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南非北部的金合欢丛生之地为切入点,围绕边境开拓时期、殖民统治时期与种族隔离时期,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研究视角构建了一部南部非洲的历史,揭示出一些人如何“以自然为手段赋予自己高于其他人的权力”。这是一本视角新颖、资料详实的研究著作,从中以小窥大,也能瞥见非洲大陆历史的缩影。
《古埃及史》是亚非古代史专家乔治·罗林森的重要作品,从公元前三千多年讲起,迄至公元前三世纪,上下数千年, 、战争、外交、法老制度、文明、经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位列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文明不可谓不昌盛,武功不可谓不强大,人民不可谓不勤奋,却为何 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数千年文明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下?乔治·罗林森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 的“文明转移学说”,指出:“埃及自从与 进步的希腊思想、 人性化的希腊文明以及希腊种族有所接触,就已经注定了灭亡的结局。因为它既不能 地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否定自己,又不能一成不变地继续存在下去,所以一旦受到希腊文明的渗透,它就立刻土崩瓦解,走上衰老和死亡的道路。”该学说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汤因比、日本的内藤虎次郎等具有 声誉的史学大师。
无
尼日利亚史(东方·世界历史文库) 本书为尼日利亚历史概述作品,在章大致介绍了尼日利亚各方面情况后,其后各章按照时间序列介绍了尼日利亚从前殖民时期一直到20 世纪末的政治经济状况。后记则试图指出尼日利亚之所以政局持续动荡、资源丰富却非常贫穷的原因,及其踏入新世纪后面临的主要挑战。 注:本书系原“世界历史文库”丛书之一种,已于2010年1月出版。此次内容无改动,改换封面,新纳入中心的“ 东方?世界历史文库”丛书。
这是我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大系”之最后一种。本书以历史为经线,将印度文明大分为上古篇、中古篇和近现代篇,以宗教、社会、文化、艺术、建筑、科学技术等为纬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印度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其中既有兴盛时期,也有过衰微阶段以及历经磨难的踣而复起;对印度文明的特色以及它与中华文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互动关系,作了客观的评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非洲史》从最早期的人类进化写起,循着非洲历史的轨迹,论述了石器时代、古代、中世纪非洲国家与社会的兴衰沉浮,在论述最近数个世纪不断加强的欧洲干预的时候,关注的焦点放在非洲本土的观察视角、发展与能动性上。最后,将非洲后殖民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置于非洲本身的历史场景中,因此避免了很多论述当代非洲大陆的作品中所具有的那种严重的负面论调。本书适合非专业的普通读者、高中生或是大学生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