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生平标准参考书 他是伟大的作家 也是疲于奔命的普通人 契诃夫曾经对朋友说 我的一切迟早要为人所知,我没有理由为自己的过去感到害臊。 英国俄罗斯文学学者唐纳德 雷菲尔德前往俄罗斯各个档案馆,花费5年的时间,研究和考证了数千封契诃夫书信,尤其是未经披露的那一部分,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了契诃夫的一生与创作。 全书共分十部分,重现了契诃夫的魅力形象,并解析了其文学之路上的成长与转变过程。 在这本书中,契诃夫的家人和朋友们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画卷。 《契诃夫传》英文原版自1997年出版后引起国际契诃夫学界的强烈反响,英文原版3次再版,俄文版也已3次再版。公认为目前为止研究详细、考证全面的契诃夫传记。
卡夫卡如何变成卡夫卡?施塔赫在这套传记三部曲的后一卷详细描述了卡夫卡成长的私人的、政治及文化的复杂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塑造了年轻的弗朗茨 卡夫卡。本书讲述了从卡夫卡出生到一九一〇年职业和文学开端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在卡夫卡成名作《变形记》诞生之前的突破性进展。施塔赫的叙述生动形象,关注细节,为我们丰富呈现了德意志犹太商人家庭形象和他的教育、心理发展历程,引述了包括与家人的通信,校友的回忆和卡夫卡密友布罗德笔记日记等大量一手资料。
但丁 阿利吉耶里(1265 1321),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被称为 中世纪的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初一位诗人 ,以代表作《神曲》闻名后世。马可 桑塔伽塔以但丁的多重身份 作家、哲学家、廷臣、政治家和父亲 为视角描绘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桑塔伽塔整合了大量意大利中世纪研究的学术成果,厘清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和政治关系的网络,深度剖析了《神曲》为何是一部深受地方和区域政治影响的作品。对于喜爱但丁的人士而言 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广义上的文学读者 这部丰富、严谨、扎实的全新传记都堪称不容错过的佳作。
本书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弗莱 卡彭特撰写的权威奥登传记,在奥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材料,包括奥登的信件、日记、笔记以及青年时代的未刊诗作。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致研究与平实严谨的记述,作者完整展现了奥登作为一个诗人和一个时代见证者的传奇经历,打开了一个隐秘的文学和心灵世界:诗人对生活与爱的巨大热忱,对艺术的诚与真的执着坚守,以及穿越整个时代的对信仰的精神探索。
我数了下脉搏,97 我一夜没睡,决定一早离开。 1910年10月28日,凌晨3点,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随行的只有他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 寒冷的深秋夜晚,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赶在妻子索菲娅 安德烈耶芙娜醒来之前离开。这一仓促之举托尔斯泰足足等待了25年。从那一刻起,围绕着他的行踪及随之而来的死亡,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 自称 一生都在研究托尔斯泰 的俄罗斯当代作家帕维尔 巴辛斯基,严格筛选日记、书信、电报、访谈、回忆录、报刊文章等海量一手材料,以充满悬念的写作手法,焕新素材,一步步重建托尔斯泰的行踪,并通过托尔斯泰的离开追溯了他的一生:从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婚姻、他的精神动荡开始,直至他的家庭悲剧,他遗嘱透露的秘密
托马斯 曼是20世纪德国著名文学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均已成为20世纪文学经典。除了文学创作之外,托马斯 曼也是颇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在反纳粹活动、争取德国统一等方面有巨大影响,曾被视为20世纪德国文化的主要代表。 库尔茨科这本传记为托马斯 曼描绘了一幅精彩的画像,从托马斯 曼的生活入手,结合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用丰富的材料向读者展示曼生活和创作的真实图景:爱情、死亡、宗教和政治不仅是《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作品的主题,也是构成托马斯 曼生命的组织材料。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第三卷。在本卷中,弗兰克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归来后的试图重归文坛主流的努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等作品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达到了这一目的。而《地下室手记》的写作则宣告了作为经典作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诞生,并预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后写作方向及风格的突变与深化。也是在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遇见了情人波丽娜,遭受折磨的同时也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阿瑟 米勒生前出版的唯一自传。 