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她们的诗意人生牵动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她们的文集和传记——《后的闺秀》、《张家旧事》、《合肥四姊妹》都曾畅销一时。《张家旧事》是从老照片来的,由张允和先生口述,叶稚珊女士编写。是对一个文化世家几代人老照片的解读。讲述这些故事的,是一位九十岁的才女,记录、编写这些故事的则是另一位才女———只是年龄小了一半。口述者的父亲是蔡元培的朋友;口述者的丈夫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口述者的四姊妹曾扬名上海学生界:大姐元和是校花,三妹兆和是体育健将———后来成了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二姐口述者本人则与大姐和四妹充和一样,爱好昆曲,并极有造诣,而且四姊妹都有很好的
《我的词典人生》是曾获 2014中华文化人物 称号的车洪才的个人自传,讲述了一位 小人物 不平凡的奋斗史。 1959年,23岁的车洪才被外交部从北京外国语大学选派到阿富汗学习普什图语,归国后接受了商务印书馆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任务。然而,人生际遇的起起落落,让这项浩大的编纂工程数次停摆。5.2万个词条,大约15万张卡片,200多万字,车洪才终于在2012年完成了词典的初稿。 2012年4月,当76岁的车洪才走进商务印书馆交付成果时,已无人记得这项战略任务。因为这么多年发生了太多人事变迁,这本词典也渐渐被遗忘,只有车洪才,始终记得这项国家派给他的 任务 ,并称之为 终生之宿愿 。2014年《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正式出版,距离车洪才接手这个任务,已经过去了整整了36年。这个匠人匠心的感人故事引起央视等各大媒体热切关注,这个关于认真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徐在国卷)》收录了徐在国教授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陶器铭文、兵器铭文、玺印文字、陶文、简帛文字、传抄古文等。主要包括《楚简文字新释》、《读楚系简帛文字编札记》、《郭店楚简文字考释》、《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字形摹写错误例》、《战国官玺考释三则》、《战国成语玺考释四则》、《中的籀文初探》、《“中播簋”应为“中簋”》、《兵器铭文考释(七则)》、《郭店楚简文字三考》等。
耿济之(1899 1947),中国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早年曾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参加 五四 运动,并编辑出版《新社会》《人道》等刊物,探索中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1920年,他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对我国 五四 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国际歌》早的中译本《赤色的诗歌 第三国际党的颂歌》,也是由耿济之、郑振铎以诗歌形式首次介绍到中国来的。 他一生译著颇丰,且多为长篇巨著,如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与郑振铎合译)、《艺术论》,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死屋手记》《少年》《罪与罚》,高尔基的《俄罗斯浪游散记》《家事》《马特维 克日米亚金的一生》,还有俄国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这里记忆的是一个经历了从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到九十年代“后文革”的文化人。他“既无旧恩可报,也无新功可求”,大半生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思想罗网和政治漩涡。他以自己的为人处事实行了孔子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在时局清明的时候,用心做事、谨言慎行;在时局动荡的时候,守拙安愚、有所不为。他痛苦于内,宁静于外,养成一种可称为“犬儒”的淡泊和怀疑。这种清醒自明帮助他度过苦闷迷茫、坎壈困顿的岁月,而终没有变成一个忧郁者和厌世者。惟如此,才有了这里的文字见证。 徐干生(1920-1998),江苏淮安人,1945年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从1938年开始在章靳以主编的《国民公报》副刊“文群”、夏衍主编的《野草》、《大公报》副刊“文艺”、《诗月报》、《珞珈周报》、《中国诗艺》等报刊上以王瑶、秦淮碧、乐山等笔名发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收录了李家浩教授在说文解字、战国文字、出土战国文字资料研究、古文字资料研读等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选集所收的三十二篇论文,可以分为四类:一、“两周金文研究”,二、“战国文字研究”,三、“秦汉文字研究”,四、“其他”。“两周金文研究”中的东周部分,只包括春秋。研究的内容基本上不超出古文字学和普通文字学的范围。
编辑推荐 林语堂中英双语珍藏版 以1935年美国初版为底本,全新修订,再现原汁原味的林语堂 内容简介 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在仕途上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DI一位以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杨晓黎卷》收录了杨晓黎在汉语言文字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代表性论文,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我的学术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经历。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海外汉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一,在海外进行的汉语教学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和指导性,落脚点是为了帮助汉语教师切实解决教学难题,因此,论文集中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一组文章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虽然比较浅显,但却是体现海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特色的一个重要部分。当然,这些文章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杨晓黎对汉语本体及教学理论的某些思考。
本书分为殷商文字;西周文字;春秋文字;战国文字(上);战国文字(下);秦汉文字六编,主要内容包括:说“秋”;晋侯苏钟释地等。
著名作家王蒙,14岁入党;19岁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自潮“累得几乎要了小命”;12岁写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给他的人生带来大喜大悲;29岁举家西迁新疆,一呆16年;改革开放后,升任中央委员,不久官从文化部长。驰聘大半生,浮沉荣辱,始终相伴相随的是夫人方蕤。方女士嫁夫随夫,认定与王蒙同甘共苦。她欣赏王蒙“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熊在焦头烂额中享受生活。而王蒙也欣赏夫人的一句话:“我喜欢捡芝麻,不愿抱西瓜,谁知道西瓜是不是土。”于是,方女士经年累月,小心捡拾生活中的“芝麻”,“珍藏琐碎”,成为眼下这部十分可读的《我的先生王蒙》。
《百岁忆往》是107岁的智者周有光先生*的回忆录。他检点平生,只留下这薄薄小册,却似吉光片羽。世纪老人既见证世纪,也为时代立楷模。当今社会,有一点浮躁,有一点虚妄,也有一点纸醉金迷。而人生阅历资深的周有光仍认真地过着正直、温情、理性、乐观、好玩的生活,着实稀罕,着实幸福,着实让我辈倾慕!
