ,1930年代的生活叙事透露出大众怎样的国家认同?在一个盘踞土匪、列强、豪绅、军阀的宛西世界里,为了 活着 ,各色生民又展开了哪些博弈与突围?本书从多学科视角解读近代中国的风雨如晦,细看巨变之下的思想争锋、区域社会与身份认同。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 社会文化大转型 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 人文史观 一如 自然史观 ,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 1942))(第2版)》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 1942))(第2版)》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
经过三十多年 自强 求富 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 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国家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彻底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 新政 ,革命者则彻底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资深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写作者家李礼,以全球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国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全球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最后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用简洁而生动的文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 互动 ,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 国进民退 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本书集中讨论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事与外交活动。 作者对交战双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兵器、统帅以及军费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检讨,改变以往近代史研究者较少从上述角度揭示中国方面失败原因的做法,还原了19世纪的一段重要历史。作者指出,庞大的中国军队之所以败给了数千名敌军,除政治的原因外,还因为当时中国军事建设,如战备、训练、军制、指挥调度系统,甚至常为国人自豪的兵法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殖民时代工业大国的侵略战争;而在外交上,通过广州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公使驻京两事的重点分析,作者指出,清廷上下 天朝 观念和体制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外交 失矩 ,说明传统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榫卯不合的种种痛楚。
青年历史学者羽戈观察分析晚清政治的最新力作。适逢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执政者面临新旧思想的交替,是拥抱新思想,还是固守旧手段?羽戈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历史线索,深度分析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奕?等人的知识结构与素养,以及在时势之中各自所作出的决策,剖析其复杂的心路历程,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羽戈指出,回溯晚清历史,往前多谈制度,而忽略人,而我们谈国运,终归还得落到个体。
本书《紫禁城的黄昏》是 帝师 庄士敦的怀旧集,记录了被困在紫禁城的 清室 末落时期的那段特殊日子。熟谙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与末代皇帝溥仪交往的经历为线索,对紫禁城里独特、封闭又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进行了描绘,把他眼中真实的溥仪和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局面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形形色色的人物鲜活灵动,跃然纸上。
这是一部重新讲述辛亥鼎革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列强、舆论等多个维度详细考订了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总计125天中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这一历史剧变进行新的叙述和分析。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实,而且在袁世凯如何应对革命、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清帝退位诏书的拟定及颁布、袁世凯是否逼迫清帝退位,以及孙中山缘何让位于袁世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新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安庆之战后,曾国藩总督两江,指挥清军与太平天国进行最后决战。曾国荃胆大心细,率军直捣金陵,逼迫洪秀全将攻打上海的李秀成调回,从而进入战略防御。湘军逐渐掌握战争主动,经过浴血奋战,最终拿下 天下第一功 克复金陵,彻底消灭太平天国。 打下天京,曾国藩步入人生巅峰。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主动裁军、勒令弟弟养病,处处谦恭退让。曾国藩的急流勇退,反而招来朝廷的种种刁难和打压,多次提出辞呈却不被允许,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在剿捻战事中,曾国藩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被朝廷斥责 畏敌不前 ,遂坚辞主帅,重返两江。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得以施展治民理政抱负: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开科取士、整顿盐务,江南地区得以迅速恢复元气。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积极发展洋务,致力于将传统儒学与现代科学相融通。就在曾国藩致
自1894 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 1945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取得全胜之局,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亚洲和 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 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 汪精卫投敌始末 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大陆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1873 1898 )》是许知远积淀多年的转型之作。梁启超生逢变革时代,他是近代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许知远试图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希望与挫败,内心挣扎及与同代人的争辩呈 现给读者 。在搜集、阅读海量史料和研究著作的同时,许知远追寻梁启超的足迹, 到其 出生地新会、求学地广州, 及 北京、上海、日本横滨等多地探访历史现场,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隐秘而有韧性的关联,借此展现几代人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 懦。 《青年变革者》述及梁启超求学、进京赶考、师从康有为、结集同道、上书清帝、办刊《时务报》,及至戊戌政变前夜。 许知远 以深入历史细部的精准笔法,描摹出时代变局下梁启超饱满立体的个人形象和生动多维的时代群像。文字真实可
1934年完成的《中国近代史》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大的一部专著,曾被目为代表民国时代*高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全书共19篇,约70万字,叙述起自晚清鸦片战争,迄于20世纪30年代初。跨越时间长,涵盖内容丰富,论断公允。其所论及领域极广,地理、民族、政治、经济、交通等。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许知远 梁启超五卷本 第二卷,讲述走向世界的梁启超。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却意外踏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梁启超以日本横滨为基地,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促发了中文世界新知识与新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影响巨大且深远;同时他游历夏威夷、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呼应海外华人广泛觉醒的政治意识,建立保皇会(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的全球网络。 本书以大量细节还原历史场景,塑造了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维度的政治亡命者形象;并以梁启超为中心,牵引出严复等维新同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及李鸿章、大隈重信、西奥多 罗斯福等政治人物,更有温哥华的叶恩、新加坡的邱菽园、悉尼的梅光达等散落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他们的热情与挣扎,
从 一枪不放司令 到 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如何完成蜕变? 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 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 西北大联合计划 为何半途而废? 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 西安事变到底谁是主谋? *为什么说 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 ? 中共与张学良的结合,何以*终演变成了 兵谏 ? 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 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
在本书中,马勇老师以十多个重要人物为线索来记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提出了不少新说。例如,他根据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前后的具体行动、言谈文章,串联起变法发起及至失败的过程;又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声称自己得到了光绪皇帝的 衣带诏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康有为在说谎,但作者通过分析,得出了新的看法;如此等等。本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现历史中的人是如何影响历史的事件,从而影响整个历史的走向。这些文章笔法严谨,见微知著,有别于富于情感的历史随笔,也有别于宏大、专业的历史论文,言必有据而好懂易读。 本书汇集了作者在过去十几年对近代中国主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讨论。作者认为,大人物创造了历史。他们做出了决策,要比一般人更有力量。但是,民众是历史的最终创造者。历史中的许多重大突破,让历史进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