在五十余万字的自传中,阿瑟 米勒对自己所走过的漫长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做了深沉的回顾和反思,尤其回顾了人生道路中的一些关键时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使得他终身都持批判现实的左翼政治立场;五十年代,他与麦卡锡主义斗争,最后获得了道义上的胜利;在他的领导下,国际笔会从与世无争的文学俱乐部变成一股推进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几段情感经历尤其是和玛丽莲 梦露受人瞩目也备受困扰的婚姻带给他影响,等等。在叙述这些事件的同时,米勒详细记录了自己戏剧创作生涯的全过程,其中有成功亦不避失败,并生动描绘了戏剧界、电影界、政治圈中的许多重要人物。 米勒的坦诚、对文学和社会的责任感,是这部自传的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专享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传记的第二卷,它是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全书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分子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到那时他已经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 我信仰的重生 。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探寻原因,在他为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时探寻结果。这一段人生经历对陀氏来说至为重要,影响其后所有创作和思想,因此对于解读陀氏这本书也显得尤其重要。
本书是约瑟夫 弗兰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首卷。作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写起:从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亲之死,一直写到他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激进团体而被流放西伯利亚。本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以及《涅托奇卡 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反映了陀氏早年所受的某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而且显示了将会继续在他那些伟大的作品中出现的重要主题的发展演变。
作为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在中国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体、影响了几代人。他也是重要的报人和社会活动家,热心社会事务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保存传承。金庸将近百年的一生,与他笔下的武侠世界一样,充满故事性和传奇性,堪称一代 文化大侠 。 《金庸评传》是金庸研究专家刘国重参阅数百种资料撰写的全新金庸传记。本书从金庸的家世、求学、办报、写作等方面着笔,细致入微地呈现了金庸丰富而传奇的一生;并结合金庸生平,对他如何创作出十五部杰出的武侠小说,做了大量新颖且合理的分析。
托马斯 哈代是 19世纪的小说家和20世纪的诗人 。1982年,迈克尔 米尔盖特评述这位伟大作家传记的首版。之后,有关哈代的诸多新信息纷纷问世,其中很多已出现在米尔盖特本人编辑或与他人合编的哈代作品集里;与此同时,一些学术研究也挑战乃至颠覆了许多既定的假设。 在这部经过广泛修订、全面重审、细致扩充的新版传记中,这位世界水准的哈代研究学者不但借鉴了这些新材料,而且充分发挥了他长期研究哈代生平及作品所得的深刻理解力。 哈代生活中大大小小诸多方面都在书中得以全新阐释,包括他的家族背景,他作为诗人略显笨拙的摸索自学之路,他与首任妻子以及她与他家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他的爱欲纠葛,他与那些抱负不凡的女性作者之间隐秘的合作,他参与自己官方传记的秘密写作,以及他如何借助召唤记忆的技巧将卓绝的创造力延续至耄耋
在《威廉 华兹华斯传》中,斯蒂芬 吉尔阐述了诗人的创作实践、赫赫声名及其生前身后的影响。作者并不认为诗人的晚年平淡无奇,因此在这本传记中追溯了华兹华斯漫长的一生(1770 1850),从亲眼见证法国大革命的鲁莽青年(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他是*的一位),到维多利亚女王亲授的、宝刀未老的桂冠诗人。 作者以共情而不失批判的笔触挖掘了华兹华斯一生的各个时期,呈现了诗人与妻子、家人为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式而付出的勇气。本书既聚焦作为诗人的华兹华斯,同时也充分探讨了滋养诗人创造力的种种友谊,以及影响诗歌创作的历史环境。众所周知,华兹华斯珍视诗歌的自发性。诚然,在出版过程中,他也不遗余力地推敲和审订每一个细节。同*版一样,第二版传记基于以下信念:华兹华斯的诗歌曾为一代代读者带来愉悦和慰藉,并将永远如此。
拉尔夫 瓦尔多 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超验主义哲学家,是确立美国精神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美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影响了梭罗、惠特曼、狄金森和弗罗斯特,还启发了尼采、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伍尔夫和博尔赫斯,他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他去世140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 理查德森利用爱默生未发表的个人日记、信件和讲稿,完整呈现了这位伟大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他的阅读、他的习惯与他的个性,描绘出了爱默生作为伟大作家与普通人的真实肖像,以及他隐秘的孤独与爱恨。