本书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作协重点合作访谈节目“作家与世界”的文字记录。 文人,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中国历代都担负着定位那个时代精神,并反应其韧性和张力的责任。 《用文字呐喊》一书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二月河、李洱、白先勇等一大批中国当代特立独行的文人,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他们用中国*穿透力的声音,对社会、时代、世界、理想、死亡、幸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思想评述。这是他们每个人的简明创作史和思想史,所勾勒出来的,是过去30多年中国文人的进化轨迹。 这是一批了解中国必先了解他们的人,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推荐到国际上,将会颠覆传统对中国的认识和价值评价。世界只有聆听了来自他们的声音,才是叩
因为一本《情人》震撼了法国文坛,获当年法国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因为一部《情人》电影,展示了一对青年男女跨国之恋而轰动全世界。该传记详细地记述了这位女作家终生追求痛苦欢快的文字人生的动人故事,展示了杜拉斯家庭、爱情及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少女时代的她在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度过刻骨铭心而又美妙时光。
威廉 冯 洪堡(1767 1835)和亚历山大 冯 洪堡(1769 1859)这对兄弟书写了历史 哥哥作为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普鲁士的政治家;弟弟作为自然科学家、作家和世界考察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成绩斐然,出类拔萃。尤其弟弟亚历山大的人生与作品近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通过亚历山大 冯 洪堡本人的鸿篇巨制《宇宙》(Kosmos)的出版,通过丹尼尔 凯尔曼(Daniel Kehlmann)的长篇小说《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的出版。洪堡兄弟毕生彼此联系非常紧密,然而,他们在性格气质和兴趣爱好方面却迥然不同。 本书作者借助书信和作品节选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两兄弟会走上如此的殊途?在突出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站点 比如在魏玛与歌德和席勒的相遇,同时,也描绘出他们生活的光辉时代。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 柳 河东 、 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柳 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 韩柳 ,与刘禹锡并 称 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 王孟韦 柳 。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 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 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 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吴永喆、乔万民选注的《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散文选注本。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在狱中写给自己的密友道格拉斯的长信,反映了他从“快乐王子”到“悲哀王子”的陨落过程,可以当作一部王尔德为唯美的生活和艺术进行辩推论性的自传来读,从中获得一种悲哀的美的享受。王尔德是美的殉道者,是美在精神黑暗时代的命运的象征。
他们是共和国风雨外交路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心怀着国家的尊严在翻译席上传递和平的声音,他们展现着外交官激扬文字、与国家同命运共进退的风采! 本书由李肇星作序。 《他们从这里走来:共和国领袖身边的翻译们》是素有“外交官摇篮”之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为纪念建校70周年而出版的一部精品书籍,该书由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作序,由北外副校长、副书记曹文泽主编,用访谈的形式和31万字的篇幅,介绍了“北外”在70年的风雨历程中培养的22位精英的丰富经历和感人事迹。他们中有像梅兆荣、吴建民这样在外交战线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共和国的外交官,也有像文庄、沈志英那样在三尺讲台旁为外语教育辛勤耕耘一生的优秀教师。该书感情真挚,文笔流畅,内容丰富,逻辑严整,思想性强,既是一部学习和了解新中国外交史的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