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1949年,北平深陷重重危机。日伪的统治、战乱的动荡、经济的崩溃以及各种运动严重冲击着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秩序,百姓生活愈发艰难,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也因此摇摇欲坠。 本书借助于档案馆里保存的海量民国时期司法案卷,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原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境况与内心世界。对于档案中频繁出现的 通奸 诱拐 重婚 等法律案件,作者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战时经济失衡、粮食供应匮乏,使传统上依赖丈夫养活的妇女陷入绝境 种种犯罪行为,实则是她们迫于生存不得已采取的自救手段。不同于同时代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精英女性,这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贫困妇女,只能借助于市井 潜规则 ,在法律和制度的缝隙中谋取生路。她们的经历满载底层小人物的血泪心酸,却也呈现出一段被宏大叙事忽视的真实历史,以及一个建立在非正常经济基础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 五四 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 五四 历史图景。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线上,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最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更替和四个内部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更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剑桥*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中的12卷的中译本。 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 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 J内森、詹姆斯 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
中国人有一种蚂蚁经营的精神,即使是难民,也会挣扎图存。 陈存仁 打开《抗战时代生活史》,我们看到的不是宏大的英雄传奇,而是一位普通医生在沦陷区提心吊胆的日常。 作者陈存仁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下抗战期间上海的社会生态与民众生存图景,将我们带回1937 1945年的上海街头:战事爆发后仓皇奔逃的难民、曾经繁华的闹市突落炸弹、沦陷区为一口粮食乞讨的母亲、因贫困被送去做舞女的女儿 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历史不再遥远,仿佛我们正与作者一同挤在租界的屋檐下,看普通人如何在乱世挣扎图存,感受战火中的人间冷暖。 书中既有 八百壮士 激荡人心的坚守,也有汉奸的卑劣嘴脸;既揭露了76号特务制造的白色恐怖,也记录了普通人在烟土泛滥、绑票横行中的艰难自保。作者以医生身份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一次出诊可能就是生死考验,一个不慎
一个 现代 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怀着同情之心回顾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过的机遇与挫折,认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景迁作品系列: 《追寻现代中国》 《中国纵横》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太平天国》 《改变中国》 《曹寅与康熙》 《康熙》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王氏之死》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胡若望的疑问》 《前朝梦忆》
东北在抗战结束后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不仅关系到双方对东北的掌控,而且牵动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以至东北一度成为中国政治军事形势演进的焦点,并由此而影响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和大结局。本书以国际冷战和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为大背景,以国共关系和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为研究基点,观察和讨论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的由来、制定、实施、影响及其利弊得失,并以此分析国民党何以最终失去了东北,从而也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执政权。
近代史家杨国强教授最新力作。他以隽永的文笔带领读者走入20世纪初年的历史场景,重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这一过渡时代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期间,科举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次第登场,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造就了一种 速成的近代化 。作者透过这一段历史的矛盾、错杂、人物之多变和世事的纷乱,寻究这种激变、剧变挟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断裂、脱节、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来、内涵和结果。 解题:梁启超将近代中国喻为初离海岸而放于中流之扁舟,是谓 两头不到岸 。 中国自数千年来,常立于一定不易之域,寸地不进,跬步不移,未尝知过渡为何状也。虽然,为五大洋惊涛骇浪之所冲激,为19世纪狂飙飞沙之所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 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 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微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 很多书都试图分析1945年到1949年间中国内战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但是Suzanne Pepper的权威著作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全面的分析如何国民党输掉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失败,是如何在腐败和无能下输掉了平民大众支持
