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漆器在世界物质文明史上的地位尚未被澄清之现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持编纂《书漆论道 东亚漆器研究》一书,聚焦世界范围内馆藏和出土的东亚漆器,诚邀深耕漆器领域的各位学界同仁,以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科技检测和文物保护等多元视角切入东亚漆器研究,撰写相关论文,集学友之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东亚漆器研究的持续深入和高质量发展。
20世纪60至70年代,经有名甲骨学家胡厚宣调查,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粗估就有22463片,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台北中研院,收藏数量排名世界第三,占世界现存甲骨总数的18%。而故宫完成建档编号的甲骨
20世纪60至70年代,经有名甲骨学家胡厚宣调查,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粗估就有22463片,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台北中研院,收藏数量排名世界第三,占世界现存甲骨总数的18%。而故宫完成建档编号的甲骨
全书共90册,包括《考古编》(全8册)、《释文编 上》(全36册)、《释文编 下》(全36册)、《文字编》(全10册)等四个部分,是对汉代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出土的64305枚骨签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未央宫骨签于1986-1987年发掘出土,其中有刻字的骨签5.7万多枚,总字数近百万,属于中央、皇室档案,是工官记载车马、衣服、器械、兵器的档案。时间上限在西汉初年,下限在西汉末年,以西汉中后期为多;有纪年的骨签,最早者为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始元、元凤时期数量最多。主要内容是设在地方的中央工官向皇室和中央上缴各种产品的记录,第一种为物品代号、编号、数量、名称、规格等;第二种为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称及其相关各级官吏、工匠之名。对中国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 隶变 揭示演化之迹,尤其对汉代乃至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如制陶、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看,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和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皇帝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是国家的中心。故宫文化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地方性的,无疑属于大传统,是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堂皇的部分,但是它又和民间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从物质层面看,故宫只是一座古建筑群,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筑,而是皇宫。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