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市面上不乏介绍考古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著述,但都以介绍考古发现为主,对考古人的关注却极为稀少。因此,社会公众和考古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 鸿沟 考古学家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的研究缘起、学术历程、治学心得等,这些生动、鲜活的 考古史 不为人知。 考古学家不是掘宝人,也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头脑的现代科学家,寻求客观地、创新地运用古代世界的物质遗产来理解、诠释人类的过去和现在。 这是罗泰教授对考古人的诠释。 罗泰教授,一名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从小对中文着迷,年少时便预见考古发现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等各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于是决定选择考古学作为大学的研究方向。他带着一份守望人类共同历史的厚重责任,博览世界,汲取各国考古学养分,*后致力于东亚考古的研究,
本书是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在大嘴子发掘青铜时代遗址的考古报告。该遗存属双砣子、二、三期文化,距今约4000-31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和西周早期。此次发掘共揭露第三次文化房址39座、石墙3道、出土各类器件1400余件。炭化稻米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以上考古发现,引起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的关注。
无
安阳发掘从一开始,其目的就是发现古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寻找艺术品的埋葬的珍品。因而安阳的发现史也就是从发现刻有中国古文字的“龙骨”开始。所以李济先生叙述了此发现的获得情部的种种方面,并介绍了参与此事的一睦主要人物。一旦认识到所说的“龙骨”就是者于其上刻写有求于神的卜辞的龟壳或牛肩胛骨,这些珍品就以甲骨闻名了,于是掀起了积极寻找更多的有字甲骨并将其文字译成现代文的热潮。 本书是一本向国外宣扬介绍现代中国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状况的入门指导。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对安阳历次田野发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采用方法的改进乃至整个考古组的历程作了清楚的介绍;对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和研究成果作了概要的回顾和总结。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论述和史料兼备的书。
本书系统介绍了安徽省芜湖市繁昌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研究表明,繁昌窑五代时期创烧青白瓷,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址,同时,其还曾为五代南唐国宫廷烧造贡瓷,是南唐国的贡窑。繁昌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探索我国青自瓷的起源、唐宋之际南北方制瓷工艺的交流及我国官窑制度的产生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对其瓷胎及制瓷原料的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繁昌窑五代时期可能已开始使用“二元配方”制瓷工艺,这对研究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可供从事考古学、博物馆学、古陶瓷研究的专家学者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四十多年前的定陵发掘,是轰动一时的大事。近年来,相继问世的有关定陵发掘的文章、书籍,多有失实之处,不但歪曲了历史,还误导了读者。鉴于此,定陵发掘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下定陵地宫探险的人庞中威先生,不顾高龄,不辞千辛万苦,多方收集档案资料(包括许多政府、领导人的文件、书信),结合亲身经历,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所有这些,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实现老人一个善良的愿望:还原历史的真相。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回忆了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朋友、同事,披露了定陵发掘幕后和发掘过程中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
成都历史悠久,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周代已为古蜀政治中心。后经李冰大兴水利,千里平原尽为沃野,遂获天府之称。西汉文翁兴学,人文蔚起,成都又成为巴蜀文化之重心。该书记事上起公元前311年,终于1949年,对成都两千多年来之发展与变化作了较为系统之考证与论述。同时,成都城坊的布局又十分独特而出彩:那大城套小城、居中又三分,形制如龟行、街坊似棋局,且二江环抱的格局,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是*的。该书从1959年开始编写,1960年完成初稿,定稿在1984年,出版已是1987年。2006年曾修订再版,此次系再次修订出版。
卢兆荫所著的《发现满城汉墓》记录的是二十世纪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满城汉墓,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具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等万余件文物。本书作者负责并亲历这一发掘,再现了西汉帝国灿烂风华。《发现满城汉墓》中所述的满城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正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