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学大辞典》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流派社团、作品、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按时代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总集及其他。每一单元内的词目以类相从。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书后附有 中国文学大事记 本辞典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自1997年出版以来,屡次修订,以符合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中国历史大辞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共收录词目六万七千余条,九百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 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马克思语)。 刘泽华先生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提炼为 王权支配社会 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 这种靠武力为基础形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在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中,王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并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整个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本套书 先秦卷
《中国海域史》共分为五卷,即《总论卷》《渤海卷》《黄海卷》《东海卷》和《南海卷》。《总论卷》从中国人对海域的认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海洋经济与贸易等角度,系统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海域的认知和中国海域的发展变迁。各海域的分卷则从具体角度论述自身的变迁历史,同时又各具特点。例如渤海和黄海北部*入国人的视线而且开发较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海和东海在东亚,尤其是中日、中朝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东海和南海在明清以后,尤其是近代以后,在国家的发展与变迁中有重要地位。通过《中国海域史》的研究,说明中华文明不是仅限于陆地的 黄色文明 ,同时也深具 蓝色基因 的海洋文明,海洋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变迁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书对国民党主力军的建立、发展,直至在中国大陆失败、撤到台湾的全部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介绍了国民党各精锐主力的兵力、装备、知名将领、重大战役等,对各部队的优劣成败及其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本书共分三册,每册字数约30万。 第一部介绍国民党嫡系中央军五支王牌军:第五军(杜聿明)、第十八军(胡琏)、第七十一军(陈明仁)、新一军(孙立人)、新六军(廖耀湘); 第二部介绍国民党中央军另外五支王牌军:第一军(胡宗南)、第十三军(汤恩伯)、第七十军(陈颐鼎)、第二十五军(黄百韬)、青年军(无军长,多著名将领担任师长,政治部主任蒋经国) 第三部介绍国民党十支杂牌军主力:第四军(张发奎粤军)、第七军(李宗仁桂系)、第十九路军(蔡廷锴粤军)、第二十一军(廖磊桂系)、第二十九军(宋哲元西北
本书是《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的姊妹篇。以盛宣怀为主角,以汉冶萍厂矿的发展兴衰为研究对象,依据档案史料,全面记述、考证和辨析盛宣怀自接办汉阳铁厂起,由官督商办,组建汉冶萍股份公司,至其去世止的汉冶萍厂矿的基本史实。本书以广阔的视野,深入细致的史料发掘,全面梳理了汉冶萍在外部压力和内在矛盾交织下求生存、图发展的艰辛历程。以确凿的考证,辨析了“张之洞胁迫盛宣怀接办铁厂” “盛宣怀接办后已招集商股二百万”等长期流传的旧说,还原了历史真相。对于盛宣怀与日本的关系、汉冶萍的资金运作、企业体制变革、中外人员使用、经营管理决策、钢轨质量和销售,以及有关人物等方面的研究,都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发掘,不因袭陈言,有独创性的见解,自成体系。盛宣怀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多面性、独特性的历史
作者通过清晰梳理文化与文明、文化交流与文明交汇几个概念的内涵,厘清文化交流的特殊状态及它的 作伪 与 误读 ,描述了全球化中中国作为文化交流旗帜及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给予了一个清晰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