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奢华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 斯皮维将带领我们 近距离 欣赏这只来 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 火锅 (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 丑闻 缠身,以及重要的 瓶身上 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 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是区别于普通陶器的两类特殊器物,在商周时期南北方均有出土,而以南方地区居于主体。南方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类型丰富、数量庞大,又多见窑炉证据,可视为南方地区的特征性产品。相对而言,商周时期北方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则数量极为有限,也缺乏烧制基础。因此北方地区出土的这两类器物具备远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历来为学界所关注。原始瓷器的发现和研究史几乎与中国现代考古学共同发端、发展,自1929年在殷墟小屯的发掘中便出土有原始瓷器。此后随着原始瓷器在各地的广泛发现,这类特殊遗物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成果已极为丰富。然而作者对以往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仍可发现在若干方面尚有较大缺憾,故从 资源与社会 、 中心与周边 、 贸易与互换 三个概念对北方地区印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以往的陶瓷研究中被约定俗成地称为 空白期 。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陶瓷烧造情况几乎不见于文献记载中;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时期生产的官窑和民窑瓷器在国内外的出土品、传世品中均非常罕见,尤其是带年款的官窑作品。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所谓的 空白期 瓷器的窑业制度、风格特征、贸易销售等情况已逐渐清晰。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 明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 特展普及读本,特邀请研究 空白期 瓷器以及亚洲历史的著名学者撰文,力求展现学界对于 空白期 的*研究成果,以及该时代背景下的亚洲整体局势与发展情况。
越窑是汉宋期间位于浙江东北部的手工制瓷作坊 。越窑制瓷业源于当地史前制陶业,是世界上*早生 产成熟青瓷的窑场。越窑制瓷发展史主要包括烧制窑 具的改进、制瓷技术的创新和青瓷产品的发展三个方 面。窑匠制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创新是龙窑结构和装 烧窑具改进的不息动力,窑匠专业技能、当地风俗习 惯和社会意识形态决定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销售方 式的改变和政府相关制瓷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越窑 制瓷业的生产规模和窑场的扩散迁移。在汉宋时期, 越窑一直处在我国青瓷生产的高势能处,她通过产品 销售、窑匠迁移等形式不断地向四周甚至海外传播自 己的先进制瓷技术。越窑既是制瓷手工作坊,*是一 种物质文化,从遗存窑址、存世越瓷身上可以找到越 地古代文明的精髓。 《越窑制瓷史》由魏建钢所*,供相关读者阅读 学习。
这是中国第一部古陶瓷的权威工具书, 包括古陶瓷的类别、器形、釉彩、纹饰、窑口、款识、工艺技术、缺陷、修复与作伪、人物九大类共1603个词条, 并有彩色插图480幅。编写过程中, 对一些说法不同意的概念进行了规范, 并根据考古资料使词条更具有科学性。此书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 曾获国家辞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以接合三空足为特征的陶鬲,如苏秉琦先生所说 :“世界各地都没有 见过类似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 遍而长久,是中华古 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和古文明 的起源与流变具有特 别意义。”故将各地域的陶鬲从谱系上做一梳理,是 解读中华古文化源流 的重中之重。为破解这道天书般的学术难题,主 编的这本《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便应 运而生。这是部系统研究鬲谱与其相关的考古学 文化纵横关系的论 文集,是陶鬲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陶鬲谱系研究 也将因此而获得新 的起点。
《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专题研究:南宋陶瓷史》以资料汇编为前提,偏重于对考古及出土资料、信息的编辑与整理。《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专题研究:南宋陶瓷史》从瓷器的釉色特征出发,对南宋陶瓷器进行一个大的分类,然后在大的釉色分类下,按地区及窑口,重点地归纳某一窑口某一釉色产品的特征。为力求全面、且求资料新颖,《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专题研究:南宋陶瓷史》对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单独设章节进行了总结和初步的探讨,如南宋陶瓷的外销、南宋宫廷用瓷的思考等。此外,本书还编录了南宋纪年瓷简表及四川地区窖藏出土的南宋瓷器表等。
丛书的大部分作者,都是研究文物与考古的学者,作者在这里奉献的,是他们孜孜不倦研究华夏文明的心得,是他们辛辛苦苦探寻华夏文明的收获。作者们说道的不仅有收获的喜悦,还有探索的艰辛;不仅有珍宝出土的传奇故事,也有探索者自己的离合悲欢。 丛书探讨的,是人们触摸得到的曾经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华夏文明,拂去历史尘埃,这些神州宝藏便见绽纷光彩。沐浴文化的雨露,蹈循历史的印迹,我们可以聆听到华夏文明演讲的千古足音。 古老的华夏文明,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销住了太多太多的秘密。我们的作者们领先一步,进入这千古迷宫探秘,一睹尘封的光彩,他们愿意与读者分享先睹的快乐,与素不相识的老少读者进入时空隧道,一起寻根,共同探源。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別论述了彩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包含彩陶原料的选择、成型方法、绘制方法、烧制条件等;仰韶文化彩陶鉴赏,主要对半坡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鉴定要点详尽地进行了解析;马家窑文化彩陶鉴赏,分析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彩陶的鉴定要点;齐家文化彩陶鉴赏,对齐家文化彩陶的造型、胎质、纹饰等进行了论述;彩陶的收藏与养护,探讨了彩陶收藏市场的现状、收藏渠道、作伪方法等以及彩陶的清洗和修复、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以直述鉴定要点为主,文字简练,兼顾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过于专业、不可操作、与收藏者无关的内容已回避。从文物鉴定的角度出发,以科学考古发掘所出土的器物为依据,每一句话都以出土器物为佐证,将文物置于时代和社会历史大背景下来考虑,以确保本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读
《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集结了谢明良教授二十年间发表的26篇有关瓷器的论文,内容涉及陆地考古遗址出土标本、海底沉船打捞遗物和保存在博物馆与收藏家手中的珍品。《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分为四部分,即:造型篇、纹饰技法篇、台湾出土贸易陶瓷篇、中国外销瓷与瓷窑考古篇,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和胆大心细的推理,由散布世界各地的陶瓷器和残片,追索中国陶瓷在历代演变过程中的陶瓷样式、装饰技法和工艺美学的变化,进而衔接亚欧贸易交流网络的失落环节,以引领读者重返古代世界陶瓷文化的历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