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为响应党的群团改革要求,讲好中国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的故事,使妇运史研究更好地为基层妇女工作服务、为妇女发展服务,妇女研究所与《中国妇运》杂志合作开办“妇运史话”专题栏目。栏目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妇联改革和妇女工作的新要求、服务新时代妇女运动出发,立足新形势,结合当前一个时期的重点热点事件和妇女工作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不同的主题切入,重点总结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的经验、规律和特点,为新时代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找寻历史借鉴和启迪。文章刊发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成效,为妇女工作者了解中国妇女运动的历程、妇女事业的成就、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的发展等提供了参考。
《昆剧发展史》编著者胡忌、刘致中。胡忌、刘致中二位先生合著的《昆剧发展史》1989初版,此书一经问世即为经典,为治戏曲史者的之书,而此书自初版之后再未重印,后来之学者常叹一书难求。《昆剧发展史》以十分丰富的资料铺展其篇章,这里既有大量新开掘的资料,也有对人们所熟知的旧有资料的深耕细作。由此扩展了昆剧历史的视野,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新看法。有鉴于昆剧这个剧种在整个戏剧史中所占的比重之大,一部昆剧史几乎可相当于半部中国戏剧史,《昆剧发展史》一书在中国戏剧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地位不可小觑。
身体史的研究可以限于生老病死的基本经验,也深具潜力发展出对国家、社会乃至宇宙的各种譬喻。李贞德主编的《性别身体与医疗》主要从性别化的身体观和医疗化两个角度,收录探讨性别、身体与医疗交互作用的9篇论文,其中虽涉及对性与美的欲望,但大多则专注于产育的母体。这或许更能反映传统社会,其中身体最重要的功能是生产与再生产,而非引诱或放纵;身体最常体验的挫折是吃不饱穿不暖,而非情欲受到压抑。但再现与经验,情欲与产育,在医疗论述中恐怕也难以二分。读者阅毕《性别身体与医疗》,或不难察觉,妇科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斥着母体与欲望之体的斗争。
《科学在中国(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科学在中国(1550-1900)
本书是一部讲述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简史,其中,自然环境包括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其他生物。纵观人与自然的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时是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平衡中,但也会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进行。本书探讨了环境的变化(通常是受到人类行为影响的环境变化)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的。在每个历史阶段,以及我们能够栖居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见证这一过程的发生。
“超级教授”黄宗智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集大成之作。从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相关的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实践法史研究、实践经济史研究的课题出发,进而倡导从实践出发的研究进路,并且反思中西方不同理论的价值与局限,指出西方中心论及其理论范式与中国历史研究的悖论差异。作者认为学术研究应该尽量避免形式化理论的简单套用,强调历史感和真实感,以从实践到理论再返回到实践检验的侧重实践的认识方法,重视本土经验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