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长达14年的中国抗战是在国际体系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并呈现出不断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中国抗战的爆发、进程以及最终胜利均与国际体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本书系统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国际体系变化的因应,重点关注国民政府战时外交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主动利用国际体系当中有利于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公约、规则、组织以及国际矛盾等,积极争取国际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其二,正确认识和应对国际体系本身的变化,坚守自身立场,分清敌友关系,最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并实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本书力图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把握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的总体特征,阐明国际体系变化对中国抗战历程的影响,揭示中国战时国际地位提高的有限性。
本书首先追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陆军的建军过程和军人培养制度,讨论 精英 式军事教育对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陆军 中坚层 军人战争观的影响,并以石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军事战略考虑为线索,探究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思想根源。其次,在重新梳理日本侵华战争史实的基础上,着重考察石原莞尔等日本陆军 中坚层 对发动侵华战争的谋划及其相应行动,并从组织派系和战略思想两个层面分析其内部派系纷争、人事矛盾,以及在侵华策略上的歧见,以深化我们对日本侵华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进一步分析日本陆军 中坚层 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本书试图从国际视野考察近代日本陆军战争理论的形成、发展与终结局。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受到国内政局的影响,还与次世界大战后整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希望通过深入分析石原莞尔在退
《平津战役亲历记》收录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原国民党将领的亲身经历的记录。考虑到战役发展的特点,还选用了战役期间曾为和平解放北平进行过活动的前国民党北平市党政官员的回忆文章。鉴于绥远和平解放同北平和平解放有特殊的密切关系,能更深一层地理解平津战役胜利的深远意义,特收录了一组记述绥远和平解放的文章,单独编为一章。《平津战役亲历记》的文章生动真实地记述了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军情、战况和政治斗争(特别是和平解放北平、绥远)的情况,其中包含不少军事的和政治的经验,可作为军事学家、历史学家和广大读者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的参考。
本书为 中国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百卷丛书之一,是南京大学实现 双一流 建设个卓越计划项目、jy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 。本书是专门研究南京大屠杀中国际安全区的作用和意义。南京国际安全区是日军在进攻占领南京期间,国际民间人士组织的一个保护和救济南京难民的难民区,约25万人躲避在 安全区 。安全区委员冒着生命危险,同日军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日军暴行制止和抗议;通过各种途径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暴行,宣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有力证据。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口损失。本书运用大量文献档案资料,结合史学研究与人口学统计等方法,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的生存环境,对抗战时期各省人口损失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和估计,并就中国抗战人口损失数量及类型、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作全面细致的考察与分析,从而深刻揭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
......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总结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 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和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编辑整理了《国民参政会纪实》。 编者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档案文献、报刊资料、有关文章,以及文物照片,遵循“存真求实”的原则,采用纪实体例,以时间为顺序, 以事实为依据,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国民参政会产生、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记录了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党派在国民参政会中的相互关系,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本辑收录的内容主体是卡尔逊与罗斯福的往来通信。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对外封锁共产党的抗日情况,外界尤其是国际社会,对中共知之甚少。卡尔逊是第1个亲赴中共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的美国人,同时他还是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 私人信使 ,作为中共抗日根据地的观察者和见证者,他与罗斯福的这些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罗斯福对中共的态度。今天影印出版这些珍贵史料,对研究中美两国关系史及中共党史,尤其是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所做出的贡献尤显重要。
书稿主要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当局和全省民众在出兵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为支援前线抗战而开展的交通道路、军事、民用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歌颂了云南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