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悟空游山西》是一本专为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精心打造的文化旅游指南。本书不仅结合了国产3A游戏巨作《黑神话:悟空》中的古建筑场景,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山西的国宝级古建筑群,体验一场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之旅。 本书以高质量图片展示、通俗易懂的解说、文化与游戏的巧妙结合,为古典艺术赋予新的生命力,吸引年轻一代的强烈关注。 本书真诚邀请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希望亲身体验游戏中的古建筑的游戏玩家,计划前往山西旅游,想要深入了解当地丰富文化遗产的旅游爱好者,以及打算收集用于教学或学习中国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料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在完美通关游戏的同时,带着这本《跟着悟空游山西》,不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初心,迎接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 城市 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书中记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以及城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协商方式,殊为难得。同时也涉及粮食和能源的故事,这是决定新中国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因素。
nbsp nbsp《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使读者得以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作者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佳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本书讲述了数百年间华南一条大江流经地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及其社会组织变迁的若干故事,并试图以此表达对我们这个国家整体历史某些侧面及其相关机制的理解。窃以为,一位好的历史学家,在以专业的笔调描述、讨论其研究对象时,其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应该若隐若现地怀有一点当代的关怀。这也是一项与个人的情感可以交融在一起的研究,学术传统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赋予这样的工作以独特的魅力。 陈春声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 1889)》以坚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对中国城市与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研究,再现了汉口这座典型的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史;同时作者证明了马克斯?韦伯所谓 中国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城市共同体 的论断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误解。作者两部研究中国城市汉口的著作,是海内外史学界研究中国新城市史和社会史的代表作,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可说是不朽的作品。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 海上奇观 。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 洋 、 商 与 女性 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旧的,作者认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国现代性的核心位置,却有不少力气花在挖掘过去的历史记忆
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批台湾爱国文化人士为保存民族传统和文化、宣扬民族精神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著名史学家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便是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台湾通史》也是连横一生重要的著作,它自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分上、中、下3册在台湾初版以来,先后在台湾和大陆至少印行过十几种版本。其中抗战胜利后,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大陆印行该书。《台湾通史》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很高的社会价值,是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史著,同时也极富学术价值,其中其记载的一些其他史书上不易见到的史料,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引用。
本书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 泉州传 。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意在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 古今之变 ,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中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辩证,对主流的进化史观、民
汤因比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是一个文化汇聚的福地。 余秋雨说:西域,这是一个伟大的地名。它实现了各大文明一个不约而同的渴望,那就是彼此间展开非战争交往。 西域,是自汉代以来对于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的西域专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古人对于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中国西部、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统称。《史记》提到的西域国家有15个,分布在广义的西域内。汉初,是西域文明史生机勃发、群星璀璨的童年。《汉书》收入的西域国家共54个,大多分布在狭义的西域内,东接玉门关,西到葱岭,南达昆仑山,北有天山。而据作者介绍,经他仔细查阅与反复甄别,在西汉西域都护府统辖范围内的绿洲城邦国家共有48个 该书吸收西域学、历史学、古代
丝绸之路 内涵广阔,源远流长,更因近年来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书作者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从专家的视野,以通俗的笔墨,为读者提供一部丝绸之路的轻松阅读文本。高屋建瓴,又触及前沿;提供新知,又启发思想,为现实关怀提供历史的思考。17万字,百数十幅图版,是一本切近当下社会热点的文化普及读物。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前近代亚欧大陆的*通道,连接着历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区。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与异域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作者深入上古、汉 唐、宋 明、晚明 清中叶各个阶段的中西交往,讲述 一带一路 的历史演进。对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在勾勒纷繁而有趣的历史人物、事件、器物和艺术生活的同时,深入剖析文明的
