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学大辞典》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流派社团、作品、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按时代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总集及其他。每一单元内的词目以类相从。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书后附有 中国文学大事记 本辞典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自1997年出版以来,屡次修订,以符合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中国历史大辞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共收录词目六万七千余条,九百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 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马克思语)。 刘泽华先生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提炼为 王权支配社会 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 这种靠武力为基础形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在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中,王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并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整个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本套书 先秦卷
《中国经学史》全书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清代四编,共计120万字。《先秦编》主要讲述经学的形成史,包括介绍经的定义与内涵、阐述各专经的文本组成与主旨大义、探析经学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等内容。《汉唐编》《宋明编》《清代编》主要论述经学的流传史,力求呈现经学发展、演变的基本图景,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演变背后的社会与思想原因。 本书是学界从价值观的视域对两千余年的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通过对传统经学的传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经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经学上 典型人物、典型著作、典型问题 的探讨,剖析传统经学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华传统经典中所蕴含的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重新审视经学,将经学以其应有的面目重新带到人们面前,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重建人文信仰,
几百年来,攀登者们凭借勇气、耐力、技能和团队精神,不断将自己推到极限,去实现更高、更难、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这些伟大的登山者也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本书讲述了从首批登山先驱到当今登山巨匠的故事,以大量珍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记录了百位登山者的生平事迹,更辅以登山者自述和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再现了他们克服万难、终登*的不凡经历。
本书的两位作者胡可先和杨琼在2021年出版了《唐代诗人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是唐代诗人墓志的专题辑集,并将释文、拓片、叙录、校订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述。这部《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是在《汇编》的基础上分初盛中晚四阶段选取四十位诗人的墓志进行研究,这次研究就更加细致全面,将揭示更多的信息,为唐代诗人研究提供新的成果。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基于中西 方科技对比提出了著名的 李约瑟问题 ,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尤其是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简称 SCC,又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更是以出版的规模 之大、周期之长,成为了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部大器晚成的鸿篇巨制中, 李约瑟用大量翔实的证据,证实了许多中国古代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很多成就不仅在时间上领先于西方,而且 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年是 具有开创性的,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常识的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不仅成为了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
《中国货币史》,于1943年开始撰写,初稿十几万字,作者经过数十年的修改和补充,1965年出版时,全书已近77万字。是一部真正钱币学巨著。更是中国国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作者学识渊博,引用广泛,对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借鉴与研究,还配备了相关的钱币实物图像,更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中国钱币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同名图书,展览热展中! 本书以历史时期分为 先秦服饰 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 宋辽金西夏元服饰 明代服饰 清代服饰 六个部分 ,从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 全面讲述了中国古代服饰复杂的演变过程 ,华夏衣冠与少数民族服饰互相吸收,礼教与时尚并存,含蓄与奔放交织。 除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图外,书中还绘制了大量 线图 ,并有特别制作的 15尊 不同时代的 服饰复原人像图 ,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环球航行先驱者系列:《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套装2册)
中国机构编制史是研究国家机构、职官与职能发展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国家机构编制主要围绕如何巩固王权、皇权等政权而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中枢机构的不断调整上。当皇权与相权产生矛盾,当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时,皇帝就会将身边的服务机构与服务人员由内官推上前台,使其逐步变成国家的中枢机构。当这一中枢机构对皇权构成威胁时,又会被新的中枢机构所取代。地方政权也是同样。在地方政权高一级的机构出现尾大不掉从而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时,统治者就会加以调整。当调整失败,皇帝也就会被取代。在地方机构编制中,县一级政权机构之所以延续两千余年不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国家机构编制围绕皇权而不断变化调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机构编制史的一条规律。中国机构编制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完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清代卷》,不仅重点研究了清代内地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过程,还将内陆边疆地区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展现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全书运用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对清中前期城市的破坏与重建,清代城市形态、数量及规模的变化,晚清城市的发展及变迁等加以研究,深化对清代城市整体发展的认识,进而探讨城市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民国卷》,对民国时期城市发展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如城市等级体系的变迁、城市人口与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等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对这一时期城市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同时还以城市婚姻生活与家庭变迁、城乡关系变迁为切入点,直观地展示出民国城市发展新旧混杂的过渡性特征。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宋辽夏金卷,分四编。编以宋代城市的发展变迁为中心,在分别梳理北宋、南宋城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问题如城市分布、规模与内部结构的演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的变化,城市生活变迁等进行探讨。第二、三、四编分别以辽、夏、金的城市发展为中心,主要探讨了其城市兴起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数量、规模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居民结构以及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等。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绪论卷》和《先秦卷》合集。绪论部分通过对中国城市史研究成果的细致爬梳,展开学术史评述,在聚焦城市研究核心关切的同时,对既有研究路径进行反思,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先秦部分以先秦时期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等研究成果,对这一时期城市起源、历史分期、城市数量及规模、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问题加以研究,从而深化对先秦城市整体发展的认识,进而考察城市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示文明发展的轨迹。
在明初重大变革之中,大的亮点就是宣布废除一千多年来的丞相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重大事件之一,影响深远。废相以后的中枢政治如何运行,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探索过程,极难定型。终明之世,阁权始终受制于皇权,阁臣在新的皇权体系中始终处于下风,不可能挑战皇帝。大礼议是明代中后期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其引发的人事更迭对明代历史走向产生了极大影响,明代阁权因此在嘉靖至万历前期出现了难得的“鼎盛期”。但扩张后的阁权在反对张居正“专擅”中发生逆转,并迅速疲软,明朝因此迷失了方向,使晚明政治与社会不可能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政权的瓦解不可避免。
自晚清至民国时期,政府特许发行纸币的商业银行约计有50家之多,本书选择了其中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富有代表性的十几家商业银行进行了重点介绍。这十几家商业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代表了民国时期商业银行纸币大家庭的方方面面,彰显出了民国商业银行的时代风采。本书集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身,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这一时期商业银行及其纸币的便捷窗口。
从独特的视角根据历史物品追溯大战历史。图书包罗了齐柏林飞艇、防毒面具、丘吉尔的雪茄等标志性物品,及诉说着辛酸往事的私人物品、奖章和徽章等。通过回忆每一件物品的历史,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呈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全球大战。作者运用大战宣传海报、丘吉尔的雪茄、弗朗兹 费迪南的汽车 巧妙地编织对这次战争冲突身临其境的描写。图书精美的插图完美地展现了每样物品,各配以500字的说明,以突显其在历史情境下的特殊意义。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元明卷》。上篇以元代的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过程,再现城市发展的基本轨迹,不仅对城市发展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如自然、人文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城市体系、数量及空间的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等进行研究,还对 省制 的创设等进行重点探讨,揭示出元代城市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下篇以明代的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明代城市的周期性发展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等问题,并以军事城市和建制城市的兴起、数量与规模等为切入点,探讨明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国际道教学界有关灵宝经的研究,已长达近半个世纪,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一些重要学者之间仍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主要原因是国外学者阅读中文原始材料有天然的弱势。此前中国学者参与程度较低,而参与其中的部分中国学者,仍然摆脱不了对国外权威学者的盲从和盲信。《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考察》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研读基本文献的优长,针对国际道教学界围绕古灵宝经的一系列争论,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看法,可算是中国学者对国际道教学界灵宝经研究长期争议问题的一个正式回应。 本书是一部严谨、规范、诚实、厚重的著作,除具体解决古灵宝经出世历程等问题,还有维护中国学者在国际道教研究领域话语权的作用。而本书解决古灵宝经研究这一学术难题的经验和启示,将不仅有益于古灵宝经研究,甚至道教研究,更不失为当下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