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历史不仅是政治性,也是经济性的。美国人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以消费者的身份行使经济权利。自由市场代表着美国精神中的冒险、创新、不择手段、机会主义,它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法律建设,又逐渐在种种社会运动中被法律和政策规制,它们彼此互动形成美国式资本主义,并塑造着多种物质文明和城乡景观风貌。 布 斯里尼瓦桑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从长达400年的美国经济发展史入手,揭示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在关联。这本书告诉我们,硅谷和华尔街的众多风险投资公司为何深深根植于 五月花号 的筹资过程;美国建国者对英国的反对不仅源于政治抱负,还有个人经济利益的考虑;安德鲁 卡内基当初的电报局送报员工作怎样为他后来领导让他跻身全国巨富的钢铁帝国铺平道路;枪支制造企业雷明顿公司怎样在战后凤凰涅槃,发展成为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 依附理论 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 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 这些 血管 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
本书挑选当代拉美社科思想界十二位奠基性学者的代表性作品,从依附理论、解放哲学、霸权理论、后殖民理论,到女权主义运动史、大众文艺。以去殖民的立场、超越本土民族主义和跨学科的视野,梳理了拉美本土思想肌理。不仅为读者深描了拉美及其所处的国际体系、殖民结构、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坐标,而且这些论著也是当代诸多批判理论的思想奠基,为我们在后殖民时代重新思考全球秩序提供重要参考。
《大河与大国》讲述了一个双向塑造的故事:美国造就的河流,河流造就的美国。 美国的25000多条河流,总长度300多万英里,遍布全国,如同巨大的循环系统。这些河流从古至今扮演过多重角色:贸易路线、疆界、通道、下水道、水源地、发电站、灌溉渠等。作者讲述了美国河流开发利用的宏大史诗,从殖民地时期的河流通航,到美国工程兵团的探险勘察,从1848年淘金热,到西部目前的水资源争夺,河流常常处于美国社会实验的争论焦点,比如土地私有权、主权、财产权、税收、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作者旁征博引,又高屋建瓴,阐明了河流开发与美国历史的密切关系,并且断言美国的河流将继续对美国的未来施加巨大影响。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和故事切入这个宏达的话题,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是该领域的杰作。
在本书中,作者查尔斯 默里从独特的长焦视角出发,聚焦于美国白人群体,诠释了长期以来相互关联的美国社会各阶层是如何从某个接缝处开始分化的,这种分化趋势并非源自种族或民族的差异。通过对50年的数据分析和研究,他指出,一个新上等阶层与一个新下等阶层在核心行为与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们几乎认不出彼此同为美国国民的根本亲缘关系 这种分歧与收入不平等无关,无论经济形势是好是坏,该分歧都在增大。 默里认为,美国上层白人与底层白人逐渐分处不同的文化中。拥有权势的上等阶层生活在由其同类包围的飞地中,对其他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漠然无知;而下等阶层的家庭和社会生活遭受了侵蚀,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种分化将以往成功的美国计划置于了风险之中。尽管本书以白人为样本,但主旨却关乎所有美
拉丁美洲,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为代表的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充分展现了古代美洲人的智慧,在文字、数学、建筑和天文历法方面成就斐然;阿兹特克人则充分体现了古代美洲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征伐建立起一个军事强国;而印加人则凭借其杰出的管理才能在安第斯高原创建了南美洲的大帝国。 15世纪以来,随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欧洲殖民者进入美洲,以及殖民者向美洲输入黑奴,美洲本土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被移植到这片大陆。但是,这三种文明并非平等地融合在一起,强势的欧洲文明占据主导地位,弱势的美洲本土文明和非洲文明在被动地适应欧洲文明的过程中勉强生存下来。在整个殖民时代,经过300多年的冲突与融合,拉丁美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混血文明。 19世
