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 反封建 平等 这类 关键词 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 租佃神话 和 宗族神话 ,主张在社会 经济分析与思想 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 反儒 与 尊儒 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 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以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 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 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错讹。
......
《战国策》简称《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西汉刘向进行了整理,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删去重复,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今名。这部书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各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生动流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本书由姚宏、鲍彪等注释。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基本涵盖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武经七书》不仅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些兵书不仅涉及军事本身的战略、战术,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密切相关。作为兵书,它们叙述的作战方式等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战争,但作为思想,其基本原则已经渗透到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越来越焕发出新的活力。《武经七书》10年合同到期。
《资治通鉴名句选(上下)/中文经典100句》由 历史专栏作家公孙策编著,从《资治通鉴》中精选经典名句200则,通过“名句的诞生”“ 读懂名句”“名句的故事”“历久弥新说名句”等版块,对经典加以注释,讲述名句相关历史故事,介绍名句的用法。内容文字活泼,揉合现代人阅读的特点,趣味性高,是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入门引导。在其笔下,名句精华 显神韵, 易读能懂。作者着眼于历史,也深刻批注历史内涵,尤其在“历久弥新说名句”中,作者讲述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故事,让读者真切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加能够领会读史的作用——以史为鉴,勿犯前愆。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所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南朝宋裴松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 一幅总图 ;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 特写镜头 对 总图 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 大自然的启示 、 科学与万物生灵 、 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 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 天人感应 思想及其影响,给出了
《武经七书》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冷 时代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华。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 《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
《战国策》系先秦 史籍,因按国别分隶篇章,遂称国别体。其事继《春秋》以后,迄秦灭六国,多涉时人谋虑定计和慷慨陈词。书中人物繁多,但以士人为主,或重约结盟,或 谲诈,或追名逐利,或扶急持倾,刻画得栩栩如生。书中语言独特,且以说辞居多,或铺陈蓄势,或纵横恣肆,或幽默尖刻,或明畅通达,挥洒得捭阖雄奇。历来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现同行本《战国策》,系南宋姚宏的注本(即姚本)。而这次整理,选用的是与姚本同时期的另一个 的注本鲍彪注本《战国策》(即鲍本)。该本除了鲍注以外,元代的吴师道还做了校订和补注。鲍彪对姚本的《战国策》作了重新编排,改刘向、曾巩的三十三篇为十卷。以西周为正统,“不得后于东周,定为首卷”,其后依次为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每一
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的崛起,乃中国历 的重大现象。它标志着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亦确立起东南区域在近世中国的 地位。然而,此重大现象的形成背景,迄今仍缺乏全面且系统的梳理。本书尝试填补这段研究上的空白,并以为,受惠于唐宋之际江淮一带相对安稳的环境,以及诸南方自立政权的统治需求,东南士人的文化积累不仅没有随着李唐覆亡而止,反倒得以稳定积累,直至宋初。正是倚靠这股雄厚的文化基底,东南士子终能突破北宋统治者“重北轻南”的用人方针,大举通过科举入仕,从而扭转宋代统治集团的构成。
哈德良身处一个风云激荡、惊心动魄的时代。 公元2世纪,他成为罗马帝国主宰, 堪称*成功的罗马统治者。 身为久经沙场的士兵和才干非凡的管理者, 他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君临天下, 并提出了让罗马长盛不衰的两个主张…… 作为罗马“五贤帝”之一,他给混乱无序、战火四起的帝国带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给罗马经济、社会带来了一段黄金时期和少见繁荣。对内,他缓和了与元老院的关系,与之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互动;同时,他倡导改革,巡视边疆,操练军队,编纂法典,改善民生,振兴经济。对外,他改变了罗马一直以来的对外扩张政策,修建哈德良长墙,缓解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位极具军事与政治智慧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在文学、艺术、数学领域造诣颇深。他热爱并推崇希腊文化,使希腊艺术在罗马生活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