《枯荣两甲子 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以重庆市为例,参考相关地图、笔记日记、报纸新闻、回忆录、公文等资料,研究了重庆1891年到2011年120年间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动态变迁。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研究大致分为两个 甲子 。第一个甲子,重庆在屈辱中开埠,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府西迁、重庆大轰炸、国府还都等重大事件;第二个甲子,重庆经历了解放、城市接管、三线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直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事件。全书共分为9个章节,第1-2章简要介绍城市空间变迁分段和历史追溯;第3-5章介绍第一个甲子的城市空间变迁;第6-9章介绍第二个甲子的城市空间变迁。比较两个甲子发现,重庆城市变迁就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第一个 甲子 ,有过高潮,最终走向民生凋敝;第二个 甲子 ,有过低谷,正在走向民族复兴。同时,两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 乡村世界 ,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 乡村世界 这一个案,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 宋代农村 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本书是研究澳门历史的重要著作,更是颇具分量的澳门史专著,尤其突出澳门回归20年后的内容,在内容覆盖范围和史料上均超出同类研究著作。它汇聚了作者数十年来潜心探索的心血和学术界研究的*成果,对澳门历史的发展历程做了更为清晰的展示。图书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色、宏大的结构以及多角度的剖析,使人们对澳门历史的曲折发展进程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本书大致可分五部分:澳门的生态与人文、明代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后的历史、清代澳门的发展、近代的澳门和描述中国政府对澳门主权的恢复,及回归后二十年的新篇章。
1843年上海开埠,迅速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这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十里洋场,霓虹闪烁,夜上海的璀璨夜景,与白日里的繁忙景象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繁华都市的生动画卷。无论是外滩的百年建筑群,还是南京路上的熙熙攘攘,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在世纪之交,拉纳 达斯古普塔来到印度德里,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自1991年宣布开放市场以来,首都德里在风起云涌的经济改革中,从印度北部一个饱受历史创伤的文化古城变身为具有全球影响力、蓄积丰沛资本的国际都市。通过国际业务外包、房地产炒作等各种商业活动,新兴中产阶级把自己视作全球化的主要代理人和受益者,其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美国化。当他们的财富藉由巧取豪夺而与城市的天际线一起冲向云端时,这座城市中经济难民和贫民窟的数量也随之攀升。 全球资本市场为德里带来转变、机会、创新、希望,但也带来被金钱主宰的房地产市场和医疗体制、层出不穷的暴力犯罪、遭滥用污染自然与环境、失能的行政体系与贪污腐败,再加上印巴分治以来一直存在的种族问题,21世纪的德里居民面临了愈发严
《上海简史(751-1843)》是《上海通史》的缩略版,记述了上起史前时期(淞泽文化)下迄当代1997年上海从一个东海边小渔村演变、发展为当代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上海简史(751-1843)》作为古代篇,追溯了上海地区的早期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讲起,探讨了上海地区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部分详细描述了上海如何在古代文明的交流中逐渐发展,以及它在唐宋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所扮演的角色。书中不仅讲述了上海的地理变迁,还涉及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演变,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古代上海的生动画卷。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本书围绕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凉山彝族地区(大凉山)开展的社会变革展开。全书分为四章,按照时间顺序对社会变革前凉山彝族社会的简况、中共在凉山社会变革准备期开展的工作、中共在凉山社会变革进行期开展的工作和社会变革后的复查补课 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共在凉山开展社会变革的历史全景。由此中共实现对凉山的直接治理,也使凉山从经济贫困走向快速发展。
《鸣沙丛书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学术轨迹,从数据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开始,到对下层民众和日常生活的深描,*后致力于历史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反映了作者从社会科学方法,到人文学方法的回归,以及所采取的新文化史、微观史和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取向。
《你好,岭南人:广府人 客家人 潮汕人 雷州人》运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等理论与方法,复原了岭南各民系历史人文地理面目,反映了各民系历史发展、开发利用资源、创造民系文化的过程、特点与规律,并结合现实,提出很多有益建议。本书开启我国民系历史地理研究先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其对岭南典型的广府、客家、潮汕、雷州民系历史地理的研究,立论有据,见解精到,有不少史料是作者野外考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更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我国民系历史地理研究尚属空白,已有成果很分散或仅为片断,而对岭南民系历史地理更缺乏系统、全面、深人的研究,至今未有大作问世。本书填补了民系历史地理学术研究的空白。
本书选择 立足天津 的地方史视角,从天津史的观点出发,深入考察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教案、义和团运动、清末 新政 、辛亥革命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而探讨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城市社会中所起到的统合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