美国是如何打破孤立主义,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历史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是如何进行的,美国人民面对历史转折关口,又经历了怎样的观念转变?这本书就是美国畅销作家琳内?奥尔森针对上述主题的有益尝试。在对待纳粹德国的态度方面,以查尔斯?林德伯格为首的対德绥靖派,以及聚拢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身边的主战派,成为推动政策走向和局势转变的关键角色。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位重要人物,探讨了二战前夕,以及二战爆发后和美国参战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情民心,并详细描绘出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对待战争、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的态度。是积极干预还是保持孤立,是直面战争还是和平第一,是个人得失还是国家利益?这本书用了28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
从早期的西进扩张到特朗普的边境墙,对于边境的意义有了新的、令人大开眼界的诠释。 在《神话的终结》中,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格雷格 格兰丁探索了美国历史上从独立革命到1898年美西战争、从罗斯福新政到2016年总统大选的过程中边境的变化和意义。他指出,几个世纪以来,美国的不断扩张 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 充当了 逃生之门 ,有助于将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向外转移。但美国国内问题,从种族主义到种族不平等等问题,从来没有被直面过。而2008年金融危机和美国在中东战场无法取胜的双重挫折,导致美国国内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抬头,极端的愤怒和两极分化将特朗普推为总统。而特朗普上台后在美墨边境修建的边境墙,标志着美国例外主义的终结。 作为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获奖作品、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本书另辟蹊
这是一部环加勒比海的地区史。 全书讲述了从哥伦布航海发现到2000年遭遇卡特里娜飓风大约五百年间加勒比海地区的历史。全书以飓风为切入点,关注风暴与政治事件、宗教信仰、福利和慈善救济组织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勒比海五百年》关注的重点并非飓风本身,而是飓风如何塑造人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大加勒比海地区的社会和政治模式又如何影响了风暴造成的后果。《加勒比海五百年》揭示了对慈善机构、社区和政府职能的态度转变如何改变国家和民众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也揭示了政治和思想变革如何塑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看法:人类逐渐认识到,人类对于环境本应负有一定责任,而自然现象正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
美国历史学家小约翰 沃马克所著的《萨帕塔与墨西哥大革命》( Zapata and the Mexican Revolution )虽然写于1968年,但至今仍旧是认识萨帕塔这位拉丁美洲大众偶像的核心书目。沃马克是美国拉美史研究的代表人物,《萨帕塔与墨西哥大革命》更是风靡美国及墨西哥学院内外的认识墨西哥现代历史和文化的 入门必 读书 。该书的特色之处是,以通俗而富于诗意的语言,以人物为中心,串讲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的墨西哥社会。我们国内目前对墨西哥的介绍,仍未能超越 通史 的范式。这本书是一种极为宏大的历史视野,在人物活动的线索中,呈现一幅墨西哥社会的历史全景:从农业社会的肌理,到议会选举的角力,政治阴谋、武装冲突、革命者的理想与局限,都在本书中得到了细腻的描写,这显然能为中文读者提供权威的、有生命质感的阅读体验。
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推翻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踏上了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彼时,美国正挥舞着干涉主义的大棒对它的后院虎视眈眈,欧洲老牌帝国无不垂涎于大洋彼岸的丰饶资源与广阔市场。身处百废待兴、强敌环伺的历史困境,拉丁美洲该如何找到它的出路? 在本书中,恩里克 克劳泽以媲美文学作品的笔触,借助九位拉美历史人物的人生线索,勾勒出一百五十年来拉美的政治思想面貌和历史探索轨迹。在这些人中,有为刚刚走出黑暗的拉美点亮民族之光的何塞 马蒂,有在动荡时代的夹缝中传递思想火炬的巴斯孔塞洛斯,有倾尽祖孙三代之力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事业的帕斯家族,有写出风靡全球的《百年孤独》,却因与独裁的共谋关系而饱受争议的加西亚 马尔克斯,还有一生坚持对抗独裁专制的巴尔加斯 略萨。他们虽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却怀揣着相似
