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学术界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通论性研究著作,分上、下两编。上编自宗族萌生开始,纵向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发展进程;重点探讨乡村社会与宗族的形成,上古宗族与中古宗族、中古宗族与近古宗族间的转折与变革,把握中国古代乡村宗族发展的基本脉络。下编分专题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基本问题,从乡村宗族的外在形态、内在功能、组织与管理,宗法血缘关系的扩散与族际关系,以及乡村宗族与乡里政治五个方面对乡村宗族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充分收集有关史料,包括正史、野史、方志、出土文献、谱牒,以及近现代乡村社会调查的丰富资料,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发展的视野下,对中国古代乡村宗族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爱美之心,古今皆同。古人用于照容、收纳、修眉理发、调脂上妆、香身润肤的各种妆具,既是朝夕相伴的日用之物,也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从妆匣、镜子、粉盒、油盒、梳篦到眉笔、黛砚、镊剪、指剔、香囊,琳琅满目的梳妆用具,是打开古人生活世界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造物观念、审美风尚,领略古今传续不绝的东方生活美学。
《美国人谈工作》是普利策奖得主斯塔兹 特克尔的口述史巨作,197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图书。本书也为美国前总统贝拉克 奥巴马拍摄关于21世纪的工作的纪录片提供了灵感。在书中,作者以出自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之口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美国人对这个社会、对工作的评论以及发自内心的看法。少数幸福的人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乐趣,许多美国人对他们的际遇感到大失所望。这本书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即工作虽然辛劳,但仍然能为普通人提供意义。通过口述历史,作者记录、呈现并书写普通人的生命、历史与故事,亦反映宏大历史叙事所缺失的丰富细节。
《大东北》为一部聚焦东北全面振兴,以恢宏的视角全面展现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人文、经济和自然风貌的图书。本书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4年底推出的十集纪录片《大东北》为蓝本,忠实呈现纪录片的核心内容,涵盖东北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并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切入,展现东北在新时代扛起 五大安全 重要使命的雄心。本书深刻反映东北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东北在工业、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以及新时代东北以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本书是关于西汉长安城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学术研究著作。作者将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相互印证,对西汉长安城的城市结构、城市布局、城市管理制度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为读者呈现了西汉长安城的全貌。本书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图文并茂,可丰富西安城市史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诸多方便。
该书为《西安城市史》之《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卷》,该书从城市结构、皇宫禁苑、城市水源、寺庙道观、市场、人口、国际交往等方面对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当前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丰富了西安城市史的研究内容,拓宽了西安城市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思路清晰,引用资料丰富,逻辑性强,论证严密,向读者完整呈现了隋唐时期西安城市的真实面貌,是隋唐长安城研究的一部力作,为唐史研究者、城市史研究者及相关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以二十五史为核心的正史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史里的广西》(套装全5册)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正史中关于广西的重要典籍资料,以时间为线索,用通俗笔触描写八桂历史中的闪亮故事,展现先秦至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印记与文明脉络:从广西先民的生活图景到秦朝置岭南三郡;从灵渠的开通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日渐繁荣;从柳宗元德治柳州到于成龙廉治罗城;从苏轼贬谪途中的广西印记到徐霞客笔下的八桂山水 生动讲述广西历史,讲解广西文化,图文并茂,让读者直观感受八桂大地的厚重与温度,触摸广西文明。
本书采用大量考古资料与权威历史文献资料,详细论述了西周时期丰镐城市格局演变过程、城市建制,以及以城市为空间场所发生的重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活动。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图文并茂,全面展现了西周丰、镐二京的真实状况,是了解西周丰镐城市的重要窗口,同时也给西周史研究带来了诸多方便。
本书是关于秦咸阳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学术研究著作。作者将最新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主要介绍了秦都城咸阳的城市演变、城市建制格局、道路交通、文化活动、社会风尚、城市管理、秦都咸阳周围的陵墓等内容,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秦都咸阳的发展历程。本书运用大量实证性考古资料,可信度较高。
本书是对商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家族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本书运用现代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以及古文字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充分挖掘利用大量的田野考古资料和甲骨文、商周金文等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对商周家族形态包括家族亲属组织的规模和结构、居住形式,家族成员的等级结构,家族内部的政治形态与经济形态,家族的社会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考证探析,对商周不同历史时段家族形态的演变及其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及这种演变对国家结构、政体、军事组织、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做了深入揭示。
本书是关于东汉至北朝时期长安城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学术研究著作。作者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仔细梳理了各种文献与资料,主要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城的城市演变过程、城市规划布局,以及人口分布、日常生活等内容,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借鉴。
本书是关于宋京兆城、 元奉元城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学术研究专著。作者对宋元时西安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垣建制、城市水源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宋金元时期城市研究成果,拓宽了西安城市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思路清晰,引用资料丰富,逻辑性强,论证严密,向读者完整呈现了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的真实面貌,可读性强。
本书是《陕西通史》中的一卷,书稿中运用了大量的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系统论述了隋唐五代时期陕西的历史面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遗存等内容。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图文并茂,向我们全面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陕西的状况,是了解隋唐五代时期陕西社会的重要窗口,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陕西通史》是全新、全面、详细、系统的陕西地方大型通史著作,是陕西辉煌历史的实录,真实详细的记述了由远古到近代陕西地区、陕西人民行进的历史。全书共15卷,其中断代史9卷、专题史6卷。十五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合起来断代史贯通古今,分开来专题史自成体系。《陕西通史》是陕西历史研究的最高成就和奠基之作,其立足在梳理陕西历史的同时,为现在的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启迪。
本书是《陕西通史》中的一卷,书稿运用了大量的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系统论述了从三国到北周时期陕西历史的基本面貌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构建变化、文化科技以及历史遗存等内容。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图文并茂,向我们全面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的状况,是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社会的重要窗口,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陕西通史》是全新、全面、详细、系统的陕西地方大型通史著作,是陕西辉煌历史的实录,真实详细的记述了由远古到近代陕西地区、陕西人民行进的历史。全书共15卷,其中断代史9卷、专题史6卷。十五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合起来断代史贯通古今,分开来专题史自成体系。《陕西通史》是陕西历史研究的最高成就和奠基之作,其立足在梳理陕西历史的同时,为现在的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启迪。
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批台湾爱国文化人士为保存民族传统和文化、宣扬民族精神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著名史学家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便是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台湾通史》也是连横一生*重要的著作,它自 1920 年 11 月至 1921 年 4 月分上、中、下 3 册在台湾初版以来,先后在台湾和大陆至少印行过十几种版本。其中抗战胜利后,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大陆印行该书。《台湾通史》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很高的社会价值,是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史著,同时也极富学术价值,其中其记载的一些其他史书上不易见到的史料,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引用。
为加快构建当代方志学学科三大体系建设,客观记述全国地方志系统年度工作,鲜活反映地方志事业改革与发展情况,全面展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轨迹,生动展现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辉煌业绩,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镜鉴、规律认识和实践智慧,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持编纂《中国地方志年鉴》。2022年卷包括专题图片、特载、大事记、志书编纂与出版、旧志整理与出版、年鉴编纂与出版、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理论研究与期刊出版、依法治志与督促检查、重要会议、业务培训与考察交流、机构队伍、人物与荣誉等类目,力求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中国地方志事业2021年度的各方面发展情况,是一部具有综合性、权威性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汕头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与进程(1860-1949)》关注汕头在1860年至1949年的发展和空间形态演变,综合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建立数据库、绘制专题地图,论述汕头开埠初期的土地开发、民国时期的规划建设、商业的发展及空间分布、人群活动与地产投资,再现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和可操作的机制,对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揭示汕头的金融网络、商业网络和人群网络,以及相关的制度对城市空间和人居格局的深刻影响。
从1861年起,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辟设租界。80多年间,屈辱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崛起交织,演绎出一幕云谲波诡、风云激荡的历史活剧。 本书以严谨的志书体例,条分缕析,叙介了汉口五国租界的经济活动、政治体制、文化事业、市政建设及社会生活等基本概况,构建了汉口租界富于历史纵深感的全方位图景,充分诠释和深入阐发了租界兼具侵华基地和西方文明示范窗口的双重性,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达以 存史、资治、教化 之功效。全书 116万字,随文图片240幅,篇幅宏大,内容详尽,填补了国内汉口租界研究领域的多处空白,实为武汉近现代史和中国租界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书是关于明清西安城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学术研究著作。本书通过对城市水源、满城、南城、书院、贡院、官署衙门、市场、商人会馆等内容的深入研究,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西安城在明清时期作为西北重镇的特殊地位。书稿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从细微处逐步剖析各历史现象,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堪称城市史与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佳作。
本书立足农耕文明视野,对中国古代村落文化进行了全新发掘。作者对宗法在村落中的影响与作用进行了多维评价,对中国古代村落中的信仰世界进行了独到阐释,对王朝官方教化与村民原本 野性 之争进行了新的考察,对村落娱乐的源头与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古代村落中的农民特性与农民心态进行了客观剖析,对村落中的婚丧节庆、教育文化以及村落谣谚等也进行了再认识。全书既为古代村落文化画像,又为其传神,所得出的新知新解,对于全面准确认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把握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为《荆楚文库 方志编》之一种,为《〔乾隆十七年〕广济县志》《〔乾隆五十八年〕广济县志》二方志的合刊本。《〔乾隆十七年〕广济县志》选用清乾隆十七年刻,五十四年新订本为整理底本,清廷以旧志需避讳而铲削旧板、复行刊印。《〔乾隆五十八年〕广济县志》采用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为底本,该志在十七年志基础上博采旁收,续载四十余年事。二志是记录广济(今武穴)清代前中期及以前的历史人文、山川地理、政治制度、地方经济发展变迁的重要地方性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