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辞典(三册)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
一、《中国文学大辞典》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流派社团、作品、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按时代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总集及其他。每一单元内的词目以类相从。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书后附有 中国文学大事记 本辞典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自1997年出版以来,屡次修订,以符合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中国历史大辞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共收录词目六万七千余条,九百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 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马克思语)。 刘泽华先生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提炼为 王权支配社会 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 这种靠武力为基础形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在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中,王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并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整个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本套书 先秦卷
《中国经学史》全书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清代四编,共计120万字。《先秦编》主要讲述经学的形成史,包括介绍经的定义与内涵、阐述各专经的文本组成与主旨大义、探析经学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等内容。《汉唐编》《宋明编》《清代编》主要论述经学的流传史,力求呈现经学发展、演变的基本图景,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演变背后的社会与思想原因。 本书是学界从价值观的视域对两千余年的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通过对传统经学的传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经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经学上 典型人物、典型著作、典型问题 的探讨,剖析传统经学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华传统经典中所蕴含的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重新审视经学,将经学以其应有的面目重新带到人们面前,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重建人文信仰,
几百年来,攀登者们凭借勇气、耐力、技能和团队精神,不断将自己推到极限,去实现更高、更难、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这些伟大的登山者也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本书讲述了从首批登山先驱到当今登山巨匠的故事,以大量珍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记录了百位登山者的生平事迹,更辅以登山者自述和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再现了他们克服万难、终登*的不凡经历。
本书的两位作者胡可先和杨琼在2021年出版了《唐代诗人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是唐代诗人墓志的专题辑集,并将释文、拓片、叙录、校订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述。这部《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是在《汇编》的基础上分初盛中晚四阶段选取四十位诗人的墓志进行研究,这次研究就更加细致全面,将揭示更多的信息,为唐代诗人研究提供新的成果。
内容简介 在德尔布吕克撰写的四卷作品中,卷讨论了从希波战争直至 恺撒 麾下罗马武功的全盛时期的战争艺术。第二卷主要论述早期日耳曼人,但也论及罗马军事机器的衰落、拜占庭帝国的军事组织和 封建制度 的起源。第三卷用于论述战术和战略在中世纪的衰败,乃至近乎消失,其结尾部分展示了战术形式在瑞士- 勃艮第 战争中的复兴。第四卷将战术方法和战略思想的发展一直论述到了 拿破仑 时代。 这部著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国家体制与战略战术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战争艺术本身,而在于认识世界史。 在本书里,汉斯 德尔布吕克运用还原历史的方法。搞清楚过去战争中那些 微不足道的事件 和 琐细的事实 ,只要历史学家知道过去的战斗在其中发生的地形,他就能用现代地理学的所有知识核实流传下来的报道,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基于中西 方科技对比提出了著名的 李约瑟问题 ,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尤其是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简称 SCC,又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更是以出版的规模 之大、周期之长,成为了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部大器晚成的鸿篇巨制中, 李约瑟用大量翔实的证据,证实了许多中国古代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很多成就不仅在时间上领先于西方,而且 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年是 具有开创性的,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常识的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不仅成为了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
《中国货币史》,于1943年开始撰写,初稿十几万字,作者经过数十年的修改和补充,1965年出版时,全书已近77万字。是一部真正钱币学巨著。更是中国国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作者学识渊博,引用广泛,对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借鉴与研究,还配备了相关的钱币实物图像,更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中国钱币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同名图书,展览热展中! 本书以历史时期分为 先秦服饰 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 宋辽金西夏元服饰 明代服饰 清代服饰 六个部分 ,从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 全面讲述了中国古代服饰复杂的演变过程 ,华夏衣冠与少数民族服饰互相吸收,礼教与时尚并存,含蓄与奔放交织。 除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图外,书中还绘制了大量 线图 ,并有特别制作的 15尊 不同时代的 服饰复原人像图 ,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环球航行先驱者系列:《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套装2册)
中国机构编制史是研究国家机构、职官与职能发展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国家机构编制主要围绕如何巩固王权、皇权等政权而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中枢机构的不断调整上。当皇权与相权产生矛盾,当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时,皇帝就会将身边的服务机构与服务人员由内官推上前台,使其逐步变成国家的中枢机构。当这一中枢机构对皇权构成威胁时,又会被新的中枢机构所取代。地方政权也是同样。在地方政权高一级的机构出现尾大不掉从而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时,统治者就会加以调整。当调整失败,皇帝也就会被取代。在地方机构编制中,县一级政权机构之所以延续两千余年不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国家机构编制围绕皇权而不断变化调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机构编制史的一条规律。中国机构编制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完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清代卷》,不仅重点研究了清代内地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过程,还将内陆边疆地区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展现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全书运用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对清中前期城市的破坏与重建,清代城市形态、数量及规模的变化,晚清城市的发展及变迁等加以研究,深化对清代城市整体发展的认识,进而探讨城市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民国卷》,对民国时期城市发展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如城市等级体系的变迁、城市人口与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等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对这一时期城市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同时还以城市婚姻生活与家庭变迁、城乡关系变迁为切入点,直观地展示出民国城市发展新旧混杂的过渡性特征。
《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 1930》展示了鲁道夫 霍梅尔在中国8年间的调查成果,他用影像和文字记录的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书中大量照片,更是弥足珍贵的实物图像资料。本书依据18世纪西方工具分类法,将工具分为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与运输工具五大类,每类之下再细分,共140余项,涉及劳动工具和器物千件之多,几乎涵盖中国人日常所用。该书涉及范围广、工具和器物多,文字与照相记录方式并用,且测量精准,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宋辽夏金卷,分四编。编以宋代城市的发展变迁为中心,在分别梳理北宋、南宋城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问题如城市分布、规模与内部结构的演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的变化,城市生活变迁等进行探讨。第二、三、四编分别以辽、夏、金的城市发展为中心,主要探讨了其城市兴起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数量、规模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居民结构以及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等。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绪论卷》和《先秦卷》合集。绪论部分通过对中国城市史研究成果的细致爬梳,展开学术史评述,在聚焦城市研究核心关切的同时,对既有研究路径进行反思,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先秦部分以先秦时期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等研究成果,对这一时期城市起源、历史分期、城市数量及规模、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问题加以研究,从而深化对先秦城市整体发展的认识,进而考察城市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示文明发展的轨迹。
在明初重大变革之中,大的亮点就是宣布废除一千多年来的丞相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重大事件之一,影响深远。废相以后的中枢政治如何运行,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探索过程,极难定型。终明之世,阁权始终受制于皇权,阁臣在新的皇权体系中始终处于下风,不可能挑战皇帝。大礼议是明代中后期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其引发的人事更迭对明代历史走向产生了极大影响,明代阁权因此在嘉靖至万历前期出现了难得的“鼎盛期”。但扩张后的阁权在反对张居正“专擅”中发生逆转,并迅速疲软,明朝因此迷失了方向,使晚明政治与社会不可能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政权的瓦解不可避免。
绍兴商会档案资料整理项目组在编纂工作过程中,在绍兴县(今为柯桥区)档案馆、绍兴市图书馆等处发现了十余种清末、民国年间绍兴当地的报刊,分别延续了十数年、数十年不等,均属珍稀报刊,在全国其他地方难以觅见。这些报刊几乎每期都有关于当时绍兴商会的各项活动、绍兴商人的工商业经营情况、绍兴县工商经济和市场、物价等等的新闻报道,或地方政府、商会发布的各种文件,是学术研究的珍贵史料,它们与即将出版的《绍兴商会档案汇编》是互补的、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地报刊中的绍兴商会史料是很有价值的、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批报刊史料的整理与出版,将会提升绍兴商会档案的价值,将会使研究商会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史料更丰满、更立体、更完整、更充实、更实证,将会推动商会历史及近代社会的深入研究。
自晚清至民国时期,政府特许发行纸币的商业银行约计有50家之多,本书选择了其中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富有代表性的十几家商业银行进行了重点介绍。这十几家商业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代表了民国时期商业银行纸币大家庭的方方面面,彰显出了民国商业银行的时代风采。本书集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身,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这一时期商业银行及其纸币的便捷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