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 中国 和 东亚 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前者在清代逐渐定型,后者则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 本书书写的就是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从1592的万历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进程,到当下的东亚转向,学者宋念申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深入历史过程,重述被偏见遮蔽的故事,揭开夹在黑白之间的真实,描绘了一幅名为 东亚 的历史脉络图,讲述五百年来,在今天被称为 东亚 的这片区域,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费耐生是中亚研究的世界级权威,少有的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诸多古典和东西方语言的大家,有《剑桥伊朗史》等多部重磅著作,培养了诸多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亚洲研究者。 陌生而重要 的中亚始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变动的格局、多元的语言和人群,使得书写这片地域的历史相当困难。费耐生以其冠绝一时的学识,将古代中亚史浓缩在一本200多页的小书中,包括波斯、亚历山大等帝国的兴衰,斯基泰人、匈人等游牧民族的迁徙,费尔干纳、撒马尔罕、巴米扬等古城的文明,贵霜、大夏等被遗忘的西域古国 他志在表明,中亚其实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这就是古代历史留下的遗产。
本书讲述了新加坡从14 15世纪迄今的历史。作者追寻抵达新加坡的移民、海盗、商人与征服者的脚步,描述这个拥抱多元民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资金与观念的小岛,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洋优势,缔造世界发展领域的奇迹。正是不拘泥于成规的高度务实主义,使得新加坡从一个肮脏不堪、充满骚动与对抗的弹丸之地变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词。
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 多公里,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 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 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 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从印度历代王朝的兴盛与更替到纷繁多彩的各种宗教在印度的生发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展现印度 5000 年的历史与现实,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两班:朝鲜王朝的特权阶层》一书通过对接受朱子学的主体 两班 的全面考察,找寻在韩国当今社会仍有深厚传统的儒学文化的历史脉络。该书从 两班是什么 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对两班阶层的形成过程展开层层剖析。透过对日记、族谱、财产分割文书等两班家收藏古文书的详细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两班阶层形成的社会经济史层面的关联性,丰富准确地复原了两班的历史实体。作者通过通俗而有说服力的叙述所呈现的两班的社会史,使读者有机会深入了解两班的实体,并领略到传统的历史性。
颠覆 冲击 反应 模式 令读者耳目一新的分析方法 #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历史 #世界变动与日本变革的联动 #世界史潮流在日本的本土化 #全球史视野下的幕末危机和明治维新 #条约和外交 #国家和国境 #殖民地的统治和抵抗 ★世界各地在 关联 中以各种形式 互动 ,世界历史的主导 潮流 不断蔓延,并按照当地方式 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历史因此 联动 起来 ★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历史是利用世界权力关系的旋涡发展的,有时利用旋涡边缘的形势,有时利用旋涡中心的形势。 本书以国际关系史为基础,描述了1840年代至1910年代,在欧美列强积极扩张、民众运动此起彼伏的庞大背景下,世界紧张局势的形成和转移,旧秩序的崩坏和新秩序的诞生,以及日本是如何捕捉这些世界历史 潮流 ,并将其 本土化 的。
《从韩国到东亚》收录了宫嶋博史进入2000年后执笔的部分论文。各篇论文都是作者作为日本的韩国史研究者,在思考该如何应对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时的产物。本书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是与东亚 小农社会论 相关的论文,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东亚视域下的朝鲜王朝,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如何理解近代作为小农社会的东亚与欧洲的相遇过程,第四部分是作者对于今后韩国研究乃至东亚研究的方向性问题的一些相关思考。 无论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 小农社会论 ,还是 东亚儒家式近代 ,都是作者试图克服当前东亚历史研究中潜存的欧洲中心主义影响,跳出西方话语框架,从真正意义上的内在视角来理解东亚历史的尝试。本书深入浅出,思考深刻,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撷取了近代以前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 1350、1500 1600、1700 1800),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而产生的人员交流、港口与海洋贸易,技术、信仰、文化的传播等,以素描般的全景图方式,重现各个时代的海域及周遭环境的特征。