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昆山片玉:中国陶瓷文化巡礼》图文并茂,从历史源流、名窑介绍、瓷类品种介绍等角度全面展示了浙江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品特色。
故宫博物院数百万件藏品中,有数万件来自个人捐赠。捐赠品中一级文物达300余件,其价值无可计量。600余位捐献者将自己所藏所爱献给国家,献给公众,此等高风足以昭示中华民族之奉献精神,天下为公之人类境界。捐献中量大物重者,多为各界名流、学问大家,可谓有斯人,有斯文,有斯学,有斯德,方有斯行。故宫博物院自当恪尽妥为保护、不断展示之职责。值此建院80周年之际,尤应庄重纪念这些捐献者。故编辑出版《捐献铭记》,并陆续编辑出版《捐献大家》系列,以记其功,以念其人,以彰其德;以慰其心其愿:以告世人。故宫博物院以此铭记捐献者,亦愿知者铭记,观者铭记,闻者铭记。
中国古陶瓷茶具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沧桑岁月,她们是炎黄子孙数千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载体,是中国华夏文明智慧的结品。 《中国陶瓷茶具珍赏》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使用的茶具及其文化。每一件茶器从产生到时代变迁、宗教传承,都是由历史故事汇集而成,当我们回顾先民们曾用这样的茶具煮茶、分茶、品茶的情景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信那些富有灵性的古代艺术品不断融人我们生活时,会为人们带来平和的心境、文化滋养和美感享受。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每当读起苏轼的这首《望江南》,便仿佛闻到一缕茶香,悠然忘尘。“年年岁岁花香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伴随着时光的脚步和飘零在岁月里不舍的依恋,生命之舟已扬帆起航。
彩陶为甘肃省博物馆最有特色的藏品之一。甘肃彩陶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开始,经仰韶、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沙井文化,延续了五千多年,构成了一部辉煌灿烂的彩陶发展史。其中马家窑文化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高峰,是中国原始艺术中最绚丽多彩的一部分,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甘肃彩陶”,集中展示了400余件系统反映甘肃远古彩陶艺术发展历史的精美文物。本书从“甘肃彩陶”之展品精华中选取了149件代表性文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册,以便相关读者研究与欣赏。
成熟于西汉时期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迅猛发展,中国瓷器大量从海路出口外销。从唐至清,从南海通往世界各地的各条航线莫不见证了这一辉煌。《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特展之三》汇集粤港澳三地博物馆收藏的精美外销瓷,以实物形式,再现了当年的辉煌。
《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以时代特征、烧造工艺和文化内涵、美学鉴赏为着重点,力图从生产、流通两个方面反映陕西瓷业工艺成就、影响、发展历史以及其他古瓷窑产品在陕西的流布情况。《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从选题、筹划、修改到成书,每一个环节都有陕西文博界乃至中国古陶瓷界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和关心;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韦禾毅、张亚维为《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片,在此也对这些资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忱!
本书展示介绍的数十尊佛教艺术造像是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古陶瓷领域和古佛像领域的重要发现,是迄今为止从未见诸历代典籍著述的佛教陶瓷造像珍品,其中一些也是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首度披露。这批陶瓷佛造像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最晚截止于元代,囊括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古王朝的陶瓷材质佛教艺术经典文物。这批造像既是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的稀世珍宝,见证了一千多年间佛教在中国本土兴衰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古今中外陶瓷艺术品中精湛辉煌、精美壮观的绝世之作,因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本书以佛教经典为创作依据,细致解读分析了每尊造像的教义渊源、形象寓意、瓷艺特色等与造像相关的各类背景知识;资料翔实,见解独到,知识新颖,引人入胜。读者无论是佛门弟子,还是民间百姓,皆可从本书中得
《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为浙江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特展之一。书中汇集粤港澳三地博物馆收藏的精美外销瓷,以实物形式,再现了当年的辉煌。成熟于西汉时期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迅猛发展,中国瓷器大量从海路出口外销。从唐至清,从南海通往世界各地的各条航线莫不见证了这一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