本书是英国传记作家克莱尔 托马林所写的简 奥斯丁传。作者聚焦于奥斯丁及其身边的人,关注其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联。关于奥斯丁直接的文献资料其实不足,托马林采用烘云托月的方式,关注奥斯丁庞大的家族,甚至不怎么相干的邻人,以迂回的方式不断接近真实的奥斯丁。同时,托马林也知道这种传记模式的局限,她的审慎恰恰为我们勾勒了奥斯丁所生活的年代的诸多细节以及对于其作品的意义。这本传记在英国出版后大获好评。
《勃朗特迷思》不同于以往的勃朗特相关传记,而是将传记与历史以及文学评论结合在了一起。《勃朗特迷思》为我们展示了夏洛蒂、艾米莉与安妮 勃朗特是如何成为文化符号的。她们不断变化的名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关注点。当伦敦文学界得知《简 爱》和《呼啸山庄》是出自年轻的少女之手时,勃朗特姐妹就出名了,其名声不亚于她们的小说。但在她们死后不久,*部付梓的传记(盖斯凯尔为夏洛蒂 勃朗特所作)将勃朗特姐妹的故事囿于在约克郡上演的一幕幕家庭悲剧。从那时起,三位作家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们的作品也招致了各式解读。有的将她们视作家庭的守护者,而有的则将她们当作饥渴的、歇斯底里的女人。卢卡斯特 米勒这部所谓的 元传记 旨在廓清不实,将三位文学天才从歪曲的传说中发掘出来。
雪莱1792年出生于英国苏赛克斯,1822年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区与世长辞。他是为世人忽视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短暂的生命中充满了满是激情的风流韵事、不顾后果的短途之旅和在文坛令人瞠目结舌的功勋伟绩。 理查德 霍姆斯史诗般的传记为我们提供了雪莱作为男人和一位作家,严肃且具有批评性的重新评估。他所有的散文和诗歌艺术都重新被谨慎审核。文中才华横溢地描述了雪莱的精神世界和离群索居的生活。他骇人的想象中的生活细节图则被慢慢呈现出。 在霍姆斯的书中,生动地描绘了雪莱与几位名人的友情,谈及他们作为大同社会追求者的理想和热情,而这些又迂回地与雪莱的浪漫主义相关联,也影响着他的日常生活和诗歌观念。这是一部令人震惊的、使人着迷的传记,无疑,这是一部有创造力的著作。
2020年是铁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写作之夜 丛书特别推出《铁生 铁生》这套书,共有三本,其中有铁生家人、亲属的深情回忆,有同学、插友的手足思念,也有作家、学者朋友的谈论评说,与想要认识铁生、热爱铁生,渴望读懂铁生的人们一起,跟随铁生成长的轨迹,来一场人生、精神与心灵之旅。 亲友辑收录了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史铁生妹妹史岚、史铁生堂弟史铁桥等史铁生亲人及插队老友的16篇回忆文章。这些由感而发的私人记述,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铁生;有血有肉、有粗有细、有俗有雅的铁生;一个坦诚、率直、真诚的铁生。 学友辑的13位作者均为史铁生的同学和校友。他们以亲身接触史铁生的经历,并用文字记下他的点点滴滴,为后人了解史铁生的生平、通晓史铁生的成长轨迹提供了辅证。 文友辑收录了王安忆、周国
沃尔特 惠特曼在诗中说尽了美国的一切,为的是消除在美国根深蒂固的各方面分歧。这部传记证实惠特曼史诗般的一生的所在,他的成就、梦想和渴望都为了美国。因此从他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中,把他置于诗人的地位,这确定无疑。 结合惠特曼的整个创作生涯,大卫 雷诺兹描述了惠特曼的创作灵感来自十九世纪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奴隶和大萧条时期的动乱;鲍厄里区 男孩 放浪浮华的生活;演员、演讲人和圣职人员们的激情说辞。我们也看到惠特曼协调他本人的情欲和同时代社会风俗的关系,以及他受到民众的热烈追捧这件事预示了广告和名流的大肆风行。精辟的研究,出彩的叙述,《惠特曼的美国》是一部成功的学术著作,它给传记类书籍注入了新的生命。
本书是伊文斯卡娅母女回忆帕斯捷尔纳克的回忆录合集。伊文斯卡娅的《时间的俘虏》享有盛誉,除俄文本之外,很早就有英译本。伊文斯卡娅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与帕斯捷尔纳克的相识相知,并因之受难的历程。女儿伊琳娜的《波塔波夫胡同传奇》则与母亲的回忆形成参照,并在时间线上有所补充。母女二人的回忆录沉郁洗练,构成帕斯捷尔纳克因《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晚年岁月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成为俄苏文学回忆录的经典作品。
里尔克,作为迄今为止全世界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传记或许来得有些迟了;幸好,诗人的价值是永恒的,对他和他的诗歌的关注与解读,早些或晚些,对整个人类生存史而言,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 《里尔克:一个诗人》以丰富详实的史料、深邃优美的文笔,对里尔克的人生线索和作品里程展开深度溯源与细腻描写,呈现了诗人在“生活的古老敌意”中逆水而行、孤独地辨认生命本质的坎坷一生,凸显了作为诗人的里尔克对生与死乃至整个宇宙秩序的思考与呼告。 在里尔克的诸多传记中,身为德语文学研究者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拉尔夫弗里德曼的这本《里尔克:一个诗人》,态度谨严、冷静公允,精确切入里尔克诗作与小说的思想内核,将里尔克生平与著作紧密结合,其准确性与可读性兼而有之,对里尔克的理解与诠释更是令人叹服。
1931年,豪尔赫 路易斯 博尔赫斯(1899 1986)与阿道夫 比奥伊 卡萨雷斯(1914 1999)建立了充满文学色彩的深厚友谊,这段莫逆之交对于西班牙语文学来说亦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947年起,比奥伊开始细致入微地记录二人之间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的 仿佛永无休止又激情碰撞的对话 ,笔耕不辍地坚持了四十载,而这样的热忱成就了这部名作《日记中的博尔赫斯:1931 1989》。本书保留了博尔赫斯高谈阔论的精华部分,同时包含了其对于一些人物、事件的和作家作品的评鉴,主题涉猎甚广,不仅限于文学领域。正如作家马蒂诺所言: 通过比奥伊的文字功力,带领读者走进文学世界,走进这位以复杂深沉甚至难以捉摸著称的作家的思想世界。