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3)》共收入6种8篇清华简文献,分别是已失传两千多年的《傅说之命》3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以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批文献的整理公布,将会对历史学、文献学、文学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手资料。
本书在全面收集和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至夏代漆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科技检测分析结果,对中华文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本书首先按照出土遗迹单位梳理出土漆器,继而对这些出土漆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组合分期,以及生产工艺(包括制胎、髹漆与装饰等)、流播与器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探究特定时期内漆器在物质文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水平、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在生产方面的核心区域归纳与地域特点,以及在使用方面的等级制度、性别差异及相关礼仪制度,终落脚于探讨早期漆器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漆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我国的漆工艺可以上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随后有过战国至秦汉的辉煌、宋元的鼎盛和明清的绚丽,留下了大量时代可考、工艺精湛、造型奇特的髹饰珍品。本书作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长期从事古代漆器的保管和研究工作。本书通过翔实而系统的文字资料、直观而生动的图片,对20世纪中国古代漆器的发现、收藏和研究历程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是这一学术领域通俗易懂的*读本。
《故宫漆器图典》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近300件元、明、清三代宫廷用漆器。本图录的前言按照时代顺序分别介绍了元、明、清三代漆器各自的特点和继承发展的关系。并且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漆工专著《髹饰录》的相关情况。本图录正文按照漆器的工艺划分为五大部分:雕漆、填漆与填漆戗金漆器、金漆、镶嵌漆器、彩绘漆器。作者对于每种工艺都有比较详实的介绍,这样方便读者来理解不同种类的漆器。本图录在按工艺分类之下又按照时代和器物形制和纹饰进行分类。这样的排序方法让读者对于不同时期同种工艺漆器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并且很方便读者进行比较、研究。此外,作者陈丽华对于每件漆器的纹饰、款识、工艺都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并且每件器物都配有尺寸,这样能让读者更加多方面、多角度的来赏析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300件漆器精品。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3(繁体竖排版)》内容主要包括:图版、周易、中弓、互先、彭祖、释文考释、周易、中弓、互先和彭祖。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新版)》系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孙常叙先生嫡传弟子、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马如森先生积多年功力撰写、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殷墟甲骨学》一书后半部分的修订增补版。《殷墟甲骨学》于2007年初问世后,因其广泛的实用性而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已多次重印。今应不少读者建议,我们从《殷墟甲骨学》一书中抽出甲骨文单字部分加以修订重印,作为语言类工具书单卷出版。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新版)》共收甲骨文单字1203个。为便于读者阅读,我们采用双色印刷,凡书中介绍的甲骨文原字迹均采用专色印刷,醒目大方。书中所引每一个甲骨文单字均是用硫酸纸在拓本上按字形原大摹写,毫不失真;甲骨文的注音在字头的右侧上方:甲骨文的释字探求本义;每个
《故宫经典》集观赏与讲述为一身的故宫博物院宫殿建筑、典藏文物和各种经典图录。包括故宫建筑图典、故宫建筑内檐装修、故宫珍宝、故宫钟表、清宫包装图典、清宫建筑图典、明清帝后宝玺、明清宫廷家具。本书为其中一册,主要介绍了故宫博物院中的竹、木、牙、角四种雕刻物及其图片。
漆器与瓷器一样,同为中华先民的独特创造,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所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中国古代漆器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且从未间断,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人文光彩。中国古代漆器,采用天然漆为原料制作,不仅有较强的耐酸性能和抗腐蚀性,使器皿更加坚固耐用,而且经过推光、打磨後,漆面又有诱人光彩,因而实用性与装饰性兼备。本书是《中国美术全集》之《漆器家具》,所选作品范围为中国人创作的、反映中国文化的漆器家具作品,使读者对漆器家具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过程有个较为全面、宏观的了解。
1994年春,香港文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战国楚文字竹简。上海博物馆闻讯而起,先后斥资收购并接受捐赠共得完整及残缺简片1200余枚。经整理辨认,共有文字三万余,可分为80余篇文章,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论等方面。博物馆决定,“先将一些文字数量较大的篇目,次第选摘发表”,于是有了藏简册的问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包含《孔子诗论》、《缁衣》和《性情论》三篇文章,分别以“图版”和“释文考释”形式刊出。图版凡三种:缩小的排序图版、每简放大3.65倍的彩色图版,以及释文前所附的原大黑白图版。 释文方面,《缁衣》、《性情论》两篇除考释外,并附有该文之上博藏简与郭店楚简字形对照表;《孔子诗论》则附有简本与今本诗篇题目对照表、诗论评语与毛诗小序评语对照表。 孔子诗论现存简29支(完简1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考古工作,完全改写了湖北的历史,证实这里同样是中华文明的生长点。两个完整的、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郧县人”头骨的发现,证明这里也是探索人类起源重要的地区之一;距今5000年的“屈家岭文化”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功能齐全的史前城址,昭示这里同样是文明起源的发源地:商代的“盘龙城”、两周时期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被誉为”地下乐宫”的曾侯乙墓的发现,说明这里的青铜文明同样绚丽多彩:江陵纪南城、望山楚墓、马山楚墓,荆门包山楚墓、郭店楚墓,枣阳九连墩楚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印证楚文化曾在湖北地区达到鼎盛时期:大量秦汉至唐宋遗存的发现,以及明代楚昭王、郢靖王和梁庄王等一批明代藩王墓的发掘,丰富了地方文化历史的研究资料。
《故宫经典:故宫犀角图典》力图较为集中而全面地绍介故宫博物院的犀角雕刻珍藏,并展示出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全书共收作品167件,占收藏总量的八成有奇,不仅包括了已公布的全部文物,而且新增近30件从未发表的遗珠。除掉一些药品、未成器者、保存状况不佳者及极少量雕刻品外,几乎可称全璧。全书注意图版细节,尤其是未发表过的,尽可能做到多角度多局部展示,提供完整的视觉信息;大致以器形为标准分为杯盏类及其他器形两大类。杯盏类数量较多,故又根据装饰题材分作花果植物纹、山水人物纹、龙凤动物纹、仿古式和光素式等细目。其他类中器物形式比较多变,既有极具典型性的槎形器,又有造型规矩的碗及突破角形的鼎、壶、花篮之类,还有小型瓶、盒、笔架等文房清玩,体现了犀雕作品的丰富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