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综合阐述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题材内容、表现技法及研究简史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又按分布区域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有重点的分析和总结,为今后有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学术思想、研究手段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支持。
位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初。经过四年多的发掘,我们对该遗址的分布面积、文化性质、文化内涵等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与研究。因此本书是对金沙遗址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撰写过程中,试图以亲切自然、通俗生动的笔触从金沙遗址的地理概貌、遗址分布情况、重要遗存、重要出土文物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与叙述,以使广大的读者对金沙遗址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由于金沙遗址的发掘工作目前仍在进行,现已发掘的大量考古资料还在整理当中,对许多材料还来不及作深入的研究,加之我们自身的学识水平有限,客观地说目前我们对金沙遗址的认识仍是较为肤浅与表面化的。书中可能会有一些描述过于专业化,用词上不够准确,或分析存在缺陷的地方。
《洛阳考古集成》是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继《洛阳古玉图谱》、《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出版之后得又一套大型考古资料丛书。本书为丛书之原始社会卷,是洛阳地区近50年(1956-2002)原始社会时期考古发掘资料的汇编,这不仅是洛阳历史考古研究不可缺少的手实物资料,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阳发掘从一开始,其目的就是发现古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寻找艺术品的埋葬的珍品。因而安阳的发现史也就是从发现刻有中国古文字的“龙骨”开始。所以李济先生叙述了此发现的获得情部的种种方面,并介绍了参与此事的一睦主要人物。一旦认识到所说的“龙骨”就是者于其上刻写有求于神的卜辞的龟壳或牛肩胛骨,这些珍品就以甲骨闻名了,于是掀起了积极寻找更多的有字甲骨并将其文字译成现代文的热潮。 本书是一本向国外宣扬介绍现代中国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状况的入门指导。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对安阳历次田野发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采用方法的改进乃至整个考古组的历程作了清楚的介绍;对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和研究成果作了概要的回顾和总结。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论述和史料兼备的书。
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五莲地域古今文物状况、近现代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轨迹。 本书共分: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碑碣与石刻、革命纪念地遗址、近现代建筑、馆藏文物选萃、古文献资料、文博事业、学术研究,共10章,41节。采用的学术文章系作者原稿。碑碣、石刻上无法辨认的字用“□”标出。
《出土法律文献丛考》重点是对秦汉简牍、楚简中的法制史料做一些梳理、辑证和考释的工作。该书的写作本意是试图在梳理已见出土简牍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法制史史料和历史背景资料,做出综合性的考察和研究,因此《出土法律文献丛考》对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十多年前的定陵发掘,是轰动一时的大事。近年来,相继问世的有关定陵发掘的文章、书籍,多有失实之处,不但歪曲了历史,还误导了读者。鉴于此,定陵发掘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下定陵地宫探险的人庞中威先生,不顾高龄,不辞千辛万苦,多方收集档案资料(包括许多政府、领导人的文件、书信),结合亲身经历,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所有这些,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实现老人一个善良的愿望:还原历史的真相。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回忆了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朋友、同事,披露了定陵发掘幕后和发掘过程中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位于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内的文物古迹,不论是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还是已为人所熟知的漕运遗迹,都真实地反映出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本书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视,也是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它的出版,必将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一样,受到世人的瞩目。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去聆听古蜀人生命的呼吸,去感受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去分享考古大发现带来的喜悦与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