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是解读中国经济之作,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新版新增了在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探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复兴的深刻内涵,并对中美贸易摩擦、 一带一路 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解读。
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托马斯 皮凯蒂对过去300年来欧美国家的财富收入做了详尽探究,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 他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 承袭制资本主义 的年代。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的制高点不仅由财富决定,还由继承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 皮凯蒂指出,*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为劳动创造了财富,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富有。一句话:人生而不平等。由于资本回报率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所以要彻底铲除经济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征收累进税来保护民主社会。
本书取材于古今中外成名史家的治学经验和经典论著,吸收国内外历史哲学、史学方法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本人研究和教学的体会,采取深入浅出的笔法,运用平实晓畅的文字,系统而条畅地论述治史所应具备的修养、技艺和规范,并对史学的学科特性、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理解的意义、历史的用途等问题加以讨论,对后现代主义的史学理念也做了适度的回应。本书在方法论方面推许开放性、多元性和实践性,强调历史主义、语境主义和历史语义学的重要性;在研究策略方面主张兼顾实证性、理论化和可读性,提倡 以大观小、小题大做、因小见大 的选题和写作方式。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缩影,是人类科技的伟大杰作。一部二百年的铁路史,也是一部轰鸣的现代史。这部铁路史由学者克里斯蒂安 沃尔玛尔与DK公司联合打造,用约200幅彩图,呈现珍贵车型、技术细节、重要路线以及历史现场。 铁路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速度。1830年,利物浦 曼彻斯特铁路开通,标志着铁路时代真正来临,在此之后,从伦敦到爱丁堡,路程耗费时间由2个星期缩短到2天,商品、人力的交流被大大加快。在轨道铺设声和隧道开凿声中,涌现出暴富的铁路大亨、天才工程师、殖民者、铁路工人和火车迷,轨道铺向何方,他们的传奇就延伸向何方。 不过,铁路带来的不止于此。 短短的二百年间,火车从马拉车化为高速列车,而世界也从蒸汽弥漫的19世纪来到了现代。这是人类历史上风云变幻的二百年,在诸多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大事件中,铁路都是隐藏的
《古建筑日读》(修订版)用365幅手绘图,展现中国古代宫廷、宗教、民居、园林建筑,介绍古建筑的构成元素及概念。书中全方位展示了古建筑的功能、形式,古建筑造型和空间的多样变化体现了先人的智慧,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全书均采用手绘图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集美学鉴赏、建筑入门、图书典藏于一体。
学科知识的 援西入中 ,奠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这涵盖知识的 传播 与 接引 两类相互联系的问题,前者牵涉 西学 ( 东学 )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及译介的相关著述,后者则关乎 分科知识 成长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展示中国学科知识成长关联的从学科术语到学科史书写等不同的面相,以及所关涉的基本史实与相关史料,本书简要说明了如何在中国开展 学科知识史 的研究。
本书为 超级教授 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农业内卷化 这一核心观点, 没有发展的增长 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曾获费正清奖。
本书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作者吸收*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史上的若干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本书除梳理中国书法中 碑 、 帖 的渊源外,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附录历代书论文献举要、中国书法基本书目三十种,便于读者检索,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 全书图文并茂,多见新意,被著名学者卞孝萱誉为 简明书史之*力作 。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内容 简介: 本书为 超级教授 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农业内卷化 这一核心观点, 没有发展的增长 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曾获费正清奖。 《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为黄宗智扛鼎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当代中国发展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经典。书中基于满铁资料等大量史料与作者
医学与健康史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约翰 伯纳姆在《什么是医学史》中把医学史介绍给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的读者。他让我们一窥堂奥的这个领域,一度只有医生们纵笔驰骋,而在今天,它不仅吸引着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吸引着决策者和各种类型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史的魅力在于历史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医学化势力与去医学化势力之间持续的较量,尤其涉及如下五个方面: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治疗者,从作法的巫师到技术专家;各个时代、各种文化中的病人;种种疾病,从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时扩大一英寸的可怕感染,还有不易察觉的环境毒害;新思想的发现与传播,所谓的新思想巨细并出,瑕瑜参见;围绕着医疗保障的无尽争论,它如何影响社会,同时又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超级教授 黄宗智的阶段性学术研究方法论成果,用自己踩过的坑、试过的错,为青年学者扫清障碍,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指明道路。 全书聚焦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领域,结合大量翔实的资料数据,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 内卷型 经济、以调解为主的法律制度、 第三领域 的集权化简约治理等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历史现实与西方移植理论之间的背离。在此基础上,作者详述自己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总结当前的学术研究误区,提出连接经验与理论的研究方法,以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
