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九先生的收藏理念有一长处,就是他的超前意识,系列化操作,形成自己藏品上的优势特色。20世纪80年代他着力重点收藏铜镜系列,90年代转为六朝青瓷系列,近两年又开始收集耀州窑、磁州窑、建窑、定窑瓷器和石雕艺术系列。我们知道,目前无论官方文博部门,还是私家收藏者,还没有把注意力都投向那些散落在荒郊野外、街头巷尾、残墙断垣间的沉睡多年的破旧石雕刻,而陈凤九率先而行了。他现在已经收集到的各类石雕有300多件,其中包括宋代文武侍吏,元代的石狮、石虎、石羊、文武侍吏、石马,明清石观音、麒麟、龟趺、碑额、守门神、石牌楼以及各式雕花柱础、石鼓等等。 中国的国瓷是青铜,青瓷收藏看丹阳:本书收录有青铜器、金铜佛造像、金银器、各大窑瓷器、玉器280余件,其中不乏精品,为越王州勾铜剑、金钩等,瓷器涵盖耀州、龙
扒村窑是*重点文物,起源于唐,兴盛于宋金元时期,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的浅井乡,是北方磁州窑类型的典型窑口。扒村窑以白地黑花瓷上绘画装饰为主,兼烧黑瓷、白瓷、钧瓷、三彩、红绿彩、绞胎及搅釉绘画等瓷器,装饰技法多样,集北方民窑系之大成,20世纪60年代已蜚声海内外,早巳闻名于世。该书是扒村窑系统研究的本专著,它以田野考古的形式,用大量的古陶瓷标本,集中展示了其丰富的品种和造型、工艺和形式、绘画内容和分类、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以及和其它磁州窑类型窑口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特别是对以后南方青花瓷影响的深远意义做了阐述。综合运用了考古学、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知识,探究了陶瓷文化所反映的中原地区经济、人文、地理、风俗、民间工艺、书法、绘画、文学等的变迁和发展,是古陶瓷爱好者、收藏者、研究
本书从仰韶彩陶文化开始,以朝代沿革为纵线,从史前写到民国,展示中国陶瓷的发生发展历程,着重介绍各时期陶瓷的主要瓷窑、种类、造型、技法、装饰艺术和承继关系。在瓷窑方面,特别对历史上的名窑如定、汝、官、哥、钧、耀州、磁州、景德镇、越、龙泉、宜兴、德化、石湾等做了重点介绍,还揭示了明代后官窑和民窑的主要贡献;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彩陶、黑陶、白瓷、青花中的釉里红、釉下彩、斗彩、五彩、珐琅彩以及紫砂陶等著名的陶瓷文化。旨在为陶瓷生产一线的企业家、想研究陶瓷文化的学者、陶瓷艺术品收藏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套较为系统的参考资料。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
从汉晋越窑到明清景德镇窑,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经历了1000多年,瓷窑遗址遍布全国各地,有名的瓷器窑口不下数十个,产品流播优选各地。其产地、产品和工艺技术的扩散、历代名瓷收藏以及瓷窑的兴衰变迁,不同地区造瓷由于用料和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同特色,都可以用地图标示。本书从这个角度进行构思与编撰,目的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中国瓷器地理方面变迁的图景。
《龙泉青瓷艺术赏析》是季忠苑副教授组织部分陶艺教师编写的一本本科生通识教育教材,也是面向大众的普及类青瓷读本,同时也是由他主持的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项目和全国普通高校中华 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青瓷基地的成果。 该教材 的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对龙泉青瓷历史发展过程的史实阅读中,有选择、有重点地加深对龙泉青瓷经典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该教材将经过选择的一系列经典作品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图说,使历史轨迹与作品的生成有机融合、相互架构,让学生在历史与社会、文化与民生的环境变化中,掌握龙泉青瓷工艺技术与创作艺术不断 迭的由来。因此,该教材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不是仅仅着眼于对青瓷作品在视觉感受上的形式分析与理解,而是有意识地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上为学生建立一种多元与立
本书课题旨在抛砖引玉,将浙江瓷器作为一个个体,一方面置身于中国整个瓷器体系中,另一方面又置身于世界陶瓷文化的视野。浙江瓷器的域外流转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因此,在设置内容的时候,有很大篇幅是介绍浙江瓷器发展历程。如浙江陶瓷器发展简表。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山东潍县陈介祺簠斋,为陶文发现、鍳定、考释之人。古器物收藏家向以鼎彝为重,未闻有以古陶器置诸邺架者也。考陶器古于金器,陶文早于金文。委弃瓦砾间之陶器文字,则从未引人注目。簠斋收藏金石之富,早已闻名海内,而晚年忽得陶器文字,诧为继金文、货布文、古玺文后,古文字之重要数据也。欣喜万分,自号曰“齐东陶父”、“有周陶正之后”,齐名曰“三代古陶轩”,又曰“宝康瓠室”,语出“贾谊传”“吊屈原赋”“斡弃周鼎,宝康瓠兮”,其意趣可见也。 簠斋发现陶文之年代,前辈学者以为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乃取资于簠斋手札。近年,李学勤先生得见簠斋手跋陶文拓本,时间定为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着文发现表于《齐鲁学刊》。余翻检旧册,亦得同年题跋一纸,始得之陶片,抑有田陈氏之印记,系得
《话说陶俑》内容为:陶俑,通俗地说就是泥在火中烧成的人。这种陶塑的人,从红山文化或者更早一些始直到清末,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陶俑是雕塑的艺术,它在中国古代雕塑目前占有独特的位置,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民俗、丧葬史的等重要资料。由于陶俑是用泥巴捏就的,过多地带有一些土气,更多的时候作为冥器存在,自古及今多不受重视,很难登入艺术的殿堂。
随着大量破损古陶瓷器物的出土,以及艺术品市场的持久需求,古陶瓷修复日益成为考古学、博物馆学及艺术品市场中-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本书从古陶瓷修复材料的科学研究、修复工艺的探索实践、修复研究相关的专题评述、修复技术在其他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古陶瓷修复界出现的突出难题进行探讨。本书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方法筛选、改良古陶瓷修复材料与工艺,提供较为丰富的陶瓷及其他文物的修复实例,集中展现复旦大学过去三十年在古陶瓷修复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
《陶器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积极的作用。《陶器史话(中
本书是丛书中的一本,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余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所谓东汉石刻砖陶等民俗性文字资料,指的是东汉时期出现的反映了民间广大底层老百姓生产、生活、风尚习俗、宗教信仰等内容的实物文字资料,从质地上讲包括石刻、砖、陶、简牍、铅券等。这些材料用词简洁、通俗,不追求典雅,不用通语雅言;少用虚词、句式简单,接近于当时口语的真实面貌,与当时文学作品、史书等使用的文言文截然不同。本书对东汉时期石刻砖陶等带有民俗性的实物文字资料中的词语进行了全面研究。 本书分为“绪论”、“东汉民俗性实物文字资料的词汇构成”、“东汉民俗性实物文字资料复音词研究”、“东汉民俗性实物文字资料词语考释”、“东汉民俗性实物文字资料词语研究与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东汉民俗性实物文字资料用字现象调查”,以及附录。 绪论部分共分四节。节,对“民俗性”这一概念从四个方面进行
《史前彩陶纹饰解读举例》在现今学术界,存在着汉字的源头为甲骨文还是陶文的问题。在经过十多年对大量岩画的研究,方知那些被今人所称的岩画,实为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祭祀的圣书。也就是,汉字在大谐声时期的形态。岩画,是具有年代层叠性的史书,记载着中华民族在商周以前祭祀华族古帝的史实。因此,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