2020 年春季,黑人男子乔治 弗洛伊德被警方杀害,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抗议运动由此爆发。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涌上美国街头,要求结束警察的暴行以及对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更广泛、系统的镇压。此类事件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上演。 从 1967 年的底特律、 1980 年的迈阿密,到 1992 年及以后的洛杉矶,欣顿描绘了结构性种族主义的持续存在及其主要后果之一 城市骚乱。一个核心教训是:警察暴力总是导致社区暴力。对此,政策制定者选择了逃避,他们进一步将整个群体定罪,而不是解决潜在的社会经济原因。结果是警察和监狱制度的巨大扩张,塑造了今天的美国。《美利坚在燃烧》为理解美国的持久冲突提供了一个新框架,也是一个警告:除非不再要求警察处理他们无法控制的事务,并且在正义与平等的原则上重建制度,否则暴力反抗肯定会继续。如果暴力反抗和
本书利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将焦点集中在民间、个人以及非政府机构之间的互相交往和积极互动上,梳理了蒲安臣、留美幼童、戈鲲化、古德诺、杜威、国际体育等六个领域的丰富历史轨迹,向读者展示,无论中美两国的官方外交关系如何变幻不定,民间和文化层次的交往自有其自身发展的特质和运行规律,并且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机制。 共有的历史 注重文化层面和非政府之间的关系,关注中美两国共享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只注重政府和军队。从这种角度,我们可以解读出一种全新的中美关系史,并可能找到一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范式。
从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短短的几个月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蔓延,至少造成3000万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人数还要多。而在美国,至少有50万人遭遇不幸。然而奇怪的是,这一改变了战争进程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遗忘或者忽视。在本书中,克罗斯比不仅系统地描述了西班牙大流感在美国传播的三波浪潮,讨论了其对美国武装部队、主要城市和领土的影响,还分析了美国人为何对这一灾难丧失记忆,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本书全景式地回顾了中美洲五国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的历史,重新思考了该区域发展现状的根源。作者创新性地从 统一 视角出发,系统地描绘了中美洲五国从16世纪至20世纪末的历史变迁。类似的地理气候条件、共同的西班牙殖民历史、相近的文化语言传统等因素让中美洲五国具有走向联合的内在动力。作者指出,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前,在地峡上居住的原住民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交战频繁。西班牙人为了维系统治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分离传统。因此,在殖民统治时期尽管地峡经历了三百年的统一,但是各国之间的交往仅停留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内部凝聚。在脱离殖民统治初期,部分中美洲自由派精英效仿北美模式,一度建立起短暂的中美洲联邦。然而,由于在政治上缺乏主张统一的强大政治权威,经济上以资源出口为主的外向
谁能想到美国海军的建立是被北非海盗逼出来的,只是为了不再交赎金!美国宪法墨迹未干,建立常备军事力量的提议就摆到美国新政府的面前,建国元勋们 杰弗逊、麦迪逊、汉密尔顿和亚当斯 争论甚是激烈。建立军队是否会导致集权?建立保护美国免受海盗侵扰的海军是否会抽空国库,引发其他国家的敌意?毕竟单单大英帝国已经有数百艘强大的战舰。而没有了法国舰队的保护,美国商船经常遭受北非海盗的袭击、绑架和勒索。 1794年,美国国会不得已通过法案组建海军并订造六艘军舰, 1797 年建成下水。从建造六艘战舰正式成军,到 1799 年在美法准战争中初露身手,到 1804 年在的黎波里与北非海盗国家的惊险战斗,到 1812 年战争中击败英国皇家海军 在美国海军羽翼渐丰的过程中,在联邦党人和共和党人的交锋与合作中,独立的美国也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