叙事上打破了将陆地视为历史描述重点的传统思维,引领读者从海洋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探索东亚历史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书是2021年已经结项的2019 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 朝鲜半岛通史 古代卷的改写本,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为朝鲜半岛原始社会与史前时代;第二章为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朝鲜半岛,阐述箕子朝鲜与卫氏朝鲜的建立与变迁;第三章为列国体制下的朝鲜半岛;第四章是统一新罗时期;第五、六章为王氏高丽时代;第七、八章为李氏朝鲜时期。第一、二章,立足于对考古学与古文献的考证,对半岛原始社会和上古朝鲜王国与其周边诸小邑的历史均有作较详尽精辟的论述;其余各章对半岛上的诸国、诸王朝与东亚各古代政权的关系也有深入探讨。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从全球史和地区史的视角,较系统地论述了朝鲜半岛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与特点,是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唯一系统阐述朝鲜半岛古代历史的专著。
韩国是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到90年代末已经跻身发达国家之列。这30余年间的经济飞速发展,被称为 汉江奇迹 。韩国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希望又是挑战;既然韩国成功了,那么其他国家没有理由不能。 然而,究竟是什么缔造了汉江奇迹?许多人认为,韩国政府主导的经济战略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关键原因。但本书在考察韩国历史上的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和工业政策后,指向了另一个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却被忽略的因素 世界市场。
《大英帝国三部曲》以巨大的篇幅,记叙了从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到丘吉尔去世的英国历史,叙事笔法光辉生动,涉及不同大洲风貌、各色人物形象和多场战争,辅以作者的实地考察所见,再现了大英帝国从兴起逐渐走向衰落的漫长历程。 *一部《昭昭天命》追溯了从维多利亚登基到1897年大英帝国扩张侵略的历史,记叙了喀布尔大溃退、印度兵变、祖鲁战争、阿散蒂战争、与布尔人的冲突等战事,也记叙了废除奴隶贸易、澳大利亚土著的消亡、探索尼罗河、爱尔兰大饥荒、万国博览会、爱尔兰自治运动等大事件,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社会变化、技术发展,以及殖民者视野中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不同地区的社会风貌。 第二部《帝国盛世》展现了1897年前后大英帝国盛期的自满和强大、辉煌和败坏。大英帝国占据了全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领地,新帝国
中东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也是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本书对中东几千年的历史和动荡的现状进行了一个白描,也是作者从事中东研究近 40 年的一个总结。书中首先用两讲对中东的整个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之后介绍了中东历史和现状的十八个重要问题,尽量做到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 本书的具体内容包括:上古中东宗教发展的特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中古伊斯兰政教关系的演变、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20 世纪以来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特点及其演变、阿以冲突的起源和早期演变、艰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特征、阿富汗问题的历史根源、伊朗的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伊拉克问题的起源、伊拉克战争及战后的伊拉克重建、中东石油经济的崛起及产油国经济
作者考察了1920年代到1940年代间日本对于科学的讨论和推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面临着构建一个何种类型的现代化帝国的问题。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显示出一种普遍的可检测性和普适性,并以此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对于那些非西洋式的、依靠自身文化特色建立起现代形象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自身的文化和逻辑将受到来自普适性的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将被动摇。因此,如何将 放之四海皆准 的科学容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神话逻辑中,解决传统文化与科学间的冲突,成为日本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问题。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战时日本是如何将非神话的理性的科学和宣扬神道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日本人想要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怎样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解决契机。
