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海陆空军的作战情况、战场史料,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陆海空三方面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情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方针与计划部署;(二)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长沙会战(第一、二、三次)、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四)封锁江阴要塞、粤海军抗战、长江布雷作战、海军抗战纪实;(五)空军抗战概要,中苏中美联合抗日经过,空军常德、中原、长沙、衡阳、桂柳、湘西会战经过。另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陆军序列表。
陈旭麓先生曾言: 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 五四 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四 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 北京中心主义 和 革命消解主义 ,从 地方视野 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 长程革命 ,考察 五四 的剧本和 五四 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 五四 。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 ,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 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 替和四个内部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 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从“一枪不放司令”到“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如何完成蜕变?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西安事变到底谁是主谋?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中共与张学良的结合,何以最终演变成了“兵谏”?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靠前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乎情理的推论、独到的见解、畅晓的文字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 台湾作家蓝博洲,三十余年埋首于台湾民众史研究,在封尘的机密档案中、在各地的采访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与被遗忘的人。 在《寻找祖国三千里》中,有不惜放弃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后终于抵达重庆的吴思汉;有独自一人从上海,经舟山群岛到温州、永嘉,*后终于在福州找到抗日组织的林如堉;还有为了参与抗日,赴日求学而后参军,回台后组织革命活动的李中志、张金海两兄弟。 这是台湾青年思慕祖国的故事,是无名英雄燃烧炽热爱国心的故事,也是他们*终倒在白色恐怖枪口下的故事。 作者从庞杂的资料中,以 吴思汉们 的生命经验为线索,展现出被遮蔽或遗忘的台湾一代青年人的家国苦难,为我们呈现更加完整饱满、有血有肉的
1949年,康奈尔大学年轻的博士候选人施坚雅怀着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来到战争中的四川,安顿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开了对中国乡村的田野调查。他努力学习四川话,住进农户家中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也常常坐到茶馆里与人聊天,观察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从市场角度研究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从市场运作中发现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基于在高店子的田野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施坚雅在本书中引入“中心地”“六边形模型”等概念,剖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及其现代变迁,提出了 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社区理论,跳出行政划分的范围,为中国研究开拓了新局面。本书是施坚雅模式的理论起点和基础,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反响,至今仍是中国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本书宗旨不是专门研究袁世凯集团的发展历史,也不是专题考察整个清末新政的基本情况。本书所侧重的是社会角色与社会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把袁世凯集团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将其置于清末新政之中,既探讨其对清末近代化的作用,又力图说明其对清末政局及清廷权力变动的影响,力图揭示清末中央和地方权力此消彼长的变化根源及其来龙去脉。
......
本书是马歇尔使华期间向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书,按照报告书的时间先后排序。马歇尔的报告,对使华期间的工作进行了完整的叙述,对每一次会谈、 会谈者的对话、国共双方的建议和反建议、每一事件的经过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虽然只是对事件的演变和进程作了 客观 的叙述,但不少地方仍能 流露出当时美国的真实意图,对研究内战时期的国共关系与中美关系颇具关系价值。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有天,刚上小学的女儿问我,妈妈, 九一八 是什么意思?我有点吃惊,因为我从没打算给她讲那些血腥残暴的过去。我问她,你怎么知道 九一八 的?她说,那天听到外面好多车按喇叭声,响了很久。我稍微沉默了一下,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我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多看看绘本,多学学自然科学,不要过早去接触,甚至永远都不要接触那些沉重的东西才好 但是当孩子真正问到这个问题时,我还改变了这样的想法,想着用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告诉她,让她开始了解,慢慢正视。因为有些事,如果我们都在回避,那么后来的人就更加不在乎。 当时,我正在对《万人坑》这部稿子进行编辑加工。说实话,我们80后这一代人,从小看《花仙子》《圣斗士》《柯南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 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 。作者深度解析1900—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 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权力的文化网络”“ 政权内卷化”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沉重的翅膀(特装本)》基于对生活现实、改革进程的感受和认识,作者重彩浓墨地描绘郑子云、陈咏明等人为整顿、改革而进行的悲壮斗争,着力表现他们的进攻与招架、迈越与受挫、欢欣与忧愤,揭示他们不仅不向直接的对立面妥协,而且还敢于在旧习惯、旧观念的包围中高高举起标新立异的旗帜,义无返顾、一往无前的精神。尤其是郑子云,这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具有丰满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当代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作为的高层领导干部,郑子云既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虽然年老多病,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又驱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图从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为企业管理探索新路。小说将他放在与对立面人物——田守诚的激烈较量中,放在新旧意识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
......
本书为2011年《现代中国的历程》之修订升级版,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十多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行文秀雅,具有说服力……这本富有创见的图书果断地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旧日争论,证明了掌握中国1945年时命运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手中,而不是美国人。 ——《外交事务》 如果你想阅读一本关于这个关键时期的书籍,伯恩斯坦先生的著作就是了! ——《华盛顿时报》 相当刺激……它是一个及时的分析,能够为眼下美国重返亚洲的现实提供借鉴。 ——《出版家周刊》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一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 1945年,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三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联从美国与蒋介石政府手中夺去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权。然而,与共产党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