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图腾文化、神话传说到儒、佛、道三教文化,从自然山水到茶文化,从民俗到文学艺术,从书院到理学文化,从历史事件到旅游文化,等等,都有详细的考证和阐释。而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的,则是摩崖石刻。 本书作者的研究,不是抽象的图解化的概念论述,而是根据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情景化的分析解读,既有感性形象,又有理论深度,读之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同时又能深入其内,体会其中的文化意蕴及学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石刻作为出土文献,时间明确,真实可靠,是考察汉语量词的首手材料。魏晋南北朝正处于汉语发展史上语言演变最剧烈的时候,也是量词发展的关键阶段。本书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凸显石刻材料在量词研究上的价值。
此刻,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一个清明新亮的早晨。行人寻梦的脚步匆匆,车辆奔走的声响隆隆,清澈的鸽群一遍遍掠过大东门箭楼的上空,滞重的城墙逶迤远去融入群峰壁立的楼宇。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古碑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书法、书艺和书学方面。古碑中的名碑有两种类型:即历史型和艺术型。好多名碑的拓本成为书界所崇拜和遵奉的圭臬。特别是碑体亡佚的拓本,更成为书法艺术传世的名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有些古碑虽然一息尚存,却面目已非。例如,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废黜汉献帝时刻立的《上尊号与受禅碑》,越是晚近的拓本,质量越差,书艺的神韵和笔画的风采,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健在的古碑,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和书学研究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想想看,书界的朋友如能持帖访碑,面聆謦欬,从而对古碑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对于碑文不仅把握其形神,更知晓其内涵,书家亦即学者,那该是怎样的境界,怎样的局面!
2002年的夏天,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依旧闷热。 在这个闷热夏日的某一天,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先生冒着酷暑来到南京,并约请我陪他参观、考察南京栖霞山六朝石刻,我欣然应约。踩着热日炙烤得松软的土地,我们沿途参观。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苏先生对南京的六朝石刻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对六朝石刻寄予高度评价。苏先生认为,六朝雕刻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独到的地位,也是世界雕刻艺术的奇迹之一。每一个石刻以及与石刻有关的故事都颇有意味。我们便萌生了出版一本围绕石刻与石刻故事有关的书的念头。 本书以南京、丹阳一带的六朝石刻为主要线索,围绕石刻本身,挖掘石刻背后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每一个故事。文章注重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相结合,同时尊重史实,不以讹传讹。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文物专家、南京文物
《河南碑刻类编》分为河南碑刻的前世今生;河南名碑的趣事旧闻;碑帖市场的繁荣可期三编,主要内容包括:河南碑刻知多少;河南现存重点碑刻录等。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现存碑刻不下万通,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安阳、济源等地。在这上万通碑刻中,较有价值的当在2000通左右,比较的有300通左右,最为的当在100通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