在阅读世界史类作品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如圣诞节、圣枝主日等节日,会看到君主因为某种传统或迷信而做出奇怪的决定,会发现某些特定的动物被赋予神性从而成为常用的图腾,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不专门去过西方传统节日,我们也知道一些相关传统,如万圣节时孩子们要挨家挨户去要糖果,圣诞节时会准备圣诞树。我们会讨论诞生石,会说情侣或夫妻之间有 七年之痒 ,会在结婚时穿上洁白的婚纱,会觉得蓝色更适合男孩。还有一些不太容易意识到的现象,如薪水(salary)这个单词的词根其实与 盐 (salt)有关,表示右侧(right)的单词刚刚好也是表示 正确 的单词(相对来说在各种文化中 左 的意义都不太好),但我们并不一定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这本书能够告诉我们一些奇异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 富尼埃作为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并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宋代费枢从历代史籍中辑录出上自春秋、下迄唐末共112位为官清正、有功于社稷、施仁政于百姓者的事迹,合编为《廉吏传》一书。明朝黄汝亨在费枢的基础上,增补了五代以前人物133人,续编宋、元两个朝代计64人。主要记述他们是如何砥砺操守,如何执政为民的。 黄汝亨将这些历史人物评定出上、中、下三等。他还在每位廉吏事迹的末尾加上自己的简短评语。以几个字、至多数十字,点出人物为何值得效仿或何处显得偏狭不足为法。
这部《中国思想史纲》是结合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一起编著的。由于比较偏重哲学思想的论述,1963年曾以终是写到"五四"新文化运动,1980年和198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曾分上下册出版,后数次重印。
《清代学术概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重要的代表作。该书梳理了从顾炎武、黄宗羲、胡渭、戴震,直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炳麟诸学人的思想与学术成就,将有清二百六十馀年学术发展作了全景式的勾勒,涉及清代几乎所有重要的学者和著作,是一部论述清代 思想界之蜕变 的学术论著,更是我们了解清代学术思想史的入门***书。本次整理以通行的商务印书馆《共学社史学丛书》本为底本,并参校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学术概论》稿本、《改造》杂志排印本、商务印书馆1930年《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局1936年《饮冰室合集》本诸多版本,力求准确、全面、恢复原貌。特别据稿本收入梁启超于1923年六七月间撰写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此书是《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中间过渡,可据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 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 微观战史 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
文化是传承的,只有传承才可能使数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传统。天文作为中国文化之源,对中华文明诸核心内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本书旨在通过天文考古学研究揭示传统的宇宙观体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时代的知识、制度与思想,从本质上阐释中国文化的特点及核心价值。全书将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古天文学相结合,以对己身文明的理论探索为基础,完成上古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典章制度、哲学观及科学观的研究,辨析天文与人文的相互关系,是一部从天文学角度,运用天文考古学研究方法全面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 封面随机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部中国环境通史,广泛借鉴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环境史及相关议题的大量研究成果,从长时段的视角对中国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本书自初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也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这里呈现给大家的,就是马立博教授在充分吸纳西方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修订版。 本书认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和节制开发资源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相对于人口、经济和政治等物质因素而言却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
超级教授 黄宗智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集大成之作。从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相关的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实践法史研究、实践经济史研究的课题出发,进而倡导从实践出发的研究进路,并且反思中西方不同理论的价值与局限,指出西方中心论及其理论范式与中国历史研究的悖论差异。作者认为学术研究应该尽量避免形式化理论的简单套用,强调历史感和真实感,以从实践 到理论再返回到实践检验的侧重实践的认识方法,重视本土经验和实践。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 炼狱 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 炼狱 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勒高夫在本书中自述: 我的目标是从古代犹太基督教开始追踪这第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荟萃了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之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它按照历史顺序,以科举制度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既有对科举制度史的叙说,又关注科举制度运作的实际情况,并顾及考试思想的历史发展,在叙说中注重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及其交互影响,因而既有学术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至第三章由刘海峰增补修订,第四至第六章由李兵重新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