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接合三空足为特征的陶鬲,如苏秉琦先生所说 :“世界各地都没有 见过类似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 遍而长久,是中华古 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和古文明 的起源与流变具有特 别意义。”故将各地域的陶鬲从谱系上做一梳理,是 解读中华古文化源流 的重中之重。为破解这道天书般的学术难题,主 编的这本《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便应 运而生。这是部系统研究鬲谱与其相关的考古学 文化纵横关系的论 文集,是陶鬲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陶鬲谱系研究 也将因此而获得新 的起点。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蔡乃武*的《昆山片玉(中国陶瓷文化巡礼)》图文并茂,从历史源流、名窑介绍、瓷类品种介绍等角度全面展示了浙江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品特色。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別论述了彩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包含彩陶原料的选择、成型方法、绘制方法、烧制条件等;仰韶文化彩陶鉴赏,主要对半坡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鉴定要点详尽地进行了解析;马家窑文化彩陶鉴赏,分析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彩陶的鉴定要点;齐家文化彩陶鉴赏,对齐家文化彩陶的造型、胎质、纹饰等进行了论述;彩陶的收藏与养护,探讨了彩陶收藏市场的现状、收藏渠道、作伪方法等以及彩陶的清洗和修复、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以直述鉴定要点为主,文字简练,兼顾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过于专业、不可操作、与收藏者无关的内容已回避。从文物鉴定的角度出发,以科学考古发掘所出土的器物为依据,每一句话都以出土器物为佐证,将文物置于时代和社会历史大背景下来考虑,以确保本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读
为打造一流特色的学术研究型博物馆,宁波博物馆自筹建始就制订了具有战略价值的丛书出版计划,以追求“整体化、系列化、品牌化”为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和精心运作,使宁波博物馆研究出版聚沙成塔、汇流成河、追求卓越、铸就硕果,成为提高博物馆软实力的载体和品牌,终实践博物馆科学发展之“道”。该丛书定名为《宁波博物馆研究丛书》,下设四大系列:1.《宁波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馆藏文物精品研究成果结集;2.《宁波博物馆学术研究丛书》——本馆组织的诸类学术研究成果结集;3.《当今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精品特展丛书》——本馆引进的国内外各大著名博物馆的文物特展结集:4.《当代海内外著名宁波籍艺术家、收藏家精品特展丛书》——当代海内外著名宁波籍艺术家、收藏家在本馆展出的精品和捐赠本馆的珍品结集。
这是中国第一部古陶瓷的权威工具书, 包括古陶瓷的类别、器形、釉彩、纹饰、窑口、款识、工艺技术、缺陷、修复与作伪、人物九大类共1603个词条, 并有彩色插图480幅。编写过程中, 对一些说法不同意的概念进行了规范, 并根据考古资料使词条更具有科学性。此书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 曾获国家辞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本书着眼于澳门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系统论述了其类型、纹饰、款识、年代、来源等,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晚明中国外销瓷在东南亚海域的发现情况及西方博物馆的收藏品。全书通过大量图片直观、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明代澳门出土青花瓷的整体状况和具体形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金银曜烁 美熠四方 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 分为初见、容融、和合、余绪四个部分,包括了来自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32家文博单位,600余件金银艺术品。一级文物数量达110多件,占总数的近20%,一二三级以上文物总占比超90%。其中包括刘家河出土中国早期金臂钏、西周虢(guo)国墓地出土金腰带饰、汉代掐丝镶嵌金辟邪、北魏波斯狩猎纹鎏金银盘、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银茶碾等精品文物。画册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五省市各文博单位之间交流互动的丰硕成果。
本书是一部有关洛阳唐三彩的大型图集。唐三彩虽然只是一件件的马、骆驼、各种人物、各类器皿,但这些俑类,这些器皿,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又化内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雕塑、绘画、陶瓷工艺水平,同时反映了当时的民族风尚,社会的繁荣昌盛,东西文化交流和东西商贸的盛况。一句话,它们是盛唐盛世的一个缩影,也是洛阳盛唐时期的缩影。《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的出版,一定会受到雕塑界、美术界、陶瓷界、收藏家、鉴赏家们的欢迎和喜爱,一定会得到研究唐史,研究唐代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博采众窑之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满足民间使用和审美的需求,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成为民窑的奇葩。
吉州窑是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其历史悠久,创烧于晚唐,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弱,延烧时间约500年。吉州窑遗址在以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其中以港口所在地永和镇为集中,也*代表性。如今的永和镇。仍然可见用古瓷片、匣钵和废窑砖铺砌而成的街巷古道,本觉寺、尹家岭、蒋家岭、曹门岭、肖家山岭、曾家岭等24个窑包,如岗似阜。在窑岭周围,各色古瓷片、古窑具,俯拾皆是。由于唐宋时期习惯上以属地州名命名窑场,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称吉州,永和属吉州管辖,因地得名,故称吉州窑;又自东汉至宋,在永和曾置东昌县,所以吉州窑又称东昌窑、永和窑。
《宋代青瓷论》是作者林武军历经19年宋代青瓷收藏与研究的总结,也是作者横跨材料学与历史学的成果展示。 作为自由宋瓷学者,青瓷收藏家和鉴赏家,以前所未有的视角,穿越到宋代社会的时空,深入到宋代文士的心灵,去揭示宋代青瓷的文化价值。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素养,探讨了龙泉官窑的鉴别标准与史学依据,命名并定义了“南方型汝窑”和“ 本征哥窑”这两大类龙泉官窑的珍贵品种。 书中精美的宋代青瓷是作者举办的“秘藏宋代青瓷学术特展(2013,上海)——横跨材料学与历史学的成果”中的展品。这个展览是作者策划的“宋瓷走进大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在中国大学里举办的个宋代青瓷专题特展。 这些展品全部属于作者呕心沥血的私人珍藏。 《宋代青瓷论》对古玩经营者和艺术品拍卖从业者实用性强,可供工商
本书为“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丛书之瓷器卷。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瓷器近万件,本书从中挑选了208件较有特色的器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按年代由早及晚展示给大家,其中既不乏令人赏心悦目,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精品器物,也有如纪年瓷这样对四川陶瓷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材料。在这200余件瓷器之中,绝大多数材料都是初次公布,兼顾了古陶瓷爱好者与陶瓷考古研究人员的需求。
《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集结了谢明良教授二十年间发表的26篇有关瓷器的论文,内容涉及陆地考古遗址出土标本、海底沉船打捞遗物和保存在博物馆与收藏家手中的珍品。《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分为四部分,即:造型篇、纹饰技法篇、台湾出土贸易陶瓷篇、中国外销瓷与瓷窑考古篇,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和胆大心细的推理,由散布世界各地的陶瓷器和残片,追索中国陶瓷在历代演变过程中的陶瓷样式、装饰技法和工艺美学的变化,进而衔接亚欧贸易交流网络的失落环节,以引领读者重返古代世界陶瓷文化的历史现场。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之一册,时间跨度从商至五代,详细介绍了这段时期精品瓷器226件,全面分析了中国瓷器自产生到逐渐成熟的历程,及其与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联。后附论文三篇,分别对长沙窑、越窑和定窑展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