本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拉丁美洲独立斗争简史。本书几乎以电影的方式一幕接一幕地进行,作者约翰 查尔斯 查斯汀向读者介绍了拉丁美洲的主角、基本概念、关键事件和主导趋势,这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单一而紧凑的故事。约翰 查尔斯 查斯汀生动地描绘了动荡年代的个人和事件,捕捉到了拉丁美洲争取独立的力量、军队的冲突和领导人的决定,以及拉丁美洲社会拥抱国家独立时丰富而精致的图景,本书还介绍了拉美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后的国家建设进程。
在《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 方纳教授提出,自由的内涵总是在不断地受到挑战,自由的历史始终是一个充满辩论、分歧和斗争的故事。在美国,自由的内涵曾经变化过多次,相关争论至今仍未平息。方纳揭示了自由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进程,并指出推动自由在美国历史上扩展的动力,正来自于被排斥群体按自己对自由的理解所不断开展的争取完整自由的斗争。同时,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也影响了美国自由的概念及其内涵的演变。这种美国自由观念实际是一个特定民族国家的历史的产物。
你无法用平静的语气去谈论一个一生追求轰轰烈烈的人;谈到玻利瓦尔,你必须站在山巅之上,或立于雷电交加之中,或紧握自由的拳头、脚踏暴政的尸体。 何塞 马蒂 解放者 西蒙 玻利瓦尔领导六个南美国家摆脱了西班牙三百年的殖民统治,改变了南美洲的历史进程,如今仍是南美备受尊敬的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他克服重重阻碍,从亚马孙丛林到安第斯山脉,跨越了超过12万公里的路程,进行了无数场战斗,在明争暗斗的军阀和互存敌意的族群之间建立起脆弱的联盟,却在革命成功后背负独裁骂名,目睹统一南美的梦想分崩离析,到头来凄然离世。他的一生有如史诗,充满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悲剧色彩和传奇故事。 作者玛丽 阿拉纳利用大量的原始文献,以小说般的生动文笔刻画了玻利瓦尔这位伟大的多面人物:无畏的将军,奔放的情人,出色的
鉴于地理位置、文化和传统,墨西哥湾一直被视为美国的海洋,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它的完整的历史。从它的发现到资源开采,再到进入21世纪,墨西哥湾在不断供应丰富资源的同时,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历史学家杰克 戴维斯围绕墨西哥湾的自然特点展开,从鱼群、鸟类到河口、海滩,从更新世到21世纪,探讨自然是如何介入人类活动,人类又如何介入自然,从而影响到自身,真正将自然、人和历史结合起来,是一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环境史著作。本书因此获得2018年美国普利策历史类图书奖。
1787年夏,美国费城。在那个漫长炎热的夏季,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55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43岁,来自12个立场各异的邦,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他们几乎对任何一个议题都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正是在这种近乎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部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历经200多年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只是增加了27条修正案,不啻为一个奇迹。
鲜有如同捕鲸这样,能捕捉到深海上男人那种纯粹的危险与绝望的事。埃里克 多林从1614年约翰 史密斯船长前往新大陆失败的捕鲸冒险,开启他的生动叙述。 随后,我们将见证一个产业的迅速崛起:从初美国革命时期的残酷斗争,到19世纪中叶的黄金时代 700多艘捕鲸船组成的船队纵横海洋,美国的鲸鱼油照亮了全世界。终,20世纪来临时它迅速衰落了。 回顾这项伟大产业的成功和艰辛,鲸鱼和捕鲸人之间丰富的真实故事,《利维坦》讲述了几十年来具原创性、激动人心的美国捕鲸历史。
美国的历史不仅是政治性,也是经济性的。美国人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以消费者的身份行使经济权利。自由市场代表着美国精神中的冒险、创新、不择手段、机会主义,它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法律建设,又逐渐在种种社会运动中被法律和政策规制,它们彼此互动形成美国式资本主义,并塑造着多种物质文明和城乡景观风貌。布·斯里尼瓦桑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从长达400年的美国经济发展史入手,揭示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在关联。这本书告诉我们,硅谷和华尔街的众多风险投资公司为何深深根植于“五月花号”的筹资过程;美国建国者对英国的反对不仅源于政治抱负,还有个人经济利益的考虑;安德鲁·卡内基当初的电报局送报员工作怎样为他后来领导让他跻身全国巨富的钢铁帝国铺平道路;枪支制造企业雷明顿公司怎样在战后凤凰涅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