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先生曾言: 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 五四 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四 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 北京中心主义 和 革命消解主义 ,从 地方视野 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 长程革命 ,考察 五四 的剧本和 五四 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 五四 。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 ,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 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 替和四个内部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 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 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
从“一枪不放司令”到“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如何完成蜕变?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西安事变到底谁是主谋?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中共与张学良的结合,何以最终演变成了“兵谏”?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靠前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乎情理的推论、独到的见解、畅晓的文字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 台湾作家蓝博洲,三十余年埋首于台湾民众史研究,在封尘的机密档案中、在各地的采访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与被遗忘的人。 在《寻找祖国三千里》中,有不惜放弃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后终于抵达重庆的吴思汉;有独自一人从上海,经舟山群岛到温州、永嘉,*后终于在福州找到抗日组织的林如堉;还有为了参与抗日,赴日求学而后参军,回台后组织革命活动的李中志、张金海两兄弟。 这是台湾青年思慕祖国的故事,是无名英雄燃烧炽热爱国心的故事,也是他们*终倒在白色恐怖枪口下的故事。 作者从庞杂的资料中,以 吴思汉们 的生命经验为线索,展现出被遮蔽或遗忘的台湾一代青年人的家国苦难,为我们呈现更加完整饱满、有血有肉的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有天,刚上小学的女儿问我,妈妈, 九一八 是什么意思?我有点吃惊,因为我从没打算给她讲那些血腥残暴的过去。我问她,你怎么知道 九一八 的?她说,那天听到外面好多车按喇叭声,响了很久。我稍微沉默了一下,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我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多看看绘本,多学学自然科学,不要过早去接触,甚至永远都不要接触那些沉重的东西才好 但是当孩子真正问到这个问题时,我还改变了这样的想法,想着用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告诉她,让她开始了解,慢慢正视。因为有些事,如果我们都在回避,那么后来的人就更加不在乎。 当时,我正在对《万人坑》这部稿子进行编辑加工。说实话,我们80后这一代人,从小看《花仙子》《圣斗士》《柯南
本书是马歇尔使华期间向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书,按照报告书的时间先后排序。马歇尔的报告,对使华期间的工作进行了完整的叙述,对每一次会谈、 会谈者的对话、国共双方的建议和反建议、每一事件的经过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虽然只是对事件的演变和进程作了 客观 的叙述,但不少地方仍能 流露出当时美国的真实意图,对研究内战时期的国共关系与中美关系颇具关系价值。
本书是同志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最原始记录。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 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 。作者深度解析1900—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 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权力的文化网络”“ 政权内卷化”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
《沉重的翅膀(特装本)》基于对生活现实、改革进程的感受和认识,作者重彩浓墨地描绘郑子云、陈咏明等人为整顿、改革而进行的悲壮斗争,着力表现他们的进攻与招架、迈越与受挫、欢欣与忧愤,揭示他们不仅不向直接的对立面妥协,而且还敢于在旧习惯、旧观念的包围中高高举起标新立异的旗帜,义无返顾、一往无前的精神。尤其是郑子云,这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具有丰满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当代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作为的高层领导干部,郑子云既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虽然年老多病,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又驱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图从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为企业管理探索新路。小说将他放在与对立面人物——田守诚的激烈较量中,放在新旧意识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整理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全文以平易亲和的文字,揭开国共关系、西安事变、中苏关系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鲜明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日本侵华细菌战》试图向读者呈献一部运用现代史学方法研究和撰写的、在学术上严谨规范的关于日本侵华细菌战史的史学专著。日本细菌战史也是一个日、美、中等国学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日本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重在证实731部队及其细菌战活动的存在;美国学者的研究则主要注重日军对美英细菌战的企图和对美英战俘的细菌实验等。本书试图站在中国学者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圭臬,全面研究和阐释日本细菌战史,尤其突出中国人民在细菌战中所遭受的巨大灾难,在该学术领域用历史事实说话,表达中国学者的观点。
1895年5月日本戰勝甲午戰爭,要求割讓台灣,經營殖民地。當時台灣70%的面積為「蕃地」,在此鬱篬原始森林內眾多少數民族「蕃人」。1899年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亟踏查台灣內部後撰寫《台灣蕃人事情》中,建議從埔里社為界分南北,對北部泰雅族因慓悍且有馘首之風,為劣等,因此設置特殊機構處置。其實濁水溪以北的泰雅族生活圈內,統治者垂涎欲掠奪的樟檜及砂金等資源豐富。泰雅族為捍衛祖傳的土地,對入侵者採取嚴厲的「出草」以對。然統治者否定其土地權、財產權、文化權等,採取武力征服的「理蕃」政策。泰雅族在清代與漢人有合作契約關係,但是台灣總督府採取封鎖包圍的分化隔離措施,1900年大豹社在與日軍警打戰爭,奪取日軍武器,卻因此而被貼「凶蕃」標籤遭滅社。躲藏「蕃地」的漢人抗日分子,於是轉移,與內山泰雅族合作繼續抵抗。1910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常有一些年代具有历史转折的特殊意义,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1949年即是其中之一。在国共战争的较量中,中国在1949年出现重大的变化。 本书将重点置于蒋中正自1949年1月下野至1950年3月复行视事一年多的时间中,探讨他如何再起?再起的过程与机遇。全书除前言、结论外,分为五章:第一章 第三次下野 ,探讨蒋氏决定下野的原因,以及下野之经过;第二章 从溪口到台北 ,叙述蒋氏下野后,居留溪口的生活,以及转赴上海、舟山、台湾等地之过程;第三章 建立党政关系常轨 ,分析蒋氏在杭州会谈、成立非常委员会,以及阎锡山出任行政院院长等事中的地位;第四章 维护大陆最后据点 ,探讨蒋氏两度至西南的情形,以及其在李宗仁出国后,角色如何转换,从幕后走上前台;第五章 在台复行视事 ,探讨蒋氏个人对于复任总统问题
全书分 道路 理论 制度 精神 四篇,以 初心 作为主线,全面反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历程,深入揭示其伟大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用大量史实说明:为民族复兴奋斗、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该书写井冈山但不局限于井冈山,让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伟大历史成果和深远意义跨越时空,延伸至当下,让人们在回望这一段苦难辉煌、艰苦卓绝的历史时,回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具有时代意义。这是该书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