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简史》讨论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言论简史。每年一篇,论述当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方式列出该年的大事记。本书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漫长历程中,如何运用言论的武器,表达自己的观点,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官制是指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制度,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盛哀、一个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生活是否安宁。春秋战国的 黄金台 ,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的 九品中正制 ,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选官、节度使,两宋的文官当政,明代宰相的终结和大学士、厂卫的设置,清代的军机处在我国历史上都发生了重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官制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渊源,在合理与不合理中或调整、或完善、或发展、或消亡,逐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官制》依时代为序,勾勒了中国古代国家的中央决策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和军事机构、地方机构及其职任,以及官员的选任和管理,重点指出了各个时代官制的特点和变化。
本书搜集了从上古到清代流行的900多面铜镜资料,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七个大的时段,对从齐家文化到晚清4000多年间铸行的主要镜类进行科学的、全面的介绍。本书大胆引进考古学界常用的类型学原理,根据铜镜主纹的发展变化,对所引铜镜进行了类、型、式的排比划分,从而探寻铜镜发展、演进的科学规律,并对铜镜的制作工艺、时代特点、社会影响等进行了探索。本书综合了前人的成果,有了更高的起点。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书的观点,我们先来欣赏一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名画。画家勒内 马格里特(ReneMagritte)1937年在自己的画室里创作出一幅古怪的烟斗肖像图:欧石楠根的材质,熏得发黑的烟锅,磨得发亮的斗柄和烟嘴,一支货真价实的烟斗跃然纸上。然而古怪之处在于,这只看起来活灵活现的烟斗漂浮在暗白色的背景之上,又显得那么不真实。没有任何参照物,也看不到它的 主人 ,孤零零的一只烟斗显得很突兀。画家甚至还在画布上用红笔写下一句话: 这不是一只烟斗 ,这就更加让人感到迷惑了。
本书是由中国古代政府直接组织劳动者集体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很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其产生的直接动因虽是军事需要,但从根本上讲屯田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初产生于西汉封建政权的边境地区,对开发边疆、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此后为历代封建政权所仿效和发展。唐代以后,屯田逐步盛行于内地,屯田的军事目的也渐渐减弱,经济因素不断增强。到明代,屯田进入鼎盛时期,屯田遍及明政府辖区各地,成为明代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形式,也成为明政府维护其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到清代,随着封建社会日渐没落,屯田这一农业生产形式也走到了尽头。
中国工会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其间波澜壮阔,动人心魄,峰回路转,百折不挠,涌现出一大批的精英人才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党的早期领导人,几乎全部是从事工运事业,领导工人运动的,从建党之初,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伊始,经历了革命战争的艰难岁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直至今天进入新时代,在党史和工运史上写下了壮丽诗篇。本书节选了工运浪潮中的一朵朵小小浪花,记录那些人和事,谨以此书先给中国工会95周年。
中国早期医学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说张仲景是古代医学的关键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三道数学题是什么?算盘为什么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小发明?中国传统博物学在当下有什么用处?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人在医学、算学和博物学领域的独特探索。无论是自成一体的中国医学、博大精深的传统药物学,还是以十进位值制为代表的算学、处处体现古人生活方式的博物学,都代表着中国古代创造的世界一流研究成果。
古代都城怎么选址、布局?佛教对中国建筑有什么影响?《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怎样的航运场景?海上丝绸之路是如何开启的?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青瓷和白瓷是哪个朝代的*?都江堰有哪些领先的水利技术?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人在建筑、航运、冶金、陶瓷、水利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让我们探寻这些伟大科技成果的由来及影响,了解中国古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的杰出成就。
城市化无疑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显著的发展表征。从发达国家成熟的网状城市到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的巨型都市,城市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城市史以一种回溯性和比较研究的视角,将城市的发展置于历史的维度以及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网络之中,为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经验性的参考。 《什么是城市史》是一部精炼且信息量丰富的城市史研究导论。书中不仅介绍了城市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可资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文献资源,还从城市空间与身份、城市治理、城市与环境、城市文化与现代性、跨国城市史等多个不同层面对城市史领域那些重要的、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做了深入细致的梳理。《什么是城市史》尤为强调比较研究和跨学科方法对研究和理解城市空间的重要意
本书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用选择题答题形式进行编写,共分为七个篇章:一、党史答题篇;二、新中国史答题篇;三、改革开放史答题篇;四、社会主义发展史答题篇;五、知识延伸;六、参考答案;七、模拟卷。前五篇每篇归纳整理100道题目,包含了 四史 基本理论、主要知识点以及工运史内容。模拟卷答题篇作为线上答题提升练习。通过本书归纳的 四史 知识,可以加深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工运历史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可以构建对我国当代史的理论框架。
罗伯特·P.克里斯著的《度量世界》是一本有趣的科普书籍,描述自古以来发明重量、长度的测量方法和应用工具的历史故事。这项发明比蒸气机的发明还要伟大,只有印刷机的发明能与它并驾齐驱。本书深入探究了 度量系统的发展历史,从中国古代的尺子和笛子讲到了西非的黄金砝码,从法国人发明的长度标准、英国人发明的英制单位讲到了公制计量的演进。作者描述了国王、革命家以及学者如何制定通用的度量标准,现代科学家对于精度的孜孜以求,这些都于支撑 的科学、技术和商贸都意义重大。
本书从《史记》中选取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人物故事、文化常识、原文选读等几个方面选编内容,让读者对这些人物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本书是“月读《史记》”系列的第二册书,带领读者每天“读一文,识一人”,用一个月时间了解全书内容。本书阅读层次明晰,形式新颖,故事性强,易于入门,为读者阅读古文经典搭设了兴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