这是一部关于俄罗斯、中亚和蒙古从人类开始定居到1260年蒙古帝国分裂之时的历史。正如作者界定的,内欧亚大陆包括苏联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辽阔土地,中亚地区,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内蒙古,以及蒙古国。虽然各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但是整个区域存在地理上的根本统一性。 本书是《俄罗斯、中亚和蒙古史》的第一卷,展现了内欧亚大陆从旧石器时代历经斯基泰、匈奴和突厥时代,到当代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前身 罗斯 明确出现的历史发展画卷。本书将政治事件置于广阔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背景之下,将历史演变与本地区广袤的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呈现出这一神奇地域的漫长历史变迁。
《高麗史》是朝鮮王朝官方正史,對研究10 14世紀中國歷史、中韓關係史、東北亞歷史、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重要價值。魏志江教授團隊校注的《高麗史校注》在充分收集中國、韓國、日本和英國收藏的有關《高麗史》各種版本和研究資料以及有關學術界成果的基礎上,以現存《高麗史》較佳善本即收藏於韓國東亞大學博物館的以乙亥字本為藍本的木刻覆刻本為主要底本,並參校以奎章閣所藏乙亥字殘本和光海君時代翻刻之木刻覆刻本為主要版本進行校勘,並補正以數十種中日韓文獻。本書為國內外包括韓國、日本在內點校、注釋和研究《高麗史》的品質較高的版本。
本书跳出西方史学研究窠白,纵览新加坡从古至今的历史,重新发掘、整理和解读了新加坡在中华文明、马来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东西的独特思想与文化。
缅甸历史上曾历经蒲甘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的辉煌岁月。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国运江河日下,逐渐沦为殖民地。1948年独立至今,缅甸人民一直在苦苦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发展之道,但至今仍未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缅甸也曾短暂开启过一段民主转型之路,但随着军人再次执政戛然而止。如今,缅甸正经历内乱的阵痛,长期受困于民族武装冲突和宗教矛盾,人民仍在贫穷中挣扎,追寻希望和光明。本书力求客观呈现缅甸的历史发展脉络,再现缅甸人民曲折、艰辛的探索之路。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 印度文明通史 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一直到现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民族国家,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
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4 个多月时间,5个国家,70 多个城市和文化遗址。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东南亚考察之旅。 和很多中国读者一样,郭建龙在最初的探访中,发现东南亚这个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特殊区域,虽然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论之中,但是,我们对这片区域里的国家历史竟然近乎一无所知。在经过 4 个多月的考察,无数次的奔波、交流、体验和资料查阅之后,郭建龙梳理了这个区域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及历史上与中国既陌生又不得不保持接触的特殊关系。《三千佛塔烟云下》就是郭建龙呈现给中国读者的东南亚五国考察报告。
《东亚的律令与国家 日本古代法制史史料学》由中、日双方在百年来日本学者研究律令史料的论著中选择最为经典的篇目,即《国史大系书目解题》等著作所收《律》《令集解》《令义解》《类聚三代格》《延喜式》《交替式》《政事要略》《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正仓院文书》等诸种史料的解题论文,分别涉及每种史料的编修背景、作者、体例、内容、版本以及研究状况,共14篇。作者分别是高盐博、石上英一、水本浩典、吉田孝、虎尾俊哉、早川庄八、坂本太郎、杉本一树、井上光贞、大津透、坂上康俊、吉永匡史、武井纪子,皆是日本古代史研究领域三代学者的翘楚。
在 16 世纪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它曾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的一举一动,对欧亚大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它却渐渐衰落,沦为备受欧洲压迫、剥削的 欧洲病夫 ,并*终在*次世界大战后崩溃。 本书主要讲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 13 世纪末建国起,至 1927 年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 凯末尔发表伟大演说之间的悠久历史,用 16 个章节叙述了奥斯曼帝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早期奥斯曼苏丹为领土扩张、国家强盛所做的各种努力,奥斯曼人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战时的各种反应,也有奥斯曼末期各种势力挽救国家于颓败的努力,并在其中展现了奥斯曼的成就与文明特色。 本书笔法生动,内容翔实,并是英语世界*本大量运用奥斯曼土耳其语原始材料写成的奥斯曼通史。不同于过去西方学者的著作,它试图以一种更加中立的角度叙述这段长达 6 个世纪的历
天启一朝,内忧外患迭起,大明王朝步入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兴还是毁灭,历史拐点上的大明王朝面临着空前的生死抉择。 在这个晦暗不明的历史时期,充斥着朋党争斗的刀光剑影。东林党崛起,阉党坐大,诸多朋党及各类官员夤缘攀附,各种官场权谋尽显。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全书视角独特,史料翔实,细节生动,人物典型,史实与史论密切融合,以非虚构写作还原历史真相;趣味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揭示事件本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看点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