本书将河北抗战作为中国抗战和敌后华北抗战的一个典型来研究。着力从中华民族抗战与中国未来前途的新视角、新高度,依据新的资料,吸纳新的成果,考察 九一八 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聚焦河北地区和国共两党由分裂内战转变为合作抗战的进程,阐明河北成为全国抗战爆发地的必然性;考察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及各阶层政治动向,阐明河北成为敌后华北抗战堡垒和反攻前进阵地的必然性;考察日本在河北的暴行,揭示日本侵华战争失败的必然性;考察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改革与建设的政策、举措与河北社会的深刻变革,阐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命运的决定力量的必然性。从而,使这部《河北抗日战争史》更准确、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出河北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进程、显著特点、主要贡献和深远影响。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 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 权力的文化网络 国家政权内卷化 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书是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以天津的城市发展为窗口,来观察中国近代历史进程。自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来,西方列强在天津建立起 足以威胁京师的基地 ,清朝晚期一系列政治、外交、军事事件在很多时候都与天津这座港口城市密切相关。本书即围绕天津开埠后的一系列变化,如支撑经济发展的源头、城市发展布局、以租借为依托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等,作者在文献的基础上,以十个章节的篇幅,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这些变化的历程,并以此来反思中国的近现代史。兼具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卷 傅林祥 郑宝恒 著 本卷依据各种政府公报、全国行政区划表、内政年鉴等官方资料及各省年鉴、新旧方志、地图、文集等对*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三编,注重全面掌握*手的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的研究成果。 绪编简述民国时期对行政区划变化产生过影响的各个政权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 上编阐述民国时期各种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下编分述各个行政区划个体,包括由国民政府划定的各省、直辖市、地区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具体变迁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化。 本卷对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行政区划改革与变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 自治 对当地行政区划的破坏,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的县佐设置过程,以及民国
中国古代,直至清末,官方(朝廷)一直留存的是邸报、塘报、宫门抄,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在清末新政之后,各地的督抚大臣开始着手近代官方报纸的创立,如《北洋官报》《南洋官报》《秦中书局汇报》《湖北官报》《并州官报》等等。官方报纸的设立,在于流通信息,有助于时代进步,但是地方州、县常常拖欠报费、邮费,也令不少官报入不敷出,濒临破产,这期间突显了 新 与 旧 的矛盾和冲突。本书的价值在于梳理清末官方报纸的历史脉络,再现晚清官方报纸从无到有、举步维艰的过程,也解读了当时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对近代官媒的不同态度,以及近代新闻报刊如何影响了历史走向。
陈旭麓先生曾言: 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 五四 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四 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 北京中心主义 和 革命消解主义 ,从 地方视野 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 长程革命 ,考察 五四 的剧本和 五四 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 五四 。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 ,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 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 替和四个内部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 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红色金融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货币作为金融的核心,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壮大,乃至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知史可以察今,学习红色货币知识,增强经济发展信心,助力金融事业发展,能够更好地为当前的经济工作服务。 《红色货币简史》从近代革命史的高度以及从经济史、军事史的专业角度,详细介绍了红色货币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红色货币的重大意义。本书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和活泼的文字介绍那段峥嵘的岁月,并配有金融趣闻、金融人物以及一百多组(二百余张)货币彩图,以期更好地激发现代读者阅读兴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文学家何其芳曾这样描绘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情形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知识青年之所以怀揣梦想、克服艰险,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是因为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能够拯救中国。在这一信念的背后,是左翼进步思想对青年的浸润和影响。应该看到,在国民党治下,左翼进步思想的发展历程是复杂曲折的,正因如此,其结果才更值得珍视。本书以1927-1937年间北京的左翼进步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小报中的左翼思想表达、青年人的左翼行为呈现和高校中左翼思想的学术性存在三个方面,细致探究左翼进步思想的存在祥貌和发展态势,并以此揭示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必然性。
本书是同志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最原始记录。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侵略和压迫的中国迎来了选择新生道路的历史性时刻。中国人民要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站起来?本书就从1946年6月的解放战争写起,一直写到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以《前夜》《翻身》《决战》《统战》《外交》《开国》6个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统战、外交、文化等方面,立体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依靠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建立新中国的艰难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历程,用权威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回答了新中国是如何诞生的,以及为什么说新中国的诞生是人民的胜利这一重大问题。
本书是 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叙的时间自1924年国民党黄埔建军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止。书中对海内外关于蒋介石的评议,多有精彩的辨析;作者拣择与排比史料的方式,别具慧眼,言人所不能言。作者沿袭其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检视蒋介石的历史定位及其历史局限性。作者曾说,写作此书,目的在于阐明中国由“中世纪国家”步向现代的挣扎和转折。此次增订出版,增补了作者相关的四篇文章,作为录;并对全书的文字重新做了核订并有所补充,使全书更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