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的是日本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是以这个时间段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概论。全书分为四篇,共17章,将日本历史分为早期统治时期、武士夺权时期、近代扩张时期和战后发展时期四部分,从日本列岛出现人类踪迹讲述到民主党执政、东日本发生大地震。《图说日本史》以文字配图的形式更形象、更生动地描绘史实,结构方面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阐述与议论相名吉合的方式来表现史实;同时,在编著时更注意各内容之间的协调,能够让读者对各阶段社会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总之,尽量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日本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和重大事件一一恢复原貌呈现给各位读者。
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 传统时代的日本 革命年代的日本 新世纪的日本 战争中的日本 当代日本 五个部分。 从政治局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 全书以 大事件 与 小故事 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日清战争》是入选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甲午劫难记忆译丛 之一种。本书是日军旧参谋本部编写出版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共8卷)的节译版,主要从日本官方的立场出发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该书的部分观点有违历史事实,且有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地方,但整体而言史料比较详实,有助于我们了解日军在战争过程中的战略部署、部队的编成体制、作战方案的制定、陆海军的协同等情况,进一步加深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拥抱战败》介绍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令人震惊:更迅猛、更无畏、更成功,然而终也比任何人能够想象的更疯狂、更危险、更具有自我毁灭性 这是一部美国学者的日本史研究著作,文本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入,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点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的相似之处;第三部分分析日本人的世界观念以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第四部分则总结日本国民性的成因及特点。 本书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本书以统治主体的演变为主线,从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律令国家、武人政权、前近代社会、明治维新、对外侵略与扩张、变革与战争、占领与战后体制、经济大国、转折时期的改革等方面,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政治演进过程,兼及不同时期的文化成就、经济发展、大众心态等内容,清晰、完整地绘制出日本历史的鸟瞰式全貌。 本书曾获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两次获得 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第四版在注意吸收国内外新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战后历史改为三章,在内容上稍作调整,进一步阅读书目也更新为对近三年内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的介绍。
《忠诚与反叛 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后一部著作。 从初计划到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这是一部兼具战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又充分展现学术研究者缜密分析能力的著作。用为本书写解说的川崎修的话说,是 丸山真男特色的著作 。
这是乱世的尾声,也是两百年和平盛世的先声。自应仁之乱以来,日本列岛上的战火已经燃烧了一百年,伴随着无数旧事物的毁灭,新事物诞生,社会发生转型,无数英雄崛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相继掌权,规定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 织田信长率先兴兵统一天下,建设都市、颁布重商政策,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丰臣秀吉取而代之,建立关白政权,实行检地与土地改革,但仅为一代之主;乱世终结于德川家康之手,江户幕府成立,太平盛世到来。同时,民众结成团体反抗威权,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暗中左右着历史的走向。 本卷立足于一个世界格局日益动荡、不同文化圈交往频繁的时代,以国际视野解读三代霸主的行为逻辑,力图还原真实的人物性格,并剖析日本列岛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性。
本书为三浦展继《下流社会》《第四消费时代》后又一力作。日本 下流社会 将变成现实,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思考? 2007年,三浦展出版了《下流社会》一书。当时作者就发现,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该国的民生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倾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一个极广泛的 下流社会 阶层。用作者的话来讲,这个 下流 并非指社会底层,而是指 中产阶级 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 小康 ,但却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对人生缺乏热情,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是下流人群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十几年连续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日本,不只 阶层下流 ,整个国家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本书的日文版书名为《大下流国家》,正是很贴切地形容出了这一残酷现实。
嘉永六年(1853),美国人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德川幕府治下持续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盛世就此终结。朝廷、幕府、诸藩围绕着开国与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攘夷志士在京都掀起腥风血雨。然而,原本主张攘夷的萨摩、长州二藩,分别在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中惨败于列强之后,意识到非学习西方不可,尊王攘夷运动转而变成了号召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勤王倒幕运动。随着将军德川庆喜被宣布为朝敌、江户城无血开城,以及萨长联军在戊辰战争中获胜,德川幕府及其支持势力被逐一扫清,日本步入明治时代。本书以 非萨长史观 的视角,再现了幕末及明治初年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历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以往的明治维新画卷。
《战后日本经济史》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 泡沫经济 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 房地产泡沫 提出了公开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 安倍经济学 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
日本的近代历史充满了暴力色彩,明治维新、自由民权运动 这些事件与所谓的 暴力专家 ,即本书的核心人物 博徒、壮士、大陆浪人、院外团、极道、暴力团密切相关,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实施的暴力的影响甚至会超越事件爆发的时刻,他们的暴力行径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一个系统的、根深蒂固的元素。本书通过研究从明治时代到二战后的 暴力专家 ,详叙了他们的暴力行为被合法化的过程,揭示了日本独特的暴力文化如何形成,又如何深深嵌入政治的整体实践之中。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颁布《华族令》,宣布由公卿、诸侯和维新功臣等家族共同组成新阶层 华族 。华族拥有封爵,世袭地位与资产,是日本近代史上特殊的贵族阶层。在长达78年的时间里,华族作为 皇室之藩屏 ,对日本近代各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随着日本走向战争,这一贵族群体终在1947年因华族制度的废除而消失。本书从文献史料出发,揭开朦胧表象,讲述华族历经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真实兴衰。
为什么是日本?日本为什么是中国的另一个 自我 ? br 一条民族主义跟世界主义搏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之路 br 在近代东亚世界史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面向文明的意志与热情。这种人类自身固有的秉赋和能量,让我们重新确认了东亚文明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它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的角色。 本书焦点不在于重述人们熟知的近代日本史重大事件,如明治维新、日俄战争、参加*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而是在于分析这些大事背后的精神机制,同时揭示这种精神机制与东亚史、世界史的关联。
1932年的日本已然疯狂: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风口浪尖,格鲁大使走马上任。格鲁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十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真田幸村力战到死的大阪夏之阵,拉开了丰臣氏灭亡的序幕。实至名归地掌握天下大权的德川家康于同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以此确立了在全国大名及朝廷间的统治地位。翌年1616年家康死后,秀忠、家光继续强化幕府政治,并逐渐建立起作为政权基础的老中制,由此即使将军卧病在床,政务也能毫无阻碍地进行。本书是明确解析了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江户幕府之强盛的名作。
日本近代中国学的形成,与晚清以来中日两国日益密切的文人交往和书籍交流息息相关,也受到了来自欧美的新制度和新观念的深刻影响。本书运用详实的一手史料,百余图片和文化交涉学的研究手法,坐实了清朝桐城派的文论是如何传入日本并引起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波澜是如何在日本激起不同反响,以及汉文直读的主张是如何在两国关系紧张时期被噤声的等重要事实;同时分析了因有识之士推崇邻邦文宗而在对方国家引发意外连锁反应的趣闻轶事,如钱泳如何从追慕故人荻生徂徕进而试图联络时人赖山阳和大盐平八郎,结果致使藤泽东畡转喜为忧的,内藤湖南率先表彰章学诚是如何使胡适感到羞愧并急起直追撰写同名年谱的,从而勾勒出一幅生动多彩的日本近代中国学形成的历史图景。
《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九):德川幕府时代(上)》是研究德川幕府历史的重要文献,系统地讲述了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德川家纲四代将军执政时期的历史。既是德川幕府前期巩固统一的历史,也是进行制度设计、有序统治的历史。丰臣秀吉死后,日本政坛风云突变,德川家康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德川家康通过哪些方式获得大权,建立幕府统治的?德川家康、德川秀忠是如何奠定二百六十多年统治基础的?参勤交代和幕藩体制是如何确立的?德川幕府的财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本书将一一解答。
1839年,一个名叫常野的日本女人逃离家乡,从乡下徒步前往首都江户。这一年她35岁,离了三次婚,她的家人急着再把她嫁出去,无论对象是谁。 在江户,日子比在乡下要苦得多,常野只能住在三叠大小(约5平方米)的房间里,甚至没有一件可供换洗的外套。作为外乡人,她的生活脆弱如浮萍,火灾、饥荒、幕府改革 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毁掉她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家乡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常野认输回家,可是她没有。
本书讲述了英国人威廉 亚当斯(日文名:三浦按针)的传奇一生和16 17世纪英国人开辟远东航线的故事。作者贾尔斯 米尔顿利用时人的信件、日记、航海日志等一手材料,生动翔实地再现了英国人的海上探险,以及威廉 亚当斯和其他英国人在日本的经历。本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中世日本,有助于读者了解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交流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