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转折年代 中国的1947年》这个书名,读者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拿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来说,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略决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都是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为什么偏偏要挑出1947年这一年来写呢? 当然,前面说到的那此年,都可以而且值得写一本研究专著;而1947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有它特殊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二十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进攻转变为被动挨打,由强者变成弱者;反过来,中国共产党却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战场上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成强者。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年内发生的这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14卷的中译本,描述了1949 196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遇到的问题。 本书共两编,*编记录了新政权将苏联模式运用于中国尝试,第二编论述了为寻求本国发展模式而做的努力。两编都分析了该时期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发展状况,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 文化大革命 发生的作用。
走出帝制结果怎样? 新旧交错的个人与群体在新时代如何安身立命? 透过近百部日记重建民国成立前后波光诡谲的历史倒影 本书系作者大转折时代四部曲之一,着重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亲历者的心态,及其对政体、国体、社会性质诸剧变的观察。作者返其旧心,借着性情、政见千差万别的日记 主人们的身 手耳 目,顺着历史的进程重新经历一番时代风云的变幻,深入体察革命时代的波谲云诡之下,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等是如何面对巨 变,适应形势,调整自我,在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设法立足存身,以致有所施展发挥,一方面可以补充大历史的视野所不及,丰富历史的影像,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变认识历史的方式,还原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差异与活跃之于历史和史学的应有之义。
《新中国极简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极简史。《新中国极简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以编年体为形式,以年份主题词为着眼点,以讲故事、述历史为叙述方式,全景式描绘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伟大历程。书中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功绩,生动展现了70 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近七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写。本书运用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和细节,印证和说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作者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共领袖人物的研究,对把握新中国70 年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走向,具有视野宏阔、站位清晰、评议精到、叙说得当的独特优势。全书角度新颖独到,形式生动活泼。作者打破常规述史的既定模式,通过个性化的表述,具有强烈的代入
本书为《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之精装升级版,修订全书文字,并增加一篇新发现的黄仁宇文字。全书集中收录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一系列以中国历史与发展为主题的演讲文字,可谓黄仁宇先生晚年学术思考的结晶。黄先生以其独特的长时段、大视野的历史观透视百年中国历史进程,探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睿智和良知,给人启发良多。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从此拉开序幕。时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的洪学智同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关于洪学智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重要作用,新华社在《洪学智生平》中这样介绍:洪学智同志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参与领导指挥了至五次战役和其他历次重大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和谋略,并在保证志愿军首脑机关的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高度赞许。1951年6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
20世纪40年代的青年学生群体为何人心向党,从而形成一条反对国民党当局的 第二条战线 ?本书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全书以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生反对国民党当局的 倒孔运动 始,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大学学生奔赴国家最需要的岗位从事建设事业终,在综合运用档案、日记、书信、报刊、回忆录等多种史料的基础上,对第二条战线的成因和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以进一步丰富关于 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的历史叙述。
本书是“伟人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系列图书中的一册。周恩来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书论述和再现了周恩来与共和国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及其探索贡献,是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辅导读物。
在华西方人(外交官、新闻记者、商人、医生等)是见证上海解放的重要群体,本书从他们的视角回溯上海解放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细节,讲述中国命运的决战,上海解放的经过,客观展现出上海这一东方大都会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人民城市的恢弘场景,揭示出这是人心所向的必然历史趋势。 档案史料中保存有一座城市的重要记忆,外文文献的史料是更独特的一个视角,本书是近年参考、利用外文文献的用心之作。这部按时间脉络呈现上海解放的通俗历史读物,文笔清晰,叙述生动,富于现场感和故事性,颇具新意。
本书围绕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决策,分17个专题,生动记述了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和实践,全面展现了他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者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和和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功勋,充分反映了邓小平伟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风采。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14卷的中译本,描述了1949-196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遇到的问题。本书共两编,第一编记录了新政权将苏联模式运用于中国尝试,第二编论述了为寻求本国发展模式而做的努力。两编都分析了该时期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发展状况,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发生的作用。
“农业学大寨”,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参加人数多、涉及面广、影响*的一场农村运动,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诞生的?十六载岁月,出现了哪些不平凡的人物和事情?它对之后中国社会的余震是什么……本书用当事人回忆、报刊宣传、领导讲话、等手资料揭示新中国那不平凡十六年的起起落落。
中国农民工群体从产生、发展到融入的历史, 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就是新体制、新法规、新政策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历史, 就是人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历史, 就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14卷的中译本,描述了1949-196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遇到的问题。本书共两编,第一编记录了新政权将苏联模式运用于中国尝试,第二编论述了为寻求本国发展模式而做的努力。两编都分析了该时期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发展状况,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发生的作用。
《秩序的沦陷》为有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近著,关注的是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作者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了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借助对这种模糊行为的分析,作者考察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个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以求揭示一个复杂的战时社会。
本书稿从个人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地区在1966 1976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资料根据作者当年的日记整理而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稿中涉及 文革 时期武汉地区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武汉地区在 文革 初期 破四旧 的实况和 大串联 情况,武汉 720事件 , 教育革命 中的中小学状况以及 文革 后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的思想变化,等等。口述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对中国当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收入黄仁宇1987-1989年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所涉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各篇以历代的历史人物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及其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构成了与《中国大历史》不同却又互相补充的、另一种对中国历史的纵论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