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美、苏争霸的世界局势中,美国把从日本统治中夺回的台湾交给蒋介石接收,从此开启了战后台湾的新页 在美国战略布局谋略之下,台湾人刚挣脱 皇民化 ,又立刻成为防阻共产势力跨越的 西太平洋防线 枢纽。台湾北承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琉球群岛,下接菲律宾、新西兰、澳洲,外有美、苏角力,内有国共相抗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台湾人走过二二八事件、戒严、白色恐怖、两蒋统治、十大建设、联招、万年国会、美丽岛事件、野百合学运等重大事件,历经各类社会运动与抗争后,终于一路走向民主化。
北宋末宣和、靖康年间是历史上一个剧烈的震荡关节, 小说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内容及命运, 用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和精湛典雅的文字风格, 讲述一名参与此图绘制的画官的故事。 北宋汴京的繁华风情盈街遍巷, 徽宗时代的人物蔡京、童贯, 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 动荡中的国事、家事、人生、爱情, 虚虚实实之间, 作者借主人公徐承茵的视角, 描绘出一幅跌宕起伏的全景式历史长卷。 以史家之笔做小说,述事熨帖细腻, 记人活泼如生,叙情悱恻缠绵, 展示了宋代的文化繁荣与政治衰败, 人称 小说版《清明上河图》 。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问,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学术
山岳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泰山更是在众山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职能。著名汉学家沙畹从泰山入手,深入剖析了泰山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尊奉的原因,以及泰山信仰内涵逐步变化与丰富的过程,从而探究中国上古时期的宇宙观和宗教祭祀。沙畹曾亲赴泰山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碑铭与地方文献资料。他在书中首次运用正史、碑刻、民间传说、民俗资料等多种史料,将中国传统名山纳入文化史、政治史和宗教史视角进行考察,创立了中国神圣空间研究的基本范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安澜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的保证和象征。那么,为什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呢?她和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孕育出辉煌的文明,她的独特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如何治理呢?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先生撰写《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即讨论、阐述了这些问题。葛剑雄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是历史地理领域的一流专家,他师承谭其骧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河流文化领域。本书开首之 引言 部分,即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从理论角度为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论证。以下八章,首先梳理黄河地理全貌,随后从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各方面娓娓道来
本书的写作做了一个新尝试:将个人命运、生命故事,连接到历史脉络中,重新书写民众的社会生活史。在大历史的观照下,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是孤独的,也不是无端无依的。甚至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如《港都夜雨》和《绿岛小夜曲》,既连接着冷战时代的大背景,也融汇着小人物的悲欣交集。历史也因为这样的生命、这样的歌,鲜活了起来。唯有从人的生命故事着手,历史才会有人性、有温度、有感情。 杨渡 从台湾岛的史前起源及十七世纪的历史开始讲起,用八十个故事,原原本本地理出一条贯穿台湾古今的链条。故事基本分三部:一、台湾的历史,包括先民的历史、荷兰及西班牙人的侵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结束郑氏家族的统治、中法之战及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殖民台湾;二、日据时代殖民者对台湾的管理、压制、掠夺和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 在乡愁者的心窝 ,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 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入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 另一个中国 ,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
本书由我国历史学家、 古史辨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顾颉刚先生及历史地理学家、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史念海先生合著,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又出简体版。是*部公开问世的系统的历史地理专著。记述了从夏代到民国初年中国各个朝代疆域的变迁,以及各个朝代地方制度改革的情况,书中附有31个制度表和27幅各朝代疆域地图。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其中,“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一批批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才。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湖湘子弟热血谱。蔡元培在《论湖南人才》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霸得蛮”既是湖南人的性格特征,也是湖湘文化的独特品质,而在每个湖南人的身上,均以不同形式、风格、气质和精神呈现。本书选取50多位典型湘籍人士,热情讴歌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先进人物,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前仆后继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奋斗精神和作出的杰出贡献,诠释了湖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文化品质。
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美、苏争霸的世界局势中,美国把从日本统治中夺回的台湾交给蒋介石接收,从此开启了战后台湾的新页……在美国战略布局谋略之下,台湾人刚挣脱“皇民化”,又立刻成为防阻共产势力跨越的“西太平洋防线”枢纽。台湾北承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琉球群岛,下接菲律宾、新西兰、澳洲,外有美、苏角力,内有国共相抗……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台湾人走过二二八事件、戒严、报禁、党禁、白色恐怖、两蒋统治、十大建设、联招、万年国会、美丽岛事件、野百合学运等重大事件,历经各类社会运动与抗争后,终于一路走向民主化。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一直到抗战胜利。《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即收录了梅贻琦先生从1941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其中有间断和不少缺失)。 日记所记录的时间正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关键时期,真实记录了梅贻琦先生的思考活动、经历见闻。*,物价飞涨,生活紧张,不少教工兼职增加收入,而学校领导到处筹款,设法增加教职员工补助。第二,经常跑警报,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当时敌机经常来轰炸昆明,日记中有炸毁联大财产、炸死联大职工的记录。第三,校务繁重,梅贻琦先生同时掌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事务繁重可想
河西走廊摄制组编著的《河西走廊(CCTV纸上纪录片)》内涵丰富,重新揭示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所昭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等,既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用文化方式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本书属于 突厥学研究丛书 第三种,由上、下两编构成。 上编是回鹘文《乌古斯可汗传》的汉译和注释。回鹘文《乌古斯可汗传》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有关乌古斯可汗传说的版本,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文献学和历史学价值。耿世民先生曾于 1980 年出版过汉译本,使用的是当时推行的拉丁化新维吾尔文。他在2006 年出版的《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中收入了回鹘文《乌古斯可汗传》,改用了拉丁文转写,但没有提供新的译文。 我们的译本遵循国际突厥学界的惯例,先将回鹘文换写成拉丁文,再根据中古突厥语的规则进行转写,然后是对文本的语文学分析,最后一步是译成汉语。为了便于读者检校,编制了词汇表。 本书的下编是波斯语《史集 乌古斯史》的汉译。这部分不是直接从波斯语译成汉语的,而是从德国卡尔 雅恩的德译本转译成汉语的。拉施特《史集》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 百年来台湾的 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 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 政权的统治,始 摆脱本土、大陆和世 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 势和缺失,表达了 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 资料书,而是 关于台湾人今天的 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 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 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本书所谓一个人的上海史,是从三个个人化的角度讲述上海城市发展的故事。第一是空间视角。上海空间形态的一大特征是不同时代不同规模的模块拼贴而成的马赛克,其中基因性的东西是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形成的Y形结构或丁字形结构。第二是个人经历。作者把1291年设县建城以来上海城市的空间变迁,加上当下面向2035年的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区分为七个发展阶段。本书结合个人经历,讲述上海建城以来的各个发展阶段以及有代表性的故事。第三是发展理论。城市空间是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的投影,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形态。作者描述上海当下的城市发展,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从外向内依次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生态空间,用永久农田红线划分农业空间,用城市开发边界划分城镇空间,要努力打造一个生态、生产
作者见证了1930年代上海的经济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对上海的占领、国共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她在书中回顾了这段岁月,以大量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当时上海不同阶层和不同种族的生活状况,尤其对居住于上海的外国人群体(如俄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等)的工作、家庭、教育、娱乐、心理和文化观念等进行了深描,并表现出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和享受治外法权的租界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关于上海近代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
《蒙古社会制度史》是苏联学界首*研究蒙古封建制度创建及发展历史的著作,为蒙古社会形态的演变提供了经典的解释。作者弗拉基米尔佐夫认为,蒙古社会的历史就是蒙古封建关系发展的历史。全书以时间为序,分古代、中期、近代三个时期,并借助大量不同文字的材料与典籍,细致入微、全面丰富地描绘了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他富有创见性地指出,围猎组织方法的改变显示了蒙古社会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类似于西欧封建关系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在不断演进。这本书的问世在当时填补了巨大的研究空白,即便是到了,其经典性也丝毫未曾减弱,仍堪称学者研究11 17世纪蒙古社会的常备参考。
本书通过实证研究,从海洋管理的具体职能出发,初步梳理出浙江沿海卫所如何在海上军事防卫、海洋秩序维护、海洋经济活动管理、沿海行政治理四个方面发挥作用。明帝国的卫所制度设置,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有效控制。在明初的制度设计中,卫所制度是作为一种国家性的防御制度而推行全国,在明代前期运作得相当成功。卫所的衰落,促使明政府通过增加其他军事力量来填补地方上的防御真空。从总体上看,明政府通过沿海卫所实施海洋管理,深刻体现了统治者保守的海洋观念。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卫所在海洋管理的实践中交叉如此多的具体职能,这种国家通过行政强制手段粗暴垄断海洋开发的行为,终导致了东南滨海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著作,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主要素材之一。本书含有107张图片,再现了探险考查所见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额济纳、新疆天山以及在南北方向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英国探险活动不可多得的佳作。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历史进程。本书则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世遗之城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以泉州22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为主线,在贯通古代泉州城市发展脉络的同时,重点关注宋元时期把握好走向海洋的历史机遇,透过外国商人与旅行家的视角,再现宋元泉州帆樯林立的海贸盛景,凸显这一港口城市海洋文明的厚重积淀,以及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今天,泉州系列文化遗产之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互鉴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