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探险家们着迷于全世界专享一块尚未标记在地图上的神秘区域——北极。1879年7月8日,美国探险船“珍妮特号”从旧金山起航,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了迈向未知世界的探险。 《冰雪王国(美国军舰珍妮特号的极地远征)》生动讲述了19世纪后期著名的“珍妮特”号极地远征的惊险故事。作者汉普顿?塞兹有幸获得当事人留下的私人书信、航海日志,尽可能地还原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每位探险成员的个性及心境。另外,通过书中描述的媒体对独家新闻的争夺与渲染、隐藏在探险背后的帝国主义扩张、日益突破进步的科学发现与科技发展,本书为我们描绘出19世纪末迷人而充满惊奇的图景。
首届联邦国会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成效的一届议会,在美国历史及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具划时代意义。它将宪法从一卷羊皮纸转变为强有力的政治机制和灵活的政治实践,将共和的梦想落实为有血有肉的现实。然而,首届国会召开于风雨飘摇之时,奴隶制的幽灵始终盘桓在国会的上空,它将阶级矛盾、南北方、东西部、虚弱无力的联邦与各自为政的诸州,宪法与反宪法等问题纠缠在一起;国会内部也充斥着个人偏见和地区之间的不信任、内部交易,以及平庸之辈的怠惰。混乱、偏见、敌视、不睦笼罩着国会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团体。如何从一张纸开始建构新政府?宪法的崇高性如何落实到政治机制的运作中?高不可攀的抽象理论能否化为日常的政治实践?制度运作中如何平衡利益、制约权力?面对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现实问题,国会议员们深知:国家存亡端赖各方的谈
长久以来,美国人倾向于将奴隶制视为一种前现代制度,属于这个国家的原罪。但是,年代的隔阂,割裂了奴隶制与美国后来成功的联系,这种看法对于数百万惨遭束缚的奴隶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 历史学家爱德华·巴普蒂斯特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独立后的80年里,奴隶制的扩张推动了美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短短几十年,南方从沿海狭长地带的破旧烟草种植园,成长为横贯大陆的一个棉花帝国,为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打下了重要基础。巴普蒂斯特认为,内战以前,美国经济上优选的创新是想尽办法通过奴隶制赚更多的钱。奴隶主通过强制迁移和严酷刑罚,强迫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从他们身上压榨出巨额利润,这才使得美国能够牢牢掌握工业革命的关键原料——棉花的世界市场,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全球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 文明”治理的“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 像是修辞上的胜利:在“西方文明论”盛行的年代,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 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 望留
美国崛起为 大国,是20 世纪一个重要的 性事件。它在危机与挑战的应对中蒸蒸日上,在平等与发展的平衡中渐进改良,又在风云变幻的 舞台上强势扩张。 面对自由竞争与政府干预、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对内民主与对外霸权,以及特有的种族与移民问题,美国应如何解决,在数字经济和 化的时代又将何去何从……本书从美国所继承的丰富精神资源和19世纪给美国留下的问题与危机谈起,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美国的各种思潮,深入探讨美国的发展模式及其得失利弊,客观讲述美国百余年间走过的独特道路及其内在动因。
马娅·亚桑诺夫将追随雅各布·贝利这类从美国革命出走的难民的足迹,呈上效忠派大流散的全球史。虽然已有历史学家探讨过效忠派在殖民地内部的经历,却从未有人充分描述过效忠派在美国革命期间和之后散居世界各地的历史。事实上,效忠思想广泛存在于早期美国的整个社会、地理、种族和民族谱系中,同那些爱国者相比,这些人的“美国性”一点也不弱。他们中既包括刚来不久的移民,也包括五月花号登陆者的后代,既有英国圣公会牧师,也有卫理公会和贵格会教徒,以及见多识广的波士顿人和来自卡罗来纳偏僻乡村的农民。
墨哈文编著的《极简美国史》告诉你: 是什么让美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专享的强国? 如果你足够勤劳、足够聪明,就一定能在美国发家致富吗? 莱克星顿的靠前枪是因为太紧张不小心扣动扳机的吗?
本书从现代化的角度阐释了拉丁美洲自前哥伦布时代至21世纪初期的发展历程,重点聚焦于该地区的一个不解之谜——“富裕的土地上生活着贫穷的人民”。作者指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悖论,关键在于殖民地时代形成的为上层人士服务的体制结构,在独立后得到加强,并延续至今。因此,拉丁美洲的现代化,是一种“增长但不发展”的现代化,广大人民未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在新的世纪,发展仍将继续成为拉丁美洲的主旋律。
本书从殖民地时代写到2008年,只花了300 多页,简明扼要,流畅好读。 从印第安人部落登陆西半球讲到现在,每件大事都交代前因后果,每个历史人物都明确来龙去脉。在这几百年间,一个典型的美国是怎样炼成的,一个共和国如何蜕变成一个民主国家的,一代又一代的美国社会又是什么模样的,这本书都能给你答案。 此外,书中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外交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方面面都有点到,字字见肉,处处干货。 一卷在手,对美国这个当今地球上的大国和人民大致就有了一番了解和认识。
启蒙运动是一场政治文化运动,旨在 改革旧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这场运动 了 18 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卢梭、伏尔泰、康德这些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旗帜,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各种新式理念层出不穷,直至世纪末“人权宣言”将这些观念推至 。 本书仔细梳理了启蒙运动发展的历史线索和这一时期灿若星辰的思想家和学派的理论逻辑,观照它们是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的。这种对现代性的塑造,贯穿于整个18世纪欧洲史的多个维度——“开明专制”的政治理念的践行,现代 外交的形成,科学、文学和艺术团体的发展,还有诸如服饰统一、时间管理、官僚政治等当今 社会的一些基本因素的形成。 另外,本书讲解了这一时期欧洲的扩张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地区。美国独立战争、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改革、奴隶贸易以及海地革命
“美国人三部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前国会图书馆馆长丹尼尔·J.布尔斯廷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由《美国人:殖民地历程》、《美国人:建国的历程》和《美国人:民主的历程》组成,三卷分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和普利策奖。《美国人——建国的历程》讲述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的历史,披露了许多有趣的史实,如美国如何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并得到佛罗里达,华盛顿生前死后受到的截然不同的遭遇和评价,1776年《独立宣言》的真相,以及美国如何摆脱殖民地桎梏,冉冉上升为世界舞台新生力量的过程,极富启示性。《美国人——建国的历程》获得了弗朗西斯·帕克曼奖。
伍兹教授从政治正确的记忆漏洞里勇敢地拯救了真实的史实。每个想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美国史。在过去的至少几十年,大多数学生接触的美国历史,实际上是一堆枯燥乏味、耳熟能详、老生常谈的故事:美 战全是由于奴隶制、反垄断法救民于邪恶的大公司、富兰克林·罗斯福把我们从大萧条中拯救了出来。而本书视野开阔,逻辑分明,通过对有关文献、史料的梳理、研究,勾勒出美国历史的脉络,但却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美国史。
这条大河又始终桀骜不驯,时常泛滥成灾。能否有效治理、开发甚至驯服这条河流,关乎美国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其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1927年,密西西比河再次肆虐,洪水波及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强,前所未有。一时之间,无论是波涛中奋力挣扎求生的灾民,还是在幕后操纵时局的总统议员、富豪商贾,每个美国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这场洪水裹挟。紧随这场灾难而来的,更是人间权力斗争的暴风雨:荣誉原则与金钱利益相冲突,白人与黑人的种族矛盾加剧,中央与地方层面的权力结构强烈对立。这些矛盾相互交织,撼动着当时的美国社会,对时代局势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作者约翰 M.巴里依托大量档案文件,采访了诸多知情者,并实地走访洪灾遗迹,以宏观视角还原了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从暴发、肆虐到退却的全过程:剖
19世纪末,探险家们着迷于全世界 一块尚未标记在地图上的神秘区域——北极。1879年7月8日,美国探险船“珍妮特号”从旧金山起航,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了迈向未知世界的探险。 《冰雪王国(美国军舰珍妮特号的极地远征)》生动讲述了19世纪后期 的“珍妮特”号极地远征的惊险故事。作者汉普顿·塞兹有幸获得当事人留下的私人书信、航海日志,尽可能地还原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每位探险成员的个性及心境。另外,通过书中描述的媒体对 新闻的争夺与渲染、隐藏在探险背后的帝国主义扩张、日益突破进步的科学发现与科技发展,本书为我们描绘出19世纪末迷